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身邊人跟你說「我想自殺」時,你會怎麼做?
有一天,你收到好朋友的電話:「我真的累了,我覺得活著一點意義都沒有。」
你問:「你這樣說是甚麼意思?」
「我是來跟你說再見的……我決定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很多人都覺得步步為營——要是跟他聊天的話,你又怕對方會被自己刺激到;不聊的話,你又怕對方覺得自己不夠重視他。
那麼,當我們安慰有自殺傾向的朋友時,應該避開怎樣的溝通誤區?
誤區一:害怕跟自殺傾向人士聊自殺
你敢問對方的自殺計劃嗎?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敢」。
然而,假如你決定了是跟親友聊自殺,那你將無法避免以下的的內容:
「你為甚麼想死?你想要用甚麼方法死?你打算甚麼時候死?」
很多人剛聽到就覺得毛骨悚然,根本不敢跟對方聊下去。
可是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有自殺傾向的人,明明是想打開心扉,卻看到對方一副嚇到快要暈倒的樣子。你會不會覺得對方不接受自殺這件事?你下次還會不會跟這個人提起?
因此,當你越是不敢提「自殺」兩個字,這個行為就越顯得像禁忌,而對方就越不敢跟你暢所欲言。只有當你表現出冷靜甚至是「見怪不怪」的表情時,有自殺傾向的人才會覺得:「啊,原來你不會因此而怕了,其實我也可以跟你好好聊。」
此外,有些人擔心談論自殺會增加對方的自殺傾向。
然而,其實自殺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一個不想自殺的人,不會因為你問了而想自殺;一個想自殺的人,也不會因為你避而不談而打消念頭。
還是不相信?這一點是有學術研究研究結果支持的。
根據JAMA的一個實驗,他們將參賽者分成兩組——他們詢問實驗組有沒有自殺念頭,而不詢問控制組。在兩天之後,研究人員測試他們的自殺傾向有沒有受到影響。結果證明,兩組的自殺念頭並沒有明顯差別。
誤區二:嘗試替自殺傾向人士解決問題
很多人覺得:「既然你是因為遇到問題才想自殺的,那我只要說服你問題消失了,你自然就不會想死,對吧?」
第一個方法,是假裝對方的問題是微不足道的。
「我真的覺得我活不下去了。」
「你不要想這麼多啦,問題哪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然而,這方法不但沒效,還很有可能帶來反效果。首先,你不可能用三言兩語就能改變對方的看法。對方都覺得問題嚴重到讓他考慮自殺了,你覺得那不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嗎?更重要的是,你一直說對方的問題不嚴重,等於你間接在對他說:「你是在胡思亂想,你的想法和情緒根本是不合理的。」這樣會更加令對方覺得自己被否定,覺得你不了解他的感受。
第二個方法,是嘗試為對方解決問題。它有幾個非常明顯的壞處:
首先,有些問題顯然是你解決不了的(例如喪偶、絕症等等)。就算假設該問題是可以被解決的了——但很多人之所以會自殺,並不是因為他們遇到單一問題,而是碰到一連串的問題。你就算解決了問題A,問題B還是會出現,你能解決多少次?
還有,你的解決方案未必真的適合對方。可能那個方案表面上很好,但某些原因導致對方無法執行,而你卻一直強迫對方接受,反而會惹來反感。再說,假如對方聽了你的話,結果方案失敗了,因而對人生更絕望——這後果你承擔得起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個人之所以想要自殺,背後可能有著很複雜的情緒和想法。一個人可能因為失業而誘發抑鬱症,但那不代表他們找到工作後,他們的抑鬱和自殺傾向就會消失。
誤區三:批評患者的自殺傾向
「你有勇氣死,卻沒有勇氣活下去?」
「你死了,你家人會很傷心的,你知不知道?」
「很多人想活著都不行,你居然想死?」
對很多人來說,自殺傾向者就是太過脆弱,為了小事就選擇放棄,所以必須要把這個懦夫「罵醒」才行。
然而,你自己回想一下這輩子最痛苦的時候,可能是公開試成績考砸了,可能是被公司解僱了,可能是失戀了,哪一次是因為被罵而不再痛苦的?
你可能心裡面知道自己這樣想不對,你可能也明白你需要振作起來,但你還是做不到。同理,一個想死的人,他們可能在心裡也罵了自己無數遍,但他們還是無法抑壓這個念頭。
你這樣批評他們,不但不會激勵到他們,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果然我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沒有勇氣又自私自利,也許我死了對其他人更好吧?」
誤區四:嘗試用雞湯鼓勵自殺傾向者
幾年前,香港政府推出了一個短片,叫《辦法總比困難多──愛惜自己 愛惜家人》。
社署新一輯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愛惜自己 愛惜家人」的宣傳片今日起於電視台播放,宣揚「幾艱難都會過去」、「無困難是解決不到」、「有或無,一樣活得精神」、「要企起身,去面對」等等,希望鼓勵市民以正向思維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內容來自香港01報導)
表面上看,這樣的影片充滿著正面句子。既然自殺者情緒不好,只要我們鼓勵他們振作,他們就不會想死吧?然而,事實是這影片傷害了很多有自殺傾向的人。
我用一個極端點的例子來解釋:你想像自己患了絕症、四肢殘廢,同時還失去工作和婚姻,於是生無可戀,覺得再也撐不下去了。突然有一個人跑出來跟你說:「人生其實很美好啊,你為甚麼想死?我覺得你人生也不是那麼糟啊,畢竟你還沒瞎沒聾對不對?」
你會覺得深受鼓勵嗎?還是你想打他?
沒錯,你不會覺得感動,只會覺得對不明白自己經歷了甚麼,所以才能輕易說甚麼「人生很美好」。自殺者也是一樣,當他們聽到這些所謂「正面句子」時,只會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的感受,甚至覺得對方有意質疑問題的嚴重性。
「你說幾艱難總會過,但你有否想過想自殺的人自覺已經痛苦了很長時間,覺得大家不被了解」--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
誤區五:有目的性地安慰
當大家跟情緒病人聊天時,雖然表面說是想「安慰」或「開導」他們,但你其實心裡面想的,還是想要扭轉對方的自殺念頭。
然而,這世上有誰喜歡別人跟自己聊天時,背後帶著操控的動機?
比方說,你遇上一個新朋友,她對你關懷備至,在你不開心時聽你吐苦水,還常常鼓勵你和稱讚你。你一定會覺得很感動吧?可是幾天後,他突然說:「既然我們這麼熟,你不如買我手上的這個五百萬產品吧?」
你會有甚麼反應?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被騙?你會不會覺得原來一切的好都是有條件的?
同理,當一個人跟你傾訴心事時,他想的是你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而不是背後有著隱藏目的。即使你的動機可能是想幫助他,但一個情緒困擾的人需要的是一個「同行者」,而非拯救他的超級英雄。
說到底,一個人只能為自己的命負責,不管你跟對方的關係多親密,只有他能為自己做決定。
因此,請尊重對方的選擇。
關鍵:感同身受+接納
說了這麼久,到底要怎樣安慰有自殺患者的人?其實你需要的不是複雜技巧,而是一顆願意理解和接納對方的心。你不需要引用正面金句,也不用為對方解決問題,你只需要說:「你堅持了這麼久,一定很辛苦了,我願意來聆聽你的感受和念頭,並陪伴你走過接下來的路。你願意跟我分享你的內心嗎?」
One doesn’t have to operate with great malice to do great harm. The absence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are sufficient. (Charles M. Blow)
要嚴重傷害一個人,你不需要有惡意,你只需要不肯理解和感同身受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