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年情緒病故事(二):決定輟學

成績優異的Ally,居然因為成績稍稍退步就不願上學?透過了解Ally病發的故事,我們一起探討一個人剛剛發現自己患病時的疑慮和驚慌,以及了解為甚麼休學成了Ally的最終選擇。

前言

要是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希望告訴過去的自己甚麼呢?

對於我來說,情緒病是我人生經歷的一部份。雖然過程有很痛苦的部份,但我並不感到後悔,因為情緒病打造了今天的我。但是,我會很希望當年的我有現在的情緒病知識,懂得怎樣找適合的專業人士,明白怎樣跟學校和家長溝通我的需要。

當年的我完全不了解甚麼是情緒病,一切全憑著自己摸索,摸爬滚打地為自己尋找一條出路。我也因此承受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傷害了自己也影響了其他人。這也是為甚麼 Fairy’s Heart 裡面有很多寫給學生的文章,就是希望大家能從我經歷學習。今天我會聊的是我在情緒崩潰之後,我是怎樣第一次輟學,家長跟學校是怎樣回應我的情緒病,而我又因為甚麼原因而拒絕再看專業人士。當時不管是我還是身邊人,大家都不懂得甚麼是情緒病,所以產生了很多誤會和磨擦。當然,我也犯了很多錯,使我錯過了一開始的黃金治療期(早期介入階段)。

再次提醒大家一次,雖然這個故事有提到一些身邊人,但此文章絕對不是在批評他們。事實上,其他人已經幫助了我很多,只是當時我並沒有辦法接受和理解。本文亦有提及接受心理治療的失敗經驗,但請記得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治療效果。這並不代表治療本身或專業人士有任何問題,也請大家不要因此而對心理治療有負面印象。

這個故事是寫給其他患有情緒病的同路人,希望他們從中我的經歷中得到共鳴。我也希望這個分享會鼓勵更多人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經歷,讓我們一起去除情緒病的負面標籤。

Trigger Warning:因為我想真實地將當年的思想和感受寫下來,所以有些部份可能會顯得比較負面,並包括了一些情緒病的詳細細節。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絕對不要往下看。

前情提要

因為小時候的性格行為,導致我一直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升上中學之後,因為成績和社交問題,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感到非常自卑。還好,我最終憑著努力而成功考取好成績,並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讚賞。但是,因為我十分害怕會失去別人的愛,所以我像瘋了一樣不要命地溫習,陷入身心俱疲的狀態。我開始出現焦慮症狀,害怕上課、做功課和溫習。最終,我被壓力打敗,向父母宣佈:「我再也不願意上課了。」

全文請見:《我的九年情緒病故事(一):病發之前》

我們繼續這個故事…

woman in black and white striped shirt while looking out at the window
Photo by mikoto.raw on Pexels.com

要是一個15歲小女孩跟你說,因為學習壓力很大,她人生沒有意義了,所以她不想上學了——你的反應會是甚麼?大概是想一巴掌打過去把她摑醒吧

誰沒有試過考試壓力大?誰沒有經歷過同學不喜歡自己?很多人到死去的一刻都沒找到人生意義!要是誰都為了這種小事而放棄,那這世上還有沒有人會繼續上學?於是,你怒氣沖沖地教訓了她一頓。她一開始還想反駁,但沒多久之後開始痛哭流涕。你想:「我就說她太脆弱吧!說兩句就哭!」

誰知道她哭完之後,居然還是不肯上學!哪裡有這麼固執的人!明明你都把利弊說清楚了,你指出了她思想的漏洞和性格的弱點,她居然還冥頑不靈!這年頭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麻煩,總是鑽牛角尖,明明不要亂想就好啦,為甚麼就是非要毀了自己的生活呢?

甚麼,她被批評教育後,不但沒有成長,情況變得還更嚴重了?這種人靠勸的可能不行,要不讓她吃點抗抑鬱藥?要是還不行的話⋯⋯難不成只能拿傷殘津貼在家當米蟲了?

我情緒病發的年份是2010年,也就是九年前的時候。

monochrome photo of man wearing hoodie
Photo by Luis Quintero on Pexels.com

那時候的公眾教育不如現在成熟,大部份人根本連情緒病是甚麼都不知道,更別說怎樣去幫助陷入情緒困擾的身邊人。事實上,當時情緒病有另一個名字,叫「鑽牛角尖」。既然心理問題的出現是因為患者想不開,所以只要你用人生道理教訓他們改變想法,情緒病徵狀就會神奇地消失了。

假如你恰巧還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女生,那你的問題有一個更合理的解釋,就是「反叛期發作」。既然是年齡導致的問題,只要大家無視這個問題幾年,你長大後自然就不會再有情緒困擾。

就算他們知道甚麼是情緒病,他們心目中的情緒病是一定要是很嚴重的(如有自殺或有暴力傾向),或者有明顯精神病徵狀(如驚恐發作或幻覺妄想),不然他們無法辨認出情緒病,並會更偏向用其他因素(如性格固執)解釋

這種想法是大部份人的觀念,而我的身邊人當然也不例外。

toddler girl holding gray book
Photo by brother’s photo on Pexels.com

在我宣佈不願上學的第二天,我父母為我向學校請了病假,然後我被拉去見了家庭醫生。那是我從童年就開始見的醫生,所以不管是醫生本人還是護士都對我很熟悉。

醫生問:「你的問題是甚麼?」

要是我有現在的心理知識,我肯定說話抓重點,集中提及情緒病徵狀及它們對我日常生活的影響。可是,當年的我只有15歲,別說跟其他人解釋了,連我自己都沒搞清楚發生甚麼事,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怎樣形容我的情況。

於是,我說話非常模稜兩可,一時提到自己學業壓力大,一時又說找不到人生意義,再過一會兒談到跟朋友的相處問題……醫生聽了半小時之後,只得出結論我是胡思亂想的青春期少女,所以勸了我一句不要想太多,再愉快地給我開一張醫生紙(上面寫的是情緒問題),就讓我離開了。

在我離開之前,母親問醫生:「她出了甚麼問題了?」

醫生說:「就是普通鬧情緒嘛,算不上情緒病。」

當我回到家之後,父母問我到底為甚麼要不上學。我跟他們說,我上學真的很辛苦,我以前要好的朋友都不在我的班級裡。我現在的新同學都不大喜歡我,老師也不再像以前那麼欣賞我了。而且不管我怎麼努力,我的成績一直都沒有進步。我真的搞不懂了,升學考試到底有甚麼用?就是為了努力一輩子,然後在死前回想,自己從未追尋夢想,過著父母為你安排的一生?

父母聽完之後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問:「你是不是在學校被霸凌了?」

我說:「沒有沒有。」

父母說:「是誰?要不要我去跟學校聊一下,讓別人不要欺負你?」

我說:「不是,沒有人欺負我,你們沒有聽懂,我說的問題不是這個……」

父母再思考了一下:「你成績很好啊,你之所以會這樣辛苦,就是因為你給自己壓力太大了。做人沒必要有這麼高標準,要是你要求低一點,就不會不開心了。」

我:「我知道,但我真的做不到啊⋯⋯我每天上學都很辛苦,熬過一天都很困難,我真的不想再回去了⋯⋯」

母親:「你看我以前考試只求及格,我現在也生活得很好啊。你這個人想事情就是很極端,為甚麼總是不懂中庸之道呢?你不要想這麼多就好了,做人不要胡思亂想,自然就會很開心的啊!」

父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啊,學習壓力大很常見啊,你熬過去就好啦。大部份人活著都沒有人生意義的,這種事情你沒有必要搞懂⋯⋯來,我們教你一個放鬆的方法,你學一下這個腹腔呼吸法⋯⋯」

我越聽越委屈,一邊哭一邊跑回房間。為甚麼每個人都覺得我的問題不是問題呢?就因為你們都經歷類似的事,不代表我的情況跟你的一樣啊!為甚麼你們看著我那麼受傷,不但不願意關心我,反而只覺得我的問題是自找的?為甚麼你們不願聽一下我內心的痛苦,只是想著說服我改變?

我躲在被窩裡面,哭了一次又一次。雖然每一次流淚都會感到刺痛,雖然眼睛已經變得紅腫,我依然停不下來。終於當我拖著疲累的身驅出來時,迎面而來的問題是:「為甚麼這麼晚還不睡覺?為甚麼不吃飯?東西怎麼沒有放好?」

我不敢置信地看著他們——我哭了這麼久,原來⋯⋯你們重視的只是這些嗎?我很生氣地回到房間,嘭一聲把門關上。

我就這樣在家裡過了幾天。在這段時間裡,我每天都會跟父母吵架,不管是生活小事還是重要價值觀,都會引發大家的怒火。因此,比起休養生息,我大部份精力都花在跟父母對抗中。這不但消耗了我的能量,也磨蝕了我對他們的信任。

我又想,家人不懂我,也許朋友會明白吧?我看了看手機,想知道有沒有朋友會因為我缺席而擔心我。畢竟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去經營這些感情的,我們雖說不算經歷了很多,但我還是為她們付出了不少的。結果我發現⋯⋯根本沒甚麼人來問我發生甚麼事啊。

現在我明白他們是想給我空間,但那時候真的有種感覺——「原來我那麼在乎她們的想法,每次她們不開心時我都會負責安慰,結果⋯⋯根本沒有人重視我啊。」

就好像你自從你出現這些情緒困擾之後,你身邊每一個人都離你而去;而還留在你身邊的人,他們看你的眼神只有唾棄,好像在看某種低等生物一樣。每一個看似重視你的人,沒有一個會關心你過得累不累,沒有人會為你的痛苦而感同身受,他們只想修正你的思想,改變你的情緒,說服你跟從他們的決定。

至於修正過程中你會不會受傷?你想不想被修正?Who cares.

大約一、兩個星期之後……

confident elegant lady in eyeglasses hosting webinar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om

如果說一開始只是短時間缺席,大家只當我在鬧情緒,認為只要給我一點時間,我自然就會想通。然而,隨著我不上課的日子越來越多,家長和學校都開始緊張起來。於是,學校邀請了我父母去開會

開會的時候,他們先表示自己非常有經驗處理精神病,他們見多了這種因為學業壓力而不開心的學生。接著,我父母大概解釋了我的情況。他們點頭說:「明白了,她是不是有幻覺或妄想?」

父母一愣,回答:「沒有啊。」

他們:「所以你是說⋯⋯她就是不開心所以不想上學?」

在學校的角度看,心情不好就不上課,這聽上去自然跟無故曠課沒有分別。他們見我父母居然沒成功逼我回校,於是委婉地向我父母表示——「你們其實是不是太縱容她了?你們是不是不夠盡力?」

我父母一肚子委屈地回到家,他們想:「我們也很盡力啊,她不肯上學為甚麼怪到我們頭上?既然大家這樣說,我們就用更強硬、積極的手段吧吧。」

我父母開始出盡各種法寶「解決」我的情緒病。首先是利用大量的自助書籍,用這些雞湯句子來幫助我改變想法。不管是我媽最愛說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還是一些影響我爸很深的人生哲理,反正就是希望我看完之後就能想通。可惜,我不但沒有深受啟發,更因為自己無法做到自助書籍的建議,而感到羞恥和罪疚。

而當大家發現雞湯沒有用之後,於是決定開始教訓環節。那時候,大家會連續花幾小時進行爭辯。他們會指出我的思考方式是多麼不合理,或者我的情緒是怎麼的戲劇化和誇張。我每天捧著大量筆記回到家,只覺得筋疲力盡。

說道理不行,父母便改用更「科學」的手段處理問題。因為我父母非常喜歡鬆弛和靜觀練習,而確實這些方法幫助了他們很多,所以他們要求我使用這些自療方法。可是,先不說我本來就不喜歡這些練習,當別人不顧我意願強迫我做練習的時候,我只感覺到被否定和不被尊重。而我父母看到我居然不肯聽話,不禁覺得很生氣——「你口裡說自己很不開心,卻不願意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麼簡單的練習,為甚麼你也不做?」

那時候的我就像一隻實驗室白老鼠般,每天都在嘗試一個新的方法修理自己,但卻一次又一次地碰壁。我的自信心隨著每一個挫敗而被擊潰,我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我是不是真的太沒用了?為甚麼我連開心都做不到?大家都說我的性格有問題,我的思想有問題,我的情緒有問題,我的行為有問題⋯⋯」

既然我的所有特點都是問題,那麼像我那麼失敗的人,到底活著還有甚麼意思

當一切方法都行不通後,父母決定求助輔導員。

two woman chatting
Photo by mentatdgt on Pexels.com

我父母因為有很多社工朋友,所以他們相信只要我接受了輔導,我會很快恢復正常。老實說,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被人聆聽過了,我是真的很期待有人願意理解我。所以,我是帶著相當興奮的心情去見輔導員的。

我的輔導員是一個資深社工,是那種溫柔的知心姐姐型。她有著那種非常典型的社工語氣——細心溫柔,總帶著某種母性的關懷。難得有人願意聽我傾訴,我一口氣把這段時間的委屈都說出來。因為對方是專業輔導員,所以她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打斷我,聽完之後也沒有批評我。當時我就想,這種能夠暢所欲言的感覺真的太好了。

她接著指出我的問題是標準過高,對自己太多批判,無法接受失敗。我表示認同,這段時間我做了很多自省,她所說的問題跟我的判斷差不多。接著,她說:「你⋯⋯愛自己嗎?」

我回答:「愛?除了自戀的人,誰會愛自己?」

她立即對我說,人要學會愛自己,建立正面自我價值,才能建立自信心和面對困難。她接著讓我回想自己有甚麼優點,並學會用一些正面肯定句來鼓勵自己。她也讓我努力回憶過去,想一下到底是甚麼童年陰影塑造了今天的性格。

在她給了我這些練習之後,我就用超強行動力去尋找了相關的練習和書籍,並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寫下童年回憶。我爸媽看我在學習正面肯定句,也立即建議我使用某一本他們很喜歡的書籍來練習。於是,我接下來天天都在看那本書,然後跟著書本指引,學習對著鏡子說:「你是美好的,你是值得被愛的,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根據書本所說,哪怕我現在不相信,只要我說很多次,我就會流淚相信自己是有價值了。

可是,我很快發現了,這些練習對我來說不但沒有用,還讓我變得更加不開心。每次我看那本書的時候,看的時候確實很受鼓舞,但是那效果很快就會消失,我又會回到原本的抑鬱狀態。而當我發現自己一直達不到書中要求,我就更加批判自己,覺得自己為甚麼連這麼簡單的任務都做不到。至於回憶練習,我雖然已經很認真地回憶過去創傷,但這除了讓我數次崩潰之外,並沒有達到任何讓我放下過去的效果。

同時,雖然我每星期都很期待見輔導員,而且我每次見完之後心情都會變好。可是,就跟上面的練習一樣,那種正面效果是很短暫的。沒過幾小時,只要我遇到任何困難,那種難得出現的幸福感就會消失。見輔導員就像喝一杯熱巧克力,當下子感覺好像很溫暖,但對長遠並沒有任何幫助。

我開始感覺不到見輔導員的用途是甚麼。接受心理治療,就是只為了當下子感覺良好嗎?天天對自己說甚麼「我愛你」,不就只是自欺欺人嗎?見了這麼久,我依然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繼續看下去真的會給我答案嗎?因此,我對輔導(以及心理治療)失去了信心,覺得見專業人士只是浪費時間。雖然我跟那位輔導員交情還可以,但我決定了不再接受治療了。

我父母聽到的時候幾乎吐血,這麼辛苦幫你安排的輔導,你居然不去?可惜不管他們怎麼逼我,我都搖頭堅持不再去了。

最後一根稻草

woman in gray blazer standing by the window
Photo by Tima Miroshnichenko on Pexels.com

不再接受治療之後,我就成了徹頭徹尾的「隱閉少女」,幾乎足不出戶,只有吃飯和買書時才會獨自出門。那時候幾乎是我這輩子看書最多的日子了,每天我都會看四、五本書,也會上網尋找資料,用所有我能想到的方法去分析問題。

同時,因為現實生活對我來說太痛苦了,所以我每天都會看很多小說和電視劇,聽著悲傷的音樂,沉醉在美好的想像世界中:我會幻想有很多愛我的人,每個人都願意理解我、關心我。就算我這輩子不再上學,就算我不符合這個世界的標準,他們都不會想要批判我,因為他們不願意傷害我。

這樣的幻想成了我唯一舒緩內心痛苦的方法,但是在其他人眼中,我就是在墮落,因為我連上學都做不到,還天天只躲在房間裡面看書、上網,甚至只懂胡思亂想。

不過,因為成績一向都很不錯,所以在三個月後,學校願意給我一個機會——只要我能夠出示精神病證明,我就能夠申請休學,然後有機會重讀一年。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當時的那一刻,我依然沒有任何專業診斷,所以我並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情緒病。

我問過身邊人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憑我那麼「正常」的模樣,就算去見精神科,醫生也不會相信我有病,所以臨床心理學家是唯一選擇。(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真的是一點常識都沒有啊,看精神科並不是重性精神病的專利,情緒病人是絕對可以看精神科醫生的)雖然我當時對心理治療已經失去信心,但是我還是抱持著一點希望去見臨床心理學家的。也許她跟其他人不一樣,她更能夠理解我的感受,更能為我提供有用的幫助。

當我去到診所時,我跟她簡單解釋了我的情況,除了關於我的「病情」之外,我也說了我對現行教育制度的困惑,關於我對人生意義的想法,還有我對於人性的剖析。我沒說了多久,我已經明顯感覺到她的不耐煩。她禮貌地打斷我的滔滔不絕,然後問:「既然你已經想到了這麼多了,為甚麼還不上學?」

我以為她聽不懂我說甚麼,於是我再重新解釋自己對於學校的不滿。我感覺自己無法吸取知識,我也覺得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甚麼。然而,她再度發問:「你為甚麼不上學?你難道打算永遠不上學嗎?」

我愣了一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你有沒有想過你父母的感受?難道你想家人一輩子養你,退休時都照顧你?」

我頓時覺得很委屈,差點就直接哭出來——為甚麼要這樣說?我當然不想這樣啊,但是我真的無法上學啊。為甚麼她就不能好好聽一下我說話呢?為甚麼她一上來就想改造我?

我不是某種破碎的瓷娃娃,我不需要你把我黏好,我只需要你好好的理解我,把我當一個人看待

為甚麼一定要逼我上學?難道家人逼我還不夠嗎?難道老師逼我還不夠嗎?

為甚麼連一個專業人士也要這樣對我?

我覺得自己受到批判和攻擊,自然也無法對她產生任何信任。因此,不管她怎麼勸我,我都不願意服從。她見我這麼固執,於是開始教我做肌肉鬆弛練習。然而,我並不願意合作,因為我感覺她沒有花心思去了解我,只想用速成手段消除我當下的焦慮。

等到一小時結束後,她給了我一個正式診斷:「焦慮症」。接著,她跟我父母說:「我無論怎樣勸她都不肯上學,她到底還是太焦慮,普通心理治療沒有用,我想她要吃藥才能解決問題。」

我父母聽完之後鬆了一口氣——原來是焦慮症啊,原來可以吃藥啊。

但在我的角度看來,這卻是她在跟我說,她不在乎我的痛苦,她甚至不會用心聽我說話。當我不聽話時,她不會花更多時間明白我感受,而是希望用藥物來使我聽話。難道因為我是情緒病人,你就可以居高臨下地教訓我?難道就因為你情緒比我穩定,你就比我有價值,比我更值得比人尊重?

如果專業人士都是這樣的話,那我永遠都不會再見他們

我已經足夠受傷了,如果我想被批評,我可以直接找我爸媽聊天,我不用付錢來聽你說我的思考模式有多錯,不用卑微地渴求你的認同。於是,即使我父母覺得難以接受,我明確表示我永遠都不會接受心理治療。

從學校傳來的壞消息

adult alone black and white blur
Photo by Kat Jayne on Pexels.com

拿到專業診斷之後,我就開始了正式休學的日子。我一直在考慮是否真的要留班。畢竟我還是有點害怕——要是我回到學校之後,大家都看不起我怎麼辦?但是,我又有點不敢離開學校,所以我一直猶疑不決。

可是沒多久之後,我收到另一個噩耗,而這個消息決定了我命運的方向。

「你知道嗎?你的老師把你的情緒病⋯⋯告訴了所有人了。」

「你說甚麼?!」

「他說很多人都在擔心你,所以一定要把你的情況說出來,同學才能放心。」

「那是我的私隱,他憑甚麼說出去?現在同學放心了,那我呢?我怎麼辦?」

「我明白你很不開心,不過大家應該也沒有甚麼反應⋯⋯」

我當時只覺得天旋地轉,彷彿這個世界再也不存在——我完了。

他是告訴了我班的人,但沒多久應該全校都知道吧。當我回到學校之後,每個人都會對我指指點點。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了,我就是那個因為學習壓力而「發瘋」的人。

不對,每個人都會覺得我活該,他們覺得我毀了自己的人生。然後我就成了那個家長和老師口中「令人惋惜」的孩子,我已經能想像到他們的語氣了——「那個女生本身成績很好的,可惜把自己逼成情緒病了,所以說一個人讀書好有甚麼用,一點抗壓力都沒有,怎麼生活下去?」

原來⋯⋯我沒有回去的可能性了。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