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服食血清素藥物的感覺是怎麼樣的?(下集)

患上情緒病是否一定要吃藥?如果吃了還是沒有幫助,是否代表100%沒救?在這篇文章裡,Ally分享她服用血清素的失敗例子,並鼓勵大家從她的經驗中學習。

引子

「患上情緒病是否一定要吃藥?如果吃了還是沒有幫助,是否代表100%沒救?心理治療跟藥物治療,到底哪個很好?」相信很多人在嘗試藥物治療之前,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疑慮,並想多點了解藥物的好處與壞處。

上集裡面,我們聊到了血清素藥物的原理,以及它怎樣幫助我們應付情緒病。其中我們訪問到患有驚恐症的C先生,他分享了服食血清素藥物的起因和過程,也說明了藥物和心理治療怎樣成功幫助他應付驚恐症。由此可見,血清素是一個經過科學實證的有效治療方法,絕對有機會可以幫助到患上情緒病的你。

不過,為了讓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這個藥物,我也不想只提成功例子,也想分享一些所謂的「失敗例子」,也就是我本人服用血清素藥物的經歷。雖然如此,我不希望大家因而對藥物治療打退堂鼓,而是從我的經歷中學習,從而找到適合你的治療方法。

背景

woman wearing white top leaning on wooden wall
Photo by Masha Raymers on Pexels.com

我在2010年底的時候,就開始出現情緒問題。當時一直覺得情緒低落,非常焦慮,也無法上學。一開始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有情緒病,大概猜測自己有點情緒困擾,但沒想到真的是有病。

當時見了輔導員,也見了社工,但幫助一直不大,於是我慢慢地也不想去見了。我有嘗試上學,但是上課、溫習和做功課對我來說越來越困難。我打開課本不夠五分鐘,就開始出現嚴重焦慮反應。於是在2011年2月的時候,我向學校提出了休學半年,等到下一學年再上學。期間我去見了臨床心理學家,她跟我聊了一次之後,判斷我有焦慮症的問題,並建議我吃血清素藥物。可惜見過兩次之後,因為她的治療方式非常不適合我,我覺得去完之後,反而有種受傷和情緒更加低落的感覺,於是便拒絕再去了。

當時因為一位老師對同學公開了我的情緒病,我擔心會被人用有色眼鏡看待,於是選擇了轉校。雖然轉到了學業壓力相對比較小的學校,但因為要適應新環境,和不是很習慣新的教學模式,再加上跟同學相處上有困難,我開始覺得情緒問題越來越大。因此,我決定跟家庭醫生說要服食血清素藥物,希望能改善焦慮問題。

經驗

dreamy teen girl sitting near wet window
Photo by Khoa Võ on Pexels.com

當時醫生給我處方的是Lexapro,是常見的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之一。

雖然服食了血清素,但我覺得對我的幫助不是非常大。好消息是我沒出現甚麼過度嚴重的副作用(例如發福等等),但壞消息是它並沒有改善我的焦慮問題。我唯一的感覺就是覺得人反應好像慢了點,和越來越沒有動力做事,卻沒有任何放鬆的感覺。反正就是感覺整個人好像很 Hea* ……就好像很多事情可能想做,像是想做功課,但卻無法提起勁去做。C先生提過這是他最喜歡血清素的一點,但就我角度來說,我其實只是變慢了,但是焦慮程度完全沒有減少,甚至變得更加嚴重。

*「Hea」是一個香港俚語,意思是「懶散」、「無聊」、「無所事事」、「漫不經心」、「隨意閒玩蹓躂」,如用作形容詞,就是指「清閒」。(源自《香港網絡大典》

而說到當時最大的困擾的話,那就是我感覺我好像失去了推動自己的能力。這是甚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正常人如果想要起床看電視,他們的腦子會告訴自己:「啊,我要看電視!」然後就會走去客廳看電視。哪怕可能有點猶豫不決(「到底是應該繼續睡覺還是看電視呢?」),也只會是自己在內心天人交戰,最後再下定決心怎樣做。

但是,當時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拿剛剛那個電視機例子來說的話,就會像是我已經決定了要看電視,我的腦子非常確定我想要看電視,但是我就是無法讓自己的身體聽話,就好像整個人不受我控制那樣。於是,我可能會花很長的時間在床上掙扎,只是為了讓我去做一個非常簡單的行動。這確實會讓人產生非常嚴重的無力感。

除了動力問題之外,我記得那段時間我非常嗜睡,一回家放學就睡覺,能攤在床上十幾個小時,就好像上學這件事已經抽乾了我所有能量般。甚至有時候都還沒有出門,只是整天躺在床上,我都可以一直睡。這當然帶來很多問題,一方面影響了我的學業,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到非常羞愧,因為我覺得自己就好像是甚麼都做不了的廢物。

最後是我當時對這種藥物的抗拒。雖然理性上我明白它是有效的藥物,但因為副作用對生活的影響實在太大,但我卻看不到半點好處,實在是令當時充滿焦慮的我難以耐心地忍受下去。最重要的是,它一直提醒我,我是一個「有病」、「不正常的」人。於是我一直嘗試不吃,例如故意假裝忘記吃藥等等。(絕對反面教材!大家千萬不要學!)

2021年最新心得

distressed woman sitting on lakeside and touching face in despair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com

現在回想過去的話,我會覺得當時我最明顯犯了幾個錯誤:

第一,出現了問題卻不去問醫生。因為當初見臨床心理學家時受到過大打擊,所以當時我對專業人士的信任度很低,即使出現了我無法忍受的副作用,都沒有想過跟醫生溝通,而是直接胡亂停藥。其實當初如果我願意跟醫生溝通的話,醫生肯定會教我怎樣處理副作用,也可能幫我調低劑量或換成另一個品牌的藥物。

第二,胡亂停藥。當時我對這些藥物沒有常識,雖然醫生說過不能亂停,但因為抱著「反正吃完都沒有幫助,說不定根本對我完全不起作用,既然如此,不吃應該也沒甚麼事」的心態,有空沒事就偷偷不吃藥,導致嚴重戒斷徵狀,甚至誘發自殺意念。

第三,對藥物有著不切實際的期望。在吃藥之前,因為當時曾有身邊人跟我推薦過這個藥物,說吃完會變得很放鬆,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吃完就會不再焦慮,甚至變成一個樂觀的人。然而,血清素藥物不是毒品,它不會讓人即時產生任何的正面情緒,只會非常非常緩慢地幫助穩定你的情緒。正正是因為我的期望並不現實,所以我才會感到那麼失望。

所以,如果大家想要服用血清素的話,一定不要犯下同樣的錯誤,多點與醫生溝通,乖乖聽從醫生的囑咐,也要有合理的期望啊!

溝通的重要性

pensive elderly women in stylish clothes speaking in light room
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exels.com

不知道大家看完我和C先生的故事後,是不是更了解服食血清素藥物的感覺呢?雖然我們患的都是焦慮症(驚恐症曾被視為焦慮症的一種),雖然我們都是服食血清素藥物,但是我們兩人對於血清素藥物有著不同的感覺。由此可見,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一樣,適合別人的藥物不代表適合你,別人不喜歡的也不代表對你不起作用。所以,千萬不要因為網上看了一點失敗例子,就對藥物產生恐懼或偏見。

最後,我想要強調一下溝通的重要性。要增加藥物治療的成功率,除了藥物本身之外,我們作為患者也要學會怎樣跟其他人合作和溝通。因此,在我們正式結束之前,我想比較我們當時做的兩種行為,讓大家可以了解到服藥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跟學校或公司有溝通 vs 一直隱瞞真相

很多人都不願意跟上司說自己的情緒病,畢竟擔心他會因此而把你解僱,或是傳到同事耳中會遭人閒言閒語。這方面我也是過來人,當初因為害怕別人會戴有色眼鏡看我,所以打死都不願意告訴老師,結果老師一直誤會我是故意偷懶。等到我真的坦白時,問題已經太嚴重了,即使學校願意調整也沒用了。

相反,C先生在開始服藥之後,已經立即跟上司解釋。上司相當理解他的情況,也有做出適當的調整,跟他說慢慢做沒關係。這當然一方面是因為上司的人很好,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C先生表現得非常負責任,沒有隱暪真相,也非常積極地接受治療,令上司有信心他會把自己的本份做好。

因此,我會建議在安全的情況下,跟你的上司/老師溝通自己的病情,看他們能否理解為甚麼你的工作效率沒以前那麼高。畢竟情緒病不會因為你不說而消失,如果你隱暪了自己的病情,最後卻因病情而拖累你的工作進度,以致無法如期完成功課/工作,相信我——他們會更討厭你。

(二)聽從醫生的指示 vs 輕易停藥

C先生跟醫生的關係較好,他一直聽從醫生的指示。當醫生同意他是有情緒病時,並提出讓他嘗試吃血清素。而當第一次失敗時,醫生也立即讓他停下來。醫生也等到適當的時機後再讓他重新嘗試。因此,整個流程是有專業人士指導和評估。

相反,由於我一度對專業人士產生心理陰影,所以我不願意見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輔導員,即使見了也大多半途而廢。因此,我開始服藥時並沒有正式資詢醫生(只是拿了藥),期間發現效果不佳時,一直私自停藥。到最後停止吃藥時,我也沒有問過專業人士。

正確的做法是,當你發現藥物效果不如理想時,你應該跟專業人士討論,看看對方能否讓你嘗試另一種藥物。而不管是換藥還是停藥也好,也得資詢過他的意見。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