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現今社會已經不再接受「身體虐待」這種行為了。不管是父母對孩子的體罰,還是丈夫對妻子的家暴,只要是對他人動粗,已經可以構成犯罪。即使父母需要管教子女,也必須要用文明的方式,而不可以使用武力來「下馬威」。
雖然現在法律已經禁止了身體虐待,但是有另一種類型的虐待經常被忽視。即使它在我們面前發生,我們也未必能夠留意得到。而且,當虐待發生的時候,施虐者一般都不認為自己在「虐待」他人,甚至覺得是受虐者的錯。
然而,有不少證據顯示,這種虐待會帶來長期的心理創傷(psychological trauma),損害社交和生活能力,甚至可能會增加患上情緒病的風險,包括創傷後遺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那麼,到底這種虐待是甚麼呢?
答案就是精神虐待。
根據《The Emotionally Abused Woman》,精神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emotional abuse)指的是:
透過恐懼、羞辱、言語攻擊來控制和使他人屈服的非肢體行為⋯⋯這可以包括言語虐待和長期批評,也可以是一些更不易察覺的手段,例如恫嚇、操縱和無法被討好等等。
就跟身體虐待一樣,精神虐待也是一種控制他人和建立權威的手段。
如果一個憤怒的丈夫打妻子是為了讓她聽話,那言語攻擊也是為了達到同樣的目標——透過降低對方的判斷能力和自我價值,使對方沒有能力反抗,只能乖乖服從。
精神虐待有很多種類型。有一些比較明顯,像是用髒話咒罵子女,或者是在公眾場合羞辱孩子;也有一些可能未必能一眼看出來,像是很多父母雖然沒有提高聲線,但是言語中處處貶低子女。甚至有一些聽上完全沒有惡意,但其實是操縱對方的行為,像是道德綁架(「我對你這麼好,你居然不願意聽我的話?」)或者煤氣燈操縱(gaslighting,比方說:「我哪有傷害你,那是你反應過激而已!」)
精神虐待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很多人以為精神虐待只能發生在親子或師生關係當中。但是,就算是一些地位平等的關係當中,依然可以出現精神虐待。比方說,你可能會有一個長期貶低和攻擊你的朋友,或者控制慾過強的男朋友等等。
舉個例子,一位曾經被朋友精神虐待的女士分享:
在 Megan 上小學的時候,她的父母就離婚了。因此,她總是過度遷就朋友,並不懂得保護自己。她的好朋友知道她的過去,並一直利用這一點來傷害她。
比方說,當她們一起創業的時候,這位好朋友一直說因為 Megan 的「過去經歷」,她沒有能力做正確的商業決定。同時,這位好朋友也將 Megan 的私隱告訴別人。而當 Megan 請她下次先告訴自己一聲時,好朋友卻說:「你為甚麼要小事化大?你也太敏感了。」
精神虐待不一定是暴力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長期辱罵他人時,我們比較容易留意到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很多時候精神虐待並不暴力,甚至表面上施虐者看上去比較像是值得可憐的弱者。比方說:
一:「你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居然為了這樣的小事來批評我?」
二:「你不用管我了,讓我去自殺吧,反正你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三:「我就知道我太蠢,所以才甚麼都做不好,你還是別跟我在一起了,我配不起你!」
從表面上來說,施虐者看上去像是在貶低自己的價值,絲毫沒有攻擊他人的表現。然而,事實上其實他是在用一種隱晦的方式來取得主導權。比方說,剛才那三句的潛台詞是:
一:「要是你有感恩之心的話,就不可以批評我,不然你就是混蛋!」
二:「要是你不想當殺人凶手,你就必須要聽我的話!」
三:「我都把自己罵成這樣了,你好意思繼續批評我嗎?」
雖然以上的句子表面上並不暴力,但受害者會感到自己無法反抗,所以其實性質跟言語攻擊並沒有分別。然而,因為它們並不明顯,不管是施虐者還是受害者一般都察覺不了。
對待「精神虐待行為」的反應是因人而異的
當你聽完我剛才形容的行為,你可能會想:「不對啊,有些人對我做過這些事,我根本沒有受到傷害啊,這些行為一定是精神虐待嗎?」
你說得沒錯,每個人對「精神虐待行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個人不是很在乎別人用髒話罵我,所以要是有人這樣對我,我大概只會翻個白眼,而不會覺得他們在「精神虐待」我。相反,如果有人貶低我的性格,卻可以對我造成嚴重傷害,因為它會觸發我的一些創傷回憶。
重點不在於避開任何有機會傷害別人的行為,而是當你知道自己的行為傷害了對方時,願意適時溝通和調整自己的做法。比方說,很多女生喜歡打趣朋友的身材,但其實並沒有惡意。可是,要是你的朋友其實很在乎你這樣說她,那你就不應該繼續這樣下去;或者你可以跟她好好溝通,想辦法讓她明白互相開玩笑的樂趣。
如果你明知道對方因為你的行為而受傷,但你不願意采取行動去改變現狀,並長期、持續地進行這個行為,繼而使對方出現長期心理創傷,那就可以構成精神虐待。
常見的精神虐待行為
聽到這裡,你可能覺得還是有點空泛,因而想看一些實際例子。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精神虐待行為,你可以思考一下:「你有沒有做過這些行為?又有沒有對你做過這些事?」
煤氣燈操縱(gaslighting)
當你剛剛聽這個名字時,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搞笑——精神虐待跟煤氣燈有甚麼關係?
這個名字來自一套叫《煤氣燈》的電影,故事內容描述一個丈夫一直洗腦妻子,使她懷疑自己對現實的認知,最終開始相信自己真的有病。這一種操縱他人去懷疑自己的回憶、判斷和性格的行為就叫煤氣燈操縱。
雖然名字有點搞笑,但是煤氣燈操縱是最常見的精神虐待手段之一。施虐者會用各種方法去否認患者的現實,使受虐者開始覺得自己的判斷能力有問題。
舉例:
「我哪有對你不好?你只記得壞的卻不記得好的,真是小器記仇!」
「你看看別人,沒有人會在意這種事的,只有像你這麼敏感的人才會胡思亂想!」
「我才沒有做過這事,都是你想像出來的!」
透過這些方法,施虐者可以令受虐者覺得開始懷疑自己:「難不成真的是我記錯了?是不是真的沒有其他人介意這種事,我是EQ太低才受不了的?」這樣一來,即使受虐者想要指控對方,他們也做不到,因為他們會開始不肯定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這也是為甚麼很多人即使被他人精神虐待數十年,也未必會留意得到,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已經被施虐者同化,甚至開始深信自己被虐待是對的。
貶低(belittling)
另一種常見的精神虐待方式是貶低對方的自我價值,使對方感到自卑、羞恥,從而無力反抗。畢竟如果對方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就不會這麼容易被操縱。比方說:
「像你這種性格的人,不可能會有人想跟你當朋友!」
「看看你,這麼小事都做不好,難怪一事無成!」
「你能跟我在一起已經算幸運了,你以為有其他人會想要你嗎?」
一開始受虐者可能還會反抗,但當他們長期聽這些批評,他們就會開始認同這些話,因而自信心下降。他們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所以被罵是活該的。
即使受虐者找到理據去反駁,施虐者也會想辦法去扭曲事實。比方說,你的施虐者經常說你是一個脾氣差的人,並堅持說沒有人願意跟你當朋友。要是你說,你有很多朋友,而且他們都說你脾氣好,施虐者就會說:「那是因為他們人好,不願意告訴你真相而言」或者「那是因為你故意在他們面前隱藏本性而已,只有我才知道你真正的性格」。透過這些煤氣燈操縱,即使事實完全是相反,施虐者依然可以說服你去聽從他們的說法。
羞辱(humiliation)
如果說以上的行為只能算冷嘲熱諷,升一級的做法就是直接辱罵。這包括了非常難聽的話,例如罵孩子是垃圾、噁心,用髒話攻擊對方,或者罵妻子是娼婦等等。此外,施虐者也可以用各種方式羞辱對方,像是強迫對方下跪或者在公眾場合揭露對方的瘡疤。
一般人不大能接受他人羞辱自己,所以這種行為更常出現在家庭環境,因為不管受虐者多麼受傷也好,他們都未必有能力離開。尤其如果是父母辱罵子女的話,一般會被視為教育的一部份,因而未必會有人去阻止這種行為。
而當孩子生長於這種環境時,羞辱可能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因而即使他們已經長大之後,也未必會懂得反抗或離開。
道德綁架(guilt-tripping)
不過,除了凶惡的表達方式以外,也有施虐者靠著示弱的方式來控制對方。透過增加對方的罪惡感,施虐者便可以控制對方的情緒和行動。
比方說,當兩個人在爭執的時候,施虐者便會提起一些過去的經歷(尤其如果是受虐者以往做的錯事),即使兩件事完全沒有關係。因為受虐者對那件事有愧疚感,就無法繼續跟施虐者據理力爭下去。又或者施虐者會提起一些自己的慘況(例如自己的身體狀況),以試圖利用受虐者的同情心,使受虐者不忍心繼續批評下去。舉例:
一:「你知道養育你有多辛苦嗎?為了你我付出了真的很多⋯⋯為甚麼你連這麼小的事都不能答應我?」(因此,請跟你女友分手吧。)
二:「我知道我蠢,學歷低,但也我不想的嘛⋯⋯你不能對我有這麼高要求啊!」(因此,你一定要原諒我把全家的儲蓄拿去賭錢。)
三:「我不來都來了,你怎麼可以不照顧我?難不成你想看我淪落街頭嗎?」(因此,你一定要讓我寄住你家,還要照顧我食宿)
當你剛看到那些句子的時候,你可能覺得它們沒有甚麼問題,但當你認真想想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話很不對勁——比方說,到底養育之恩跟分手有甚麼關係?為甚麼學歷低就可以把家裡的錢輸清光?
這是因為施虐者透過增加你的負面情緒,令你答應一些你平時根本不可能接受的事。而當你拒絕的時候,施虐者就會暗示你冷血無情或不顧情義。以剛才的例子來說,你的施虐者想你跟女朋友分手,而你拒絕了她的請求,事後她雖然沒有「強迫」你,但表現出一副你對不起她的樣子,然後說她為你的選擇而哭了多久⋯⋯這樣一來,即使她沒有表現強硬的樣子,卻足以讓你覺到精神崩潰。
推諉(Shifting Blame)
我記得之前聽過一個故事,因為女生翻看男友的手機,發現他出軌了好幾個月,於是生氣地跟他理論。結果,他第一反應是:「你幹嘛翻看我手機?你懂不懂尊重別人?」又說:「那是因為你太黏人了,我不得不找別人談心,你難道不懂自我反省嗎?」
明明出軌是男朋友的錯,但他卻想法子把責任推到女友身上。因為在人與人的相處之間,總是不可能一個人100%錯,即使是很過份的事情,你總是能找到一些藉口去怪責對方。於是施虐者就利用這種方法,把問題的錯誤推到受虐者身上。比方說:
「你以為我很想打你嗎?就是因為你那麼不聽話,我才不得不這樣做!」
「你明知道我就是這樣的人啊,你還不懂得調整自己,那不是你的責任嗎?」
「我也不想管你啊,還不是因為你這個人丟三落四,所以我才不得不幫你做正確的決定!」
因為這種施虐者不懂得自我反省,所以不管他們做錯甚麼事也好,他們總是能找到一個藉口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如果你發現身邊人不管做錯甚麼事也好,永遠都拒絕承認責任或道歉,甚至把問題怪到你身上,那他們可能就是用推諉來進行精神虐待。
控制(control)
最後一種是過度控制和保護。施虐者會不容許你離開他們的控制範圍,即使你其實是有絕對的自由去進行那些活動。常見的例子包括:禁止娛樂活動、不容許你出門、不讓你夜歸、強迫你在假期一定要陪自己等等。更甚者還有干預對方的重大人生決定,像是強迫孩子一定要選擇某些職業或伴侶等等。
當然,在很多情況之下,控制行為可能是合理的。舉個例子,如果父母不容許10歲的孩子夜歸,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一個虐待行為,因為孩子無力保護自己。然而,如果父母不接受30歲的子女不回家過夜,每次都會跟子女大吵大罵,那就明顯是過度控制了。
過度控制的另一特色是缺乏雙方的同意(consent),只是單方面地將自己的要求加諸對方身上。比方說,如果你的男朋友不希望你穿得太過暴露,而你們兩人在理性溝通之後,達到了一個協議,那就不算是過度控制。然而,如果你明顯表達了你不想改變穿著,但你男朋友卻用各種手段去強迫你(如辱罵你是蕩婦等等),那就是一種虐待。
除了透過辱罵的方式去直接阻止你,施虐者也可以用經濟和操控手段來強迫你就範。比方說,父母可以用經濟封鎖的方式,使未成年子女無法出門;同理,透過道德綁架和貶低的方式,施虐者也可以使得受虐者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而無法反抗自己。比方說,父母可以長期批評子女的能力,使子女覺得自己無法獨立生活,因而只能繼續受到父母的控制。
而當受虐者提出抗議時,施虐者往往會採用以上的手段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例如煤氣燈操縱(「我身邊每個朋友的子女都是這樣的,是你太不成熟才會覺得有問題」)、道德綁架(「我是因為重視你才這樣做的,你有見過我管其他人嗎」)等等。
(如果想要了解不同的虐待類型如何互相影響,請看《原來辱罵孩子已經算是家庭暴力!介紹四種家庭暴力類型》)
要是你懷疑自己被精神虐待,你會怎樣做?
聽到這裡,你可能發現了身邊人有使用一些精神虐待手段。假如它們對你造成長期及嚴重的創傷,那麼你可能要尋找解決方案。不過在聊這個之前,首先我們要記得一點:
把自己放第一位
如果你身邊有一個能夠長期精神虐待你的人,他很有可能是一個你非常重視的人,或者是一個跟你相處了很久的人。因此,即使你覺得自己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影響,你第一反應可能還是會擔心對方的感受。
然而,正如當空難發生時,你一定要先自行穿上了救生衣,才能夠幫助其他人,當你感受到精神虐待的時候,你也必須要先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比方說,如果施虐者長期辱罵你,導致你幾乎精神崩潰,你不能夠因為擔心對方受不了,而不去選擇反抗或者逃跑。
同時,因為你可能受到煤氣燈操縱,你可能會懷疑只是自己胡思亂想,其實對方根本沒有傷害你。然而,先不說是不是你的判斷有問題,就算真的是你想多了,如果你出現了心理創傷,那麼你還是需要積極想辦法改變現狀,像是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最後,你可能會覺得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錯,是因為你的行為才逼得對方這樣做。然而,假如對方真的是一個施虐者的話,不管你做甚麼也好,對方也會找到理由去虐待你。如果你是因為學習能力差而長期被貶低,就算你真的改善了成績,他只會找其他原因去繼續貶低你。
好,現在我們聊完心態了,可以聊一下一些常見的解決方法:
一:溝通和妥協
正如之前所說,很多精神虐待行為其實並不罕見,甚至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會做過不少。比方說,你可能試過用道德綁架(如賣慘)的方式求你朋友幫你,或者找藉口來推卸責任。因此,你的身邊人可能也是無意識地做了這些精神虐待行為。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溝通。你可以跟對方理性表達自己的不滿,像是指出對方長期的道德綁架行為影響了自己的情緒,並希望對方可以停止這樣做。又或者你可以設定明顯的界線(boundary),表示自己不能接受任何的髒話和辱罵,希望對方可以尊重你的感受,停止做出傷害你的行為。
當然,如果這是一種長期的行為模式,對方可能覺得很難去改變這種做法,又或者無法理解為甚麼你不接受這種行為。這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像是多次與對方耐心的討論,或是一起閱讀相關的資料。如果對方是願意關心和重視你的話,即使對方一開始可能不理解,慢慢也會願意努力去改變。
假如還是不行的話,你可以邀請對方跟你一起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像是接受婚姻輔導和家庭治療。治療師可以透過專業知識來幫助你們改變觀點和行為,並尋找一個適合你們的相處方式。
二:尋求專業協助和建立社交支援
(如果想了解怎樣找社區支援,請看《【Fairy’s Heart 問答】要是遇上家暴了,應該怎樣找人幫忙?家暴服務社工回答13條常見問題(《家庭暴力・問答篇》)》)
不過,很多施虐者不會願意承認自己的責任,甚至把所有問題推到你身上,覺得是你要求太高,或者說你不知足。而受虐者一般都有著比較低的自我價值,所以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因而又回到精神虐待的惡性循環中。
因此,一個外在的支援網絡(support network)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社交網絡可以是專業人士(如臨床心理學家),也可以是朋友或同路人。即使你開始自我懷疑,你的支援網絡可以幫助到認清現實,而當你受傷的時候,他們也可以安慰你。而假如最後你不得不選擇離開的話,這個支援網絡也可以為你提供實際支持。
比方說,一個人從小都受到過度控制,但因為父母長期灌輸觀念,所以他覺得這種行為一點問題都沒有。而當他開始發現這可能不對勁時,父母卻指責他是在胡思亂想。
這時候,如果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幫助他,即使他在懷疑自己的判斷時,那個人也可以提醒他:「你有權利不被控制,為自己站出來不是一件壞事。」
同理,如果一個人長期被施虐者貶低,他可能會相信各種不真實的指控,像是以為他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然而,如果他身邊有一群支持他的好朋友,他就會明白:「原來我也有價值的啊,原來我的性格並不討人厭。」
(如果因虐待而出現情緒問題,可以考慮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詳情請看《給情緒病新患者的工具包 【PART 2】》)
註:以下的兩個建議可能更適合成年人(尤其是已經財政獨立的)。如果假如你還是未成年的話,建議尋找值得信任的成年人求助,像是老師、家人等等。
三:學習怎樣為自己站起來
為甚麼施虐者會一直采用精神虐待的方式?那是因為它們有用。比方說,他們發現了只要辱罵對方,對方就會嚇到不敢反駁;他們知道只要他們推卸責任,對方就不會追究自己。只要一天精神虐待還有用,他們就不會停下來。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他們改變做法的話,你必須要傳遞一個清晰的訊息:「我不接受別人虐待我。」你會讓他們知道,以往的方式不再管用,無論他們怎樣想要控制你,你都不會就範。
舉個例子,當你們爭執的時候,他們就會用道德綁架的方式來控制你,例如開始提起過往的付出,或者說他們過得有多慘,你不照顧他們一定會後悔。以往當你聽到這些話時,總是會覺得很不忍心,因而不得不答應無理的要求。
而如果你要表現一個堅定的立場的話,那麼當他們說這些話時,你必須要清楚表示:「我很感激你為我過去做的事,我也不希望你們過得不好,但是我不同意這個要求,所以我不會做。」就算他們事後大吵大鬧,甚至開始辱罵或傷害你,你都不應該改變立場。
施虐者一開始一定會無法接受這種改變,甚至會開始變本加厲地傷害你,但是一旦你可以長期堅持著這種立場,他們就會開始發現過往的做法沒有用,而不得不思考一個新的方式。如果你再加上其他手段(例如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長遠有機會建立一個新的相處模式。
四:維持與施虐者的距離
不幸地,有時不管我們怎麼努力也好,我們也無法改變施虐者的行為。可能你已經跟施虐者進行過詳盡的溝通,也試過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但是施虐者依然不願意改變。這時候,假如你繼續跟施虐者互動的話,只會讓你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傷害。
因此,這個時候你需要減少與施虐者之間的互動。有兩種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
第一,你可以選擇避免回應施虐者。假如施虐者開始貶低你,或者因為小事而羞辱你,不要作出任何回應——不要反駁他的說法,不要為自己辯解,不要安撫對方的情緒。即使對方罵你或道德綁架你,依舊不要回應。你只需要離開就可以了,像是提早結束約會,或是回到自己的房間。
第二,你可以盡量避免與施虐者見面。如果你不是跟他們同住的話,那就盡量減少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像是避免出席聚會,或是不要主動找他們聊天。即使他們對此有所不滿(尤其是喜歡過度控制的施虐者),也不要讓步。假如是住在一起的話,這就比較麻煩,只能透過像是早出晚歸、整天躲在房間等等的方法來減少相處。
不過,因為你已經跟施虐者建立了一個固定的互動模式,即使你單方面想要減少相處,對方也可能會用各種方法去刺激你。同時,很多受虐者的心理健康已經到了低谷,再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忍受這種痛苦的環境。
在這種時候,你可能要考慮離開(或最少是暫停)這段關係。
(如果想要了解我本人離開毒性環境的經歷,請看《我是怎樣從情緒崩潰變成積極生活的:分享我離開不健康環境的故事》)
我知道你可能會覺得很痛苦,畢竟對方可能是你親密的愛人,或者是你很重視的好朋友。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說,一個受傷的人是不可能幫助另一個人的。每個人都需要走自己的路,你不能夠單憑自己的努力去「修正」對方或這段關係。在這個時候,如果你繼續留在這段關係,只會傷害雙方。
如果你因為對方而每天都想要自殺,或者你精神崩潰到無法正常工作或生活——不管你怎樣嘗試合理化這件事也好,事實就是這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
這不代表你要把對方想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人。事實上,對方可能真的不是故意傷害你——然而,就好像一個酗酒的人,他打人的時候可能是不清醒的,事後他也可能覺得後悔,但如果他一直做同樣的事,又不願意接受任何專業人士的幫助,那你不可能一直讓他虐打。
而當你踏出這段毒性關係(toxic relationship)時,你可能會跟我一樣,發現了很多以前你不知道的事情——
你可能一直以為自己很沒用,但當你離開了那個環境時,你才發現原來你是有能力的。
原來對方一直告訴你的事情都是扭曲的,真正的世界跟他形容的根本不一樣。
原來你不用偽裝成別人,原來你不用隱藏自己的本性,你已經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等到你復元了,等到你有了自己的價值觀,等到你建立了人生之後,你如果還是想回到那段關係,那沒有問題,休息可能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但是在現在這一刻,你需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