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症
又稱「情緒病」、「精神病」,身心症泛指一系列能嚴重改變情緒、思想和行為的疾病,而且會導致痛苦和影響日常生活的能力(例如工作、社交、自理等等)。身心症的成因往往非常複雜,包括遺傳、性格、家庭背景、環境等等原因,並需要藥物或心理治療介入。(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又稱「情緒病」、「精神病」,身心症泛指一系列能嚴重改變情緒、思想和行為的疾病,而且會導致痛苦和影響日常生活的能力(例如工作、社交、自理等等)。身心症的成因往往非常複雜,包括遺傳、性格、家庭背景、環境等等原因,並需要藥物或心理治療介入。(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輔導員一般具備學士、輔導相關的碩士或以上的資格,期間接受了輔導理論及經過了受督導的輔導實習,會與你建立一個同行者的互信關係,並透過鼓勵患者澄清自己的情緒和思想,繼而找到改變的力量和方向。
指患者相比起平時來說,情緒和精力突然變得異常高亢,並出現一些生理及心理徵狀(例如比平時更加自信、思想速度變快、做更多高風險活動),但又沒有極端到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或需要入院,一般出現在躁鬱症二型患者(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心理學詞典、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一個異常及持續的亢奮、開闊或煩躁的情緒狀態,以及異常及持續地精力充沛及參與更多活動,但比起躁狂發作來說,輕度躁狂發作的徵狀會更輕微,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更小。這個異常狀態會維持連續四天或以上,一般出現在躁鬱症二型患者。關於輕度躁狂的詳細描述,請看心理學詞庫的「輕度躁狂」。(來源:Abuse et al. (2016))
這是指患者在沒有任何身體原因的情況下,因為出現了情緒困擾或壓力,因而出現了身體上的疾病或殘疾,例如失明、癱瘓等等。這些徵狀並非患者裝出來的,也不在他們控制範圍之內。(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心理學詞典)
這是指社會福利署(社署)為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的現金津貼,以應付因嚴重殘疾而引致的特別需要。(來源:1823)
這是一個病情狀況,指一個人身上有多過一個病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因為當一個人患上多於一個病症時,往往會影響診斷準確性及治療方針。共病是一個十分常見的情形,根據Roca et al. (2009),有超過一半的情緒病人都有多於一個疾病。(來源:Very Well Mind)
分離焦慮症的徵狀主要是與害怕離開身邊常照顧他/她的重要成人(通常是父母或照顧者)有關。當面臨分離時,或知道將要分離時,該兒童會變得十分驚惶,會擔心大人會遭遇不測,或有禍事發生以致不可再重聚;不肯上學;沒有熟人陪伴下不睡覺;惡夢的內容多數與分離有關;不能獨自留在熟悉的地方;時常抱怨身體不適 (例如頭痛、胃痛、或嘔吐)。(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前額葉皮質處於大腦皮層的最前方,主要負責注意力、計劃能力、工作記憶、情緒表達及社交行為。隨著前額葉皮質發展,認知控制和行為抑制能力也會隨之改善。相反,如前額葉皮質受到損害,就可能會導致情緒、肢體及認知損害。比方說,有研究顯示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腹內側前額葉皮質的異常活動跟抑鬱症有關。(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心理學詞典、Koenigs and Grafman (2009))
指的是任何惡劣經驗,而這些經驗會導致明顯的恐懼、無助感、解離、困惑或其他強烈情緒,強烈到對那個人的態度、行為及其他面向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創傷事件可以包括天災或人禍,並經常會令當事人不再相信這個世界是穩定、安全和可預測的(來源: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心理學詞典)。
創傷後壓力症指的是一個人經歷了極度嚴重的創傷壓力事件,感受到害怕、無助感、或恐怖。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患者會出現閃回,例如在創傷事件已經過去之後,卻又重複出現同樣受創的感受。患者也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情感麻木,以及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來源:衛生福利部)
這是一個術語,指對事物缺乏興趣和進行任何有目標的活動。有目標的活動可以指是出門工作,也可以是保持基本儀容或衛生。這精神分裂症的常見徵狀,也可能會出現在抑鬱症或躁鬱症患者身上,並能夠嚴重損害一個人正常生活的能力(韋氏醫學詞典、Healthline)
© 2022 Fairy’s Heart All Rights Reserved to Fairy’s Hea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