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既然你已經重新上學了,那就代表了你已經康復了吧?
當大家看完第四章的時候,可能覺得這應該就是 happy ending。我已經學會了面對負面情緒,又開始欣賞自己性格美好的一面,怎麼看都應該是雨過天晴了吧?可是,我想大家可能沒有留意到,我之所以能夠成功恢復自信,是因為我的輔導員給我建立了一個溫室——在這個環境裡,沒有人會批評我,甚至我還常常被人稱讚。另外,哪怕我只是有很小的進步,大家就已經覺得驚為天人。還有,就算我遇到了一些困難,它們都是很容易解決的,而且事後我總是很多時間恢復精力。
然而,在今天的這一章裡面,我選擇回到了校園,這也代表了我離開了舒適區。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在乎你有沒有情緒病——假如你沒有把事情做好,那你就需要承擔後果。沒有人有責任遷就你,如果你不懂得融入別人的圈子,那他們不會主動結識你。而假如別人知道你無法控制情緒,由於大部份人都不了解甚麼是情緒病,所以他們也不會同情你。
而且,當你終於回到正常生活之後,你會恍然發現你因為情緒病而錯過了甚麼。之前你一個人生活,你每天只跟自己比較,而且大家對你的要求也很低,所以你很容易滿足。然而,當你在現實社會裡面,你是在跟所有人競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比同齡人遲幾年畢業;或者當其他人在談追星旅行談戀愛時,你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青春回憶。
然而,這也是復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很多人正正因為受不了這些現實的挑戰,最後情緒病復發並再次失學/失業。在這個新生活裡面,再沒有人會照顧你,現在你必須要靠自己。可能過了很多個月,但你依然看不到任何進步,你每分每秒都想再次放棄⋯⋯但是,假如你撐過去了,你培養出的韌性和生活技巧會受用一生。
今天我會聊到我從復學到考公開試,怎樣考試失敗,最後重考並成功升讀大學的故事。比起我接受治療的時期,我可以說這一段時間更加漫長和艱難,但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重要的人生道理和技巧。要是你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你可能會覺得我好像在無病呻吟。其實現在我再回想的時候,我也覺得當時的我誇大了很多問題,但是我希望你明白這是一個很脆弱的時期——那種一直難而重拾生活的無力感,它會讓人無法很理性去看待問題。
希望今天的劇情會給大家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情緒病,讓大家知道情緒病的復原過程是多麼的漫長。最後還是囉嗦地說一句,這個故事只是我個人經歷,並不代表我做的事情適合所有人。
Trigger Warning:因為我想真實地將當年的思想和感受寫下來,所以有些部份可能會顯得比較負面,並包括了一些情緒病的詳細細節,包括自殺傾向。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絕對不要往下看。
前情提要

因為患上了情緒病,我在中四輟學並轉到另一所中學就讀。好景不常,因為我的心理健康狀況並沒有在輟學時改善,加上藥物副作用和無法適應新環境,我的情緒病問題變得非常嚴重,引發自殺傾向及再次輟學。在那之後,我對人生失去了所有希望。還好,我遇上了一個適合我的輔導員,他明白我的焦慮是來自我被愛的需要,而不是單單與成績有關。他給了我很多鼓勵和認可,幫助我接納負面情緒,以及修補我與家人的關係。我對自己開始有信心,在沒有人逼我的情況下,我主動提出再次回校讀書。
你沒有看過之前的系列文章?請看:
我們繼續這個故事⋯⋯

相信大家也很好奇,我是怎樣在退學兩次之後依然被錄取的。其實原因很簡單:比起一家正式中學,這比較像是一個準備公開試的全日制補習學校。當然,我們上課時間跟普通學校差不多,老師也會點名。但是,學校收生相對比較寬鬆,不會管你以前有沒有留班。當時我本身是打算讀中五的,但當學校看了我過往的成績表之後,直接建議我讀中六課程。於是,我一個連中四都沒讀完的人,就這樣開始讀等同中六的公開試課程了。在這個高考課程裡,我需要考兩次公開試——一次在中六,另一次在中七。而只要我讀完兩年高考,我就可以成功升讀大學了。
英國大學課程只有三年,比香港大學課程少一年。我屈指一算,這就代表跟同齡人比較,我會在同年畢業。現在看來,哪年畢業根本一點都不重要,誰管你到底是2017還是2019畢業。然而,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我很想追回我失去的兩年。當其他人都在為學業奮鬥時,我卻只在家情緒崩潰。以前跟我成績差不多的人,他們都考進三大了,我不想因為情緒病,我就沒有機會升讀大學。更重要的是,我想證明給所有人看,就算我輟學兩年,我還是一個優秀的人。我想考進一所有名的大學,讓每一個曾經看不起我的人後悔。
然而,因為當時我還是處於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的狀態,所以我完全低估了復學的困難。我以為既然我已經「康復了」,我自然有能力應付學業。而且因為輔導員一直誇我,我也開始相信我社交能力不錯,所以我覺得跟老師同學相處應該不會太難。
不幸地,現實又再次狠狠地甩了我一個耳光。

當我上補習班的時候,因為是小班教學,我一次只需要跟幾個人相處。然而,在一所學校裡面,我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而他們全部都有不同的背景和性格。而且,我作為一個格格不入的插班生,又沒有甚麼明顯的特長,要是我不懂得主動跟別人聊天,大家就不會有興趣再搭理我。
而且,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上過一整天的課了。當時我才發現,原來每天要早起是那麼痛苦,原來每一堂課是那麼漫長。當我感到疲累的時候,我依然要繼續上課,我不能像休學期間那樣隨時休息。還有,每一科都有功課,而且是明天就需要交——而不再像是以前那樣,我可以等一星期慢慢完成。最後,在休學的時候,我唯一需要專注的事情就是我的情緒。我可以花十多小時反思人生,或者徹夜不睡去發洩情緒。然而當我在過正常生活的時候,我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心理練習。每當我回到家的時候,我已經累到只想睡覺。
當然,以上的東西是每一個正常學生都需要經歷的,你可能覺得它們聽上去就是尋常小事。然而,當一個人長時間完全脫離了社會,喪失基本學習、社交或自理能力時,再小的困難都是很可怕的。
首先,我必須在六個月內重新適應學校生活及再次考試。

打一個比方,假如你是一個運動員,因為受傷而昏迷多年。即便你已經醒來了,你可能發現你自己的肌肉已經萎縮,別說像之前那樣參加運動比賽,就連普通肢體動作都有困難。你可能也會跟不上社會發展,不懂用那些新科技工具。最後,因為你長期只跟醫務人員聊天,你可能感覺自己社交能力衰退,不知道怎樣進行日常對話。同理,當你已經休學了兩年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不懂得怎樣有效學習,沒有足夠自制力去進行規律生活,或者上幾分鐘課就開始覺得難以集中。而因為你長時間沒有好好上學,你可能早已經忘掉了以前學過的東西,像是微積分或化學方程。就像肌肉長期不被使用就會萎縮,我們的生活能力也會隨時間下降。就連最簡單的事情,像是每天準時出現在學校,都需要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做得到。
除了改善學業能力以外,我還必須要在短時間內處理我的焦慮問題。大家都知道在我輟學之前,每當我上課的時候,我都會出現焦慮發作,以致我很容易昏厥或呼吸困難。更不要說在考試的時候,通常我不是緊張到連考場都去不了,就是在做考卷的時候腦子一片空白。而心理治療雖然幫助我減輕了一點徵狀,但離應付考試還有很遙遠的距離。然而,現在我必須在六個月內適應上學、做功課、溫習和考試,即使以上活動全都會觸發我的情緒病徵狀。
更悲劇的是,其實我連六個月都沒有,因為沒有任何人在等我慢慢進步。

記得之前我說過,在輔導員的勸導之下,我的父母開始學習聆聽我的感受吧?
沒錯,那時候他們確實會比較願意理解,但現在既然我已經「康復」了,自然就沒有人會再容忍我。要是我因為小事而情緒崩潰,或者無緣無故不上課,大家就會毫不猶豫地責罵你。就像一個平時考0分的學生,一開始只要考49分,大家已經很感動了,但現在別人會希望你拿A+。比方說,當我剛開始念這所學校時,我一個星期幾乎有幾天都會缺席。換了是我還在舊校讀書的時候,我能偶爾上一整天的課,大家已經很高興了。可是現在大家要求不一樣了,你最少應該每天上學和做功課,要不然你就是偷懶。
而且,在我病發的時候,大家會記得要積極聆聽,不要亂給意見。但是現在我既然沒事了,那麼他們不會耐心聆聽我訴苦,甚至批評我就是小題大作。我的休息時間不會再被視為重要,他們會覺得:「甚麼,你需要私人時間思考人生?我們是家人,你憑甚麼不先幫我看旅行廣告,非要想自己的事情?你有沒有把我當你父母?」
雖然當時的我不想承認,但情緒病給了我很多特權。而一旦我恢復正常生活,我就會像天堂掉回凡間。現在我既然是康復者了,我必須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不能再要求別人減少傷害我,我只能想辦法讓自己堅強起來。
還有,既然我不在溫室生存了,我就需要學習怎樣適應現實社會。

不管一個人有沒有情緒病也好,只要他還在這個社會生存,他就必須要懂得怎樣遵守這個世界的準則。這可能是怎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或者是怎樣跟其他人相處。不幸地,這些規則一般都是靠生活經驗獲取,而如果你像我一樣長時間脫離社會,那就代表你完全不懂這些規則是甚麼。比方說,當我第一天去到學校的時候,同學問我為甚麼要來上學。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一個問題,因為大家要結識對方,自然得找些話題說。然而,因為我不想提之前發生的事情,但又不想說謊,所以我只能一直板著臉,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對方見我一臉嚴肅,得出結論我這個人很難相處,於是決定走開。換了現在的我,我會明白對方其實就是隨便問問,我不需要認真地思考怎麼說。就像我真的很不想回答,我也可以幽默地把事情圓過去,不用直接拒絕。然而,對當時的我來說,我是真的不知道該怎樣處理這種場景。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像是怎樣討老師歡心(或最少讓他們不要討厭你)、怎樣跟別人理性提出要求(而不是用強硬的語氣)、搞砸了怎樣補救和道歉、怎樣跟其他人合作完成作業等等。這些事情看上去都是小事,但是對我生活的影響卻很大。畢竟要是你要生存,就算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最少不能讓別人討厭你。那時候我總是想盡辦法去吸收相關知識,好讓自己能快點學會怎樣做一個「正常人」。然而,這些資訊通常不會寫在書本裡,於是我就會大量看訪問和電視劇,嘗試分析出一個現實生存法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我寫過一篇關於鑽石心的文章?我就是在那段時間裡面,透過看名人訪問來研究怎樣不在乎別人看法的。
起初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演員,努力偽裝成一個有正常性格的假人,說著好聽但違心的假話。久了之後,我卻慢慢習慣這樣的生活,並開始從其他人的角度看這件事——畢竟這世上每個人都過得不容易,又有誰有義務關心你的真實想法?你對這世界最基本的尊重,就是最少不要為別人添麻煩。
但是這也代表了,我需要同時面對情緒病、應考公開試、改善人際關係和建立生活技能。

這也是為甚麼我曾經說過,復原階段可能比輟學的時候還要辛苦。在我剛回到校園的第一年,我沒有一天是過得快樂的。每分每秒我都要用盡力氣才能支撐下去,每一天都會出現一些使我引發焦慮症狀的事件。我常常天天回家就哭,接著擦乾淚水又繼續堅持下去。這是我的日記內容:
你知道嗎,我長大了,我不能再當小女孩了,所以要把眼淚吞回肚子去,所以要無視一切不快,然後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理性。
可是我的心好痛…縱然我想不管它,但是血還是一直流,沒有要止住。
我不想理這一切,我想假裝一切都不存在…
我也不想逃啊…可是我不逃,我會被痛苦淹沒的…
我知道這樣不對,可是我沒有辦法…
為甚麼會這麼痛?
我想起我在以前的學校的時候,我也是受盡白眼⋯⋯
在前一間學校的時候也是⋯⋯
為甚麼同樣的痛苦,我要承受三次?
我已經遍體鱗傷了…我覺得身上每一部份都是傷口,一碰就會痛入心扉⋯⋯
痛啊痛,痛啊痛⋯⋯但我也只能夠痛了。
如果說努力是有回報的話,起碼堅持還比較容易。然而,當我到了這復原階段後,我再也看不到甚麼明顯的進步。現在我要用100分的努力,才能換到1分的成果——我用盡辦法做鬆弛練習,可能只是讓我增加5秒的溫習時間。由於我的進步速度太慢,身邊人會問:「你不是康復了嗎,為甚麼這些小事你都做不到?」我開始看不到盡頭——我到底是需要多久才能康復?半年?十年?還是永遠不會?
如果說問題還不夠困難的話,另一件事把它推到巔峰——我的輔導員跟我鬧翻了。因為當時沒有其他人理解我,所以我極度依賴這位輔導員。在他眼中,其實我已經準備好自己面對了,但因為我處於舒適區,要是他不推開我,我自己是不會願意站起來,只會一輩子依賴他的幫助。於是他用了一個很冒險的手段——他故意強迫我嘗試一個靜觀練習,並批判我不肯努力,最後引起我的情緒爆發。當時我在輔導中心哭了足足一個小時,因為我感覺這世上唯一一個能夠理解我的人,也選擇攻擊我和批判我。跟他想像的一樣,事後我拒絕再接受心理治療,並決定要憑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這也代表了,我需要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面對剛才我提過的所有困難。
我很想跟大家說,在這六個月裡,我一直很堅強,每天都努力學習——然而這不是真相。

明明我是應該去溫習,但因為只要我一打開課本,我就會感到極度焦慮——為了逃避問題,我就會常常找別的事情做,即使那件事比溫習還要無聊。這種惡性循環一直出現,以致於我學習效率非常低下。再加上當時我沒有良好的應試技巧,只懂得做厚厚的學習筆記,卻不知道死記硬背只適合初中學習,結果一直事倍功半。
除了溫習以外,考試本身也會為我帶來極度的恐懼。比方說,我一直很害怕寫作,因為只要我一動筆,內心就閃過很多負面念頭——「這個開頭好不好?我的文筆是不是不行?我文章的結構是甚麼?不對,這個不行,這樣寫我會被扣分的,但是那樣也不行⋯⋯」那時候,不管是雅思作文題,還是經濟科的短文題,我都會緊張到寫不下去。每次當老師叫我寫作時,我會一直發抖冒汗,卻始終寫不了一個字。甚至當我上補習班時,補習老師大部份時間是花在安慰我上面,因為我沒有辦法冷靜下來完成作文。不幸地,除了數學科以外,幾乎所有科目都是以短文問題為主。你可以想像得到,假如我考試時也這樣腦子一片空白,那麼我的結局只有一個——不及格。
更重要的是,學習不是我唯一需要關注的事,因為我需要花很多精力在處理情緒問題上。那時候我一直很容易疲倦,總是需要躺在床上休息。尤其每當我經歷了焦慮發作之後,我都會無法專注在學業上,只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處理負面情緒上。我還要在課餘時間研究心理學理論,嘗試找方法去減少我的焦慮。你可以想像得到,我能用來溫習的時間越來越少。
終於到考試的一天了。

當時我真的很不想去考場——我知道以我的程度,我根本不可能考得好。於是我想逃跑,因為只要我不考試,我就永遠不會有成績,那我就不用面對現實了。還好,當時我還是沒有容許自己逃避,我還是去了考試。然而,當我看著考卷時,我腦海一片空白。當我離開考場時,我差點想把自己掐死:「要不是我沒有早點溫習,要不是我無法克服焦慮,怎麼會搞成這樣?我這個人到底有多沒用?」「也許⋯⋯像我這種有焦慮症的人,注定就不會成功啊。既然如此,我有何必嘗試?」
相信我不用說,你都能猜到我的分數如何了。
因為我在學校考試沒那麼緊張,所以我的校內試成績是全A;然而,我的公開試成績卻只有中等水平。我記得當時老師都很驚訝,因為我表現遠比他們想像中差。這個分數可以讓我進到海外大學,但是我卻不可能進入一所有名的大學。這也代表了,其他人看不起我是對的,有情緒病的人就是不應該追求理想。也許這就是我不得不接受的結果,情緒病會困擾我一輩子,我永遠都擺脫不了它。這個世界就是那麼不公平,有些人就是比我有更好的心理健康,他們就是會比我走得更遠。
看到我的成績,我的母親倒是非常滿意:「不用這麼努力啦,反正你就想法子高中畢業,然後再找個普通的工作就好了,不用進大學也可以啊。你為甚麼非要考名校呢?你有焦慮問題,就不應該逼自己溫習,隨便讀讀就好啦。」
當時我有一個更簡單的選擇,只要我去英國讀大學提供的基礎課程,我就可以避開這個考試,逃離我不喜歡的學校,還可以有更好的升學機會。雖然我不會進到我喜歡的大學,但最少我一定能夠畢業。以上一切都在告訴我:你可以不用面對的,你可以逃避問題,只要你放棄追求,你就不用過得那麼辛苦的。
對啊,只要我放棄就好了。反正我有情緒病,這輩子我都不會成功的。只要我追求更簡單的東西就好了,反天身邊也沒有人相信我能做到更多啊。只要我願意不再堅持,我的焦慮就會減輕,我就能過更輕鬆寫意的生活。
可是,我不甘心啊。
為甚麼我就不能追求更多呢?我想要再得到一個嘗試的機會,我想再證明給其他人,不,是證明給我自己,只要其他人能做到的,我就能夠做到。我不要選擇那個更輕鬆的方案,我在哪裡跌倒,我就要在哪裡站起來。我決定了,我要重考中六公開試,並同時進行中七課程。
我要跟其他人一樣考試,堂堂正正地贏取考上大學的機會。

於是,我接受自己曾經失敗的事實,繼續在這所學校裡準備考試,並努力適應校園生活。
我上課開始變得專注,雖然我還是常常注意力渙散,但要是有甚麼聽不懂的,我會在下課後請老師教我。因為我知道自己根基不穩,我就做完課本裡面所有練習題。即使那些問題非常簡單,很多人都覺得沒必要做的,我還是會全部做完。以前我很害怕跟陌生人說話,也不願意在學校結識朋友。現在,我會主動跟同學聊天,跟他們一起去吃午飯,學習怎麼跟其他人閒聊和相處。我也開始跟老師打好關係,現在我懂得怎樣討好老師,也知道怎樣替自己打造更良好的形象。期間我有嘗試考不同的公開試(像是雅思),我依然有焦慮反應,每次都感覺自己快要暈倒。但是隨著多次的嘗試,我的焦慮非常緩慢地減少——一開始是只要出現在考場就會焦慮,變成我開始動筆才會感到頭暈,再變成我做到一半才會緊張。
雖然沒有很明顯的進步,但是我循序漸進地改善著自己,緩慢但堅定地往我的目標走去。
此外,當時我還跟一個中學同學重新聯絡,而她成了當時學習的好戰友。

在中學的時候,我們兩人的性格不算太投契,但現在大家都成長不少,居然變成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當時她剛剛進了高級文憑第一年,也希望能夠考取佳績,好讓她升上大學。同時,她跟我一樣也對人生哲學有興趣,於是我們常常討論很多不同的事情,例如工作道德的重要性、怎樣有效地跟不同人溝通等等。
為了鼓勵對方讀書,當時我們打賭每天必須要溫習一定的時數。當時因為我比她更有決心,所以我答應了每天必須溫習8小時,而她則是每天4個小時。我們會用計時器紀錄溫習時間,再把手機截圖發給對方。而要是誰破戒了,就要請對方吃飯。結果我們兩人互相激勵,居然從未破戒過一次。我的溫習時間越來越長,最高紀錄是在周末溫習14小時。以前我溫習5分鐘就要崩潰了,我現在卻能夠連續做十多小時的練習題。當然我還是會焦慮,我還是每分每秒都很想逃跑,但是現在我學懂了怎樣接納這些負面情緒。即使我覺得很不耐煩,我依然會選擇留在原地,直到焦慮情緒慢慢消失。
在考試前幾個月的時候,我的焦慮甚至引發了嚴重腸胃問題。那時候我不管吃甚麼都會拉肚子,每隔20分鐘就要跑一次廁所。就算我喝最清淡的白粥,我依舊會因為胃痛而睡不著覺。那時候我差不多吃不下固體食物,只能吃一、兩種食物。而因為我總是在上課時打嗝,我還常常被同學和老師要求請病假。
然而,我堅持下來了。
終於到考試的時候了:我努力了這兩年的成果,就看這幾個星期了。

你可能在等待一個奇跡——我是不是變得十分神勇,考試不再緊張了?
當然不會,情緒病還是影響了我的發揮,還使我出現嚴重的身體徵狀。在我考完某幾科之後,因為表現不好,我在家裡大哭了好幾小時。甚至因為焦慮太過嚴重,我不得不錯過某幾場考試。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在經歷了多次的挫敗之後,我現在沒有那麼害怕考試了,我在試場不至於腦海一片空白,而且因為我有很認真地溫習,所以我還是有能力完成大部份考卷。
就這樣,我終於成功中學畢業了。我從一個患有情緒病的中三畢業生,變成一個有高中學歷的人了。接著,我緊張地等待了兩個月,終於到放榜的一天了。曾經沒有人相信我能夠離開房門,我做到了。曾經沒有人相信我能夠結識朋友,我做到了。曾經沒有人相信我能夠重新讀書,我做到了。曾經沒有人相信我能夠考上大學——
今天我看著成績表上大大的A,然後看著手機上收到的電郵:
「恭喜,你被英國xx大學的心理學士課程取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