認知類障礙症
這類疾病包括譫妄症、認知障礙症與輕型認知障礙症,臨床上最核心的症狀為病人認知功能的改變,比其先前的水準顯著降低。(來源:衛生福利署)
這類疾病包括譫妄症、認知障礙症與輕型認知障礙症,臨床上最核心的症狀為病人認知功能的改變,比其先前的水準顯著降低。(來源:衛生福利署)
認知偏誤是當一個人在處理及理解世界的資訊時,出現了系統性思考謬誤,並影響了人的決定及判斷。比方說,確認偏誤指的就是一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來源:Very Well Mind、Wikipedia)
這是指一個心理狀況,指思維、看法或信念出現了錯誤,以致無法正確認知事實。認知扭曲往往與情緒病或心理問題有關,比如有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比常人出現更多認知扭曲。常見例子包括:非黑即白、妄下判斷、標籤化等等。(來源:Norman et al. (1983))
又稱高度敏感者,這是一個由臨床心理學家Dr. Elaine Aron創立的概念,指的是一些對感官資訊處理的敏感度很高的人士,他們通常對於身體、情緒或社交方面的刺激有更大反應。比方說,他們可能比平常人更情感豐富或容易受傷,或者比普通人更怕痛、強光或躁音(來源: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The Very Well Mind、Psychology Today)
這是躁鬱症的其中一種極端情緒,患者會出現過度興奮和歡樂的情緒,頭腦會轉得特別快,行為上顯得焦躁不安和異常地精力充沛。患者往往會同時出現過度樂觀、自我感覺過度良好及判斷力變差的問題。(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心理學詞典、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患者持續地出現不尋常的亢奮、開闊或煩躁情緒,而且變得異常地精力充沛,以及進行更多目標為本行為(不眠不休地寫一個複雜的劇本)。身邊人則可能也會覺得患者說話變得很難理解,還覺得患者的想法變得很自大、不現實及過度複雜。這種異常情況維持最少一個星期。躁狂發作主要出現在躁鬱症一型患者。關於躁狂的詳細描述,請看心理學詞庫的「躁狂」。(來源:SAMHSA (2016) 及UC Santa Cruz)
又稱雙相情感障礙,一般而言是指患者躁狂發作與抑鬱發作交互或混合地出現。當患者出現躁狂發作時,會出現情緒高昂、自我膨脹、活動量增大等徵狀(詳見心理學詞庫的「躁狂發作」);當患者出現抑鬱發作時,會出現心情低落、對任何事缺乏反應或興趣、自責、自殺傾向等等(詳見心理學詞庫的「抑鬱發作」)。根據躁狂程度,躁鬱症可以分為「躁鬱症一型」、「躁鬱症二型」、「急速循環型躁鬱症」及「循環性情緒病」。(來源: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又稱雙相情感障礙一型,這是躁鬱症的其中一種類型,特徵是患者會有最少一次躁狂發作,而該躁狂發作維持多於一週。多數躁鬱症一型患者同時會出現躁狂發作和抑鬱發作,但有些則只會有躁狂發作。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躁狂發作通常維持三至六個月,而抑鬱發作則維持較長-約六至十二個月。(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教育)
躁鬱症二型患者有一次或以上的抑鬱發作,但沒有經歷躁狂發作,而是只有輕度躁狂發作。輕度躁狂是一種與躁狂發作相似的狀態,但是躁狂程度較低和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較小,詳見心理學詞庫中的「輕度躁狂」。(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教育)
患者出現了一個或多個身體症狀(例如疼痛),不管是否真的有病也好。而這些症狀造成了苦惱或嚴重損害日常功能。同時。患者出現了極度、不健康的思想(無法停止思考症狀),或者對症狀的過度擔憂。(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心理學詞典)
這類疾病的病人都有明顯的身體症狀,而他們對於身體症狀有許多不適當的反應,包括想法、感覺與行為,正是這些不適當的反應造成顯著痛苦並影響功能,而不僅僅是身體不舒服而已。部分病人的身體症狀無法以現有的醫學知識來解釋。(來源:衛生福利部)
身體虐待是指對受害者造成身體傷害或痛苦,而這些傷害乃非意外或由於沒有提供任何預防措施所引致的。例如:掌摑、推撞、拳打腳踢、以物件或武器襲擊,令受害者身體受傷害。(來源:社會福利署)
© 2022 Fairy’s Heart All Rights Reserved to Fairy’s Hea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