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方式?請先了解精神疾病的成因

心理治療有這麼多,到底要怎樣選擇?透過學習情緒病成因的不同學說,大家可以判斷出自己比較認同的心理學類別,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Why Logo White copy

大家好,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為甚麼一個人會有情緒病/精神病?」

是因為生理因素?

還是因為童年陰影?

抑或是環境影響?

雖然現在科學已經日新月異,但時至今日,對於精神疾病,心理學家們依然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

對於化學,我們可以把一件物件拿來做實驗;對於生物學,我們可以解剖;對於物理學,我們也可以選擇觀察世界的定律。

然而,對於心理學,我們卻無法做得到同樣的事。

第一,由於這世上沒有人懂讀心術,所以這世上沒有人能夠真正「閱讀」另一個人的意識。

第二,即使你可以讓那個人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但是那個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會不會有一些連他本人都沒留意的部份,像是潛意識?

第三,你怎能保證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一樣?會不會有個體差異?

因此,世界上出現了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

雖然他們研究的都是人類的心理,但是他們的解釋完全不相同。

有些人相信人的心理是受著社會的影響,也有人相信其實是體內激素的分泌影響,亦有人相信是遺傳基因導致,還有人覺得一切都是後天學習的行為……

而這些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對於精神疾病的成因都有著不同的解釋。

正因為這樣,他們根據了自己學派的理論,發明了不同的心理治療方式。

因此,當我們在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方式,我們必須要先認識這些不同的學派,並判斷出自己比較認同的心理學類別,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而另一邊廂,這也代表了,如果你曾經有過治療的失敗經驗,也不要太灰心,可能這代表你之前選擇的方式不適合你,但是你還有非常多的類別可以選擇,請不要輕易放棄!

那麼,到底有哪些有名的心理學派呢?


psychodynamics

一、心理動力論(Psychodynamics)

大家平時有沒有看電影或電視劇?通常它們裡面都會有一個「心理醫生」,然後病人躺在臥椅上,被心理醫生催眠,說出內心的創傷……

沒錯,這一個劇情說的正正就是心理動力論。

心理動力論可以說是歷史比較悠久的學派了,由大名鼎鼎的佛洛依德創立。

這個學派主張人有三個部份:自我、本我及超我。

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是怎樣解釋這三個名詞的:

本我(id)是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

自我(Ego)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裏,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着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今天回家時餓得要死,看到桌子上有一塊不屬於你的蛋糕,「本我」會想要蛋糕吃掉(以滿足食慾),但遵循道德標準的「超我」則會覺得這樣是不應該的。於是,兩者就會開始爭執。

而你的「自我」在衡量了雙方觀點後,覺得雖然你很想吃那個蛋糕,但是這樣不太道德,最重要是如果你媽發現了這件事後,很可能會因此把你打死,所以你權衡之後,決定不吃。

因此,你的「超我」和「本我」永遠都是對立的,而「自我」則負責協調雙方的關係。

然而,因為童年的一些不健康的發展,導致「自我」控制「超我」和「本我」的能力嚴重受損,所以無力協調雙方的關係。

因此,當「超我」和「本我」產生衝突,而自我又無力控制時,就會讓人產生嚴重的焦慮。為了避開這些焦慮的感覺,人就會啟動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ce Mechanism),像是壓抑、否認、攻擊等等。

而當這些自我防衛機制被濫用時,人就有可能會出現精神疾病。

由於當一個人使用這些自我防衛機制時,他們是沒有自覺的,所以這個學派的心理學家會用不同的辦法去了解人的潛意識,像是夢境、催眠等等。他們也會透過了解病人的童年回憶,研究到底是甚麼導致不健康的心理發展。

如果你喜歡心理動力論,你可能會喜歡的治療方式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7%B2%BE%E7%A5%9E%E5%88%86%E6%9E%90%E5%AD%A6


maxresdefault-8

二、行為主義(Behaviorism)

之前我們說過,人的思想是無法被觀察和量度的。

於是就有人覺得:「思想也許不能被測量,但行為可以啊!為甚麼我們不專注在研究行為上呢?」

這也就是行為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心理動力學不同,他們放棄研究無法被觀察的潛意識,改為專注在可以被量化和計算的行為上。

他們相信人的行為全都是後天學習而成,因此也能被後天改變。

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的觀念: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

簡單點來說,古典制約說的是兩個本身不相關的事物,因為經常一起出現,最終人就會相信兩者是相關的。

比方說,當我們訓練小狗的時候,我們會先給牠指令,然後如果牠完成動作,就給牠食物,久而久之牠就會養成聽到指令就完成動作的習慣,即便沒有食物也好。

而操作制約則是指透過使用「增強」和「懲罰」,來達到改變一個人行為的效果。

所謂操作制約,其實說的就是獎罰制度。如果一個人做完一個行為之後,會出現「增強」,那麼那個人以後就會多做這個行為。而如果他做完之後,出現了「懲罰」,他就會減少做這個行為。

日常生活中我會常常看到操作制約。比方說如果你想一個小孩子乖乖做完功課,你可以選擇在他完成功課後,給他糖果吃(增強);或是如果他沒有做完功課時,選擇打罵他(懲罰)。而小孩子為了吃糖果和不被打罵,他就會乖乖做完功課。

行為主義相信人所有的行為都是這樣建立的。而一個人之所以會出現精神疾病,也是因為他們學會了一些無助行為(Unhelpful Behaviours),以及建立了負面事物與中性事物之間的聯繫。

比方說,原本小孩是不怕蛇類的,但是每當他接近蛇類時,他媽媽都會害怕地尖叫起來。久而久之,他就會將「蛇類」(中性事物)和「恐懼」(負面事物)聯繫起來。每當他接近蛇類時,他就會感到害怕。即使他媽媽再不在他身邊尖叫了,但是恐懼情緒依然沒有消失。

而當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時,當他看到跟蛇類相似的東西(繩子?)或是想到蛇類時,也會感到恐懼。這種情況就等同小狗每次聽到指令就會乖乖完成動作,因為他們把「完成動作」(中性事物)和「食物」(正面事物)聯繫在一起了。

而因為每次他避開蛇類時,他的恐懼都會消失,所以他就會慢慢養成了逃避的習慣。這是因為逃避這個行為能給他「獎勵」——它使他不再焦慮。就像小孩子會為了不再被打罵,就會減少「不做功課」這個行為。

最後,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會養成蛇類恐懼症。

(蛇類恐懼症例子參考自《Psychology and Life》)

如果負面行為是因為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建立的,那以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兩個原理,來建立全新的行為習慣。比方說,我們可以將中性事物(如蛇類)重新跟正面事物(獎勵)配對,來達到調整行為的效果。

如果你喜歡行為主義,你可能會喜歡的治療方式包括:

  1.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2. 以及不同類別的行為治療(Behavioural Therapy)

splitting.jpe

三、認知主義(Cognitivism)

(紙:現在來到我最喜歡的一個學派了~)

主張認知主義的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精神疾病,是因為我們接收和判斷事物的方式出現了問題,以及建立了一些無助的信念和規條。

簡單點來說,他們認為事件是沒有所謂「正面」與「負面」的,問題是我們到底選擇專注在甚麼事物上,以及我們用甚麼方法來分析事物。

比方說,一個自我價值低的人,往往會專注在別人給他的負面評價上。即使可能其實有十個人曾稱讚過他,他也只會記得那句批評。

同時,他可能會有一些僵硬的思考規條,像是他可能有這樣的一個規條:「他永遠不能犯錯。」因此,當他犯了一個小錯時,他就會感到極度痛苦。

因此,他們認為心理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在於改變當事人的信念和思考模式,讓他們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我們來看看認知主義跟焦慮症的關係:

認知理論認為焦慮是由於人在處理資訊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認知功能可以讓我們處理外來訊息,引導我們選取有用的資料。但過份焦慮的人太專注及高估事物的威脅性,同時低估自己的應變能力。當危機機制啟動時,處理及詮釋訊息的過程便會出現了偏差,傾向選擇有威脅性的訊息,因而忽略了其他的事實,導致作出錯誤的結果。這種錯誤詮釋事件的過程我們稱之謂「思想陷阱。」

(原文來自《駕馭焦慮》)

這種錯誤詮釋事件的過程,不只出現焦慮症,還出現在抑鬱症、恐懼症、強迫症、飲食失調等等的疾病當中。

比方說,患有厭食症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非常肥胖,那是因為他們只專注尋找那些「稍為肥胖」的位置,卻完全看不到那些纖瘦的身體部份。同時,他們亦深信,如果一個人不夠瘦的話,就不會被任何人喜歡,這種過度嚴厲及完全不準確的信念,就會使他們產生厭食行為。

所以,認知主義的學者認為,要治療精神疾病,就需要幫助患者認清自己是否陷入了思想陷阱,並調整那些無助信念和規條。

如果你喜歡認知主義,你可能會喜歡的治療方式包括:

  1.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2.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biopsychology_by_njserolf-d61d2e2

四、生物心理學(Biopsychology)

剛才說的幾個學派,都是專注在心理層面,認為人的心理就能決定一個人心理健康。

然而,在十九世紀開始,心理學界出現了另一個看法:

「精神疾病其實跟身體疾病一樣,都是由生理因素直接導致的。」

我們以焦慮為例子,看看焦慮有甚麼生理成因:

 大腦處理外界訊息時,會經由一條條的神經纖維傳遞到負責不同功能的腦區,就好比公路系統,到達不同的目的地也有遠近之分。

 處理情緒刺激的公路有兩條,當外界含有情緒成分的刺激進入視丘後,有一條公路傳到杏仁核,另外一條傳到大腦皮質。

 其中,傳到杏仁核的路徑比到大腦皮質的路徑來的近,因此可以快速的做出情緒反應。傳到杏仁核的訊息會傳入下視丘中,來調控自律神經系統的作用,由自律神經系統產生一連串的身體反應,像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腸胃不舒等。

 處理焦慮反應及情緒刺激的腦區就像交通網路連結在一起,只要其中一個區域受損、神經介質分泌不平衡,或路徑有病理狀態時,處理焦慮情緒的功能就會產生障礙,即所謂的焦慮症。像是強迫症主要是在額眶部皮質及基底核的連結過度活躍;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則是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失衡而影響全身的不舒服。

(來自《腦的美麗境界》

因此,生物心理學家認為,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應該是和治療身體疾病的一樣——藥物。

由於不同的疾病都有著不同的生理成因,所以使用的藥物都不相同。不過大部份的藥物,都是透過調整神經介質的水平,來達到調整患者情緒的目的。

之前我在《訪問:服食血清素藥物的感覺是怎麼樣的?(上集)》裡聊過,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的原理就是透過減低血清素的回收,從而增加突觸(Synapse)裡的血清素濃度,以減少焦慮情緒。

如果你喜歡生物心理學,你可能會喜歡的治療方式是藥物治療。


depositphotos_12896672-Social-interaction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希望現在大家比較了解精神疾病的不同成因。

最後你可能會想問:「那麼到底哪個才是精神疾病的成因呢?」

我個人的答案是:「全部都是。」

我個人相信,精神疾病是一個很複雜的疾病,以上四個因素都對於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有影響,問題只是哪個的影響最大而已。

因此,其實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使用全部治療方法(笑)。

當然,在現實中我們不可能全部都用,但是你可以考慮先嘗試一個你比較認同的,如果不適合的話再嘗試另一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你可以選擇任何一種心理學派,有一些疾病通常都是比較適合某一種治療的,所以你可能會想率先考慮使用那個治療方法。

同時,其實以上也不是包括了所有心理治療方法。現在坊間有很多不同的心理治療方式,像是遊戲治療、行動治療、意義治療、哲學輔導、接納與承諾療法等等等……因此,不要輕易放棄!

在此祝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

  • Psychology and Life
  • 維基百科
  • 駕馭焦慮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