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康復者給吳宗憲先生的一封公開信:回應「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的發言

明明吳宗憲不過是說了一句看似正面的老生常談,為甚麼會受到廣泛批評?Ally用一封公開信,跟大家解釋為甚麼「不知足」這種說法不僅完全不科學,亦能帶來嚴重傷害。
作為一個曾經患上情緒病的人,也作為一個宣傳心理健康的倡議者,今天我想寫一封公開信給吳宗憲先生 。希望他能夠理解這不是人身攻擊,這只是來自這個弱勢群體的誠意請求。
致吳宗憲先生:
吳先生你好,我是Ally,我是一個情緒病康復者,而在過去的幾年裡,我也一直致力推廣心理健康知識。最近我聽說了你在節目中對憂鬱症的公開發言,尤其是你將憂鬱症的成因歸為「不知足」,令我感到非常擔憂和困擾。當然,我明白此刻你可能感到十分委屈和受傷,明明是為了憂鬱症患者好才這樣說,卻受到排山倒海的攻擊。這一點我能夠理解,我也很抱歉你受到這麼多的攻擊。但是,我希望你能放下當下的成見,聽一下我解釋為甚麼你的言論會引起這麼大的反彈,並希望你在認真考慮之後可以改變想法。
首先,你覺得很多人不夠樂觀知足,所以才會因此而患上憂鬱症。然而,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甚至不準確的,因為它沒有考慮憂鬱症的基因遺傳性及生化機制。根據雙生子研究,當一個人的同卵雙胞胎兄弟/姊妹(100%的基因相同)患有憂鬱症時,那個人患病的風險會比常人高近4倍。即使這些同卵雙胞胎在出生時被分開,生長於完全不同的環境,他們共同患有憂鬱症的機率依然十分高。不僅如此,亦有大量研究顯示憂鬱症與基因變異有關。舉個例子,憂鬱症患者的5-HTTLPR基因與常人有異,而5-HTTLPR與血清素(一個負責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更別說還有大量的家庭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有憂鬱症家族史時,他們的患病機率會比常人更高。最後,如果患者真的只是不知足的話,那麼基於生物學說的治療方式(如抗抑鬱藥、TMS、ECT)也不會起作用了。因此,將憂鬱症簡單歸為「不知足」,甚至表示「你理解了以後,你就過關了」,這種說法並無法反映憂鬱症成因的複雜性,因而容易誤導大眾。
如果只是對憂鬱症了解不深,這一點我覺得可以接受。但是,我也很懷疑你提出的解決方案對患者是否有幫助。沒錯,憂鬱症與認知扭曲有關,所以改變認知模式能夠對患者起作用。但是這些心理治療是需要由專業人士進行的,絕對不是患者或身邊人去「想通問題」就能解決的。而且,就算是專業人士提供的治療,也往往不只有認知元素,而是與行為元素(如行為激活)雙管齊下。比起認知行為治療來說,單單接受認知治療的患者往往動力更少、對治療更不滿意和遇到更多外部困難。因此,我不覺得這種說法對患者有任何益處。
不過,如果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誤會,我不會感到困擾。不幸地,這個說法可以對憂鬱症患者造成很嚴重的傷害。憂鬱症患者本來就是容易感到自卑和內疚。當一個人跟他說這個問題是因為他不知足,是他思想有問題,你這等於跟他說他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要不是他這麽沒用,他就不會這樣憂鬱了。這種說法不只可能傷人,甚至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更可怕的是,這種說法不只是當下冒犯了患者而已,還會導致了很多長遠的問題。我在這裡想提及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加深身邊人的誤解。由於心理健康知識很不普遍,往往很多憂鬱症患者的家人都不理解甚至不認同患者的病。有很多人以為憂鬱症病人只是「鑽牛角尖」,所以不但不同情患者的情況,甚至一直怪責患者,也不接受患者服用藥物(「只有不意志堅強的人才需要吃藥」)。我聽過很多可怕的故事,例如患者家人偷偷藏起抗抑鬱藥來阻止患者服藥。研究亦顯示當家人有著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時,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殘行為、自殺念頭和自殺計劃等等。
 
第二個是憂鬱症的汙名化。汙名化不只是被人取笑這麼簡單,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根據研究顯示,很多患者之所以不願意求助,就是因為擔心別人會歧視自己。也有很多人是因為覺得憂鬱症會「自然消失」,所以只要「熬過去」就好了,所以就覺得沒必要見專業人士。這種想法正正就是為甚麼我們兩岸三地出現了情緒病危機的原因——患者在病情輕微的時候,不敢或以為沒必要去接受治療,等到病情嚴重之後,卻發現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機,並失去工作、社交和正常生活的能力。而當他們要復原的時候,又因為歧視而無法找到工作,因而始終無法回到社會。這不但是對患者的傷害,也是加重患者身邊人甚至全社會的負擔。
最後有人可能會說:「你們為甚麼要玻璃心?不就是說說而已?」如果憂鬱症不是一個經常被歧視的疾病,我想我也會一笑置之。但是,憂鬱症患者是一個弱勢社群,不管是媒體還是社會大眾都經常誤解他們。這也是為甚麼當公眾人物去做這樣的評論,我沒有辦法不去正視它。
吳先生,我真的相信你沒有惡意,甚至我覺得真的只是好心而已,我也不認為任何人應該因此而辱罵你。但我也希望你明白為甚麼有這麼多人會擔心這種言論帶來的後果。謝謝你看完這封長信,也希望終有一天你會改變你的看法。
Ally
P.S. 鑑於讀者們可能不大清楚到底發生了甚麼事,以下我引用了HK01關於此事的報導:
在節目中,著名造型師李明川提到靠花藝療癒了自己失眠和抑鬱症,吳宗憲接着說:「你幹嘛憂鬱症(抑鬱症)呢?我跟你講,三個字,所有憂鬱症的患者仔細聽著,憂鬱症的原因,都是因為這三個字,你理解了以後,你就過關了,都是因為不知足。」這番言論引發各界砲轟。
眼見群情洶湧,吳宗憲在12號晚上直播,他表情嚴肅地表示自己沒有錯,多次重申自己「沒有口誤」,拒絕為言論道歉,更認為網友的批評是一種網絡欺凌,令他感到傷害,他說:「我在電視上,只是找機會教育大家,鼓勵這些人走出來,往正面去看,我不是醫生,很多人問我憑什麼去判斷?」
吳宗憲繼續呼籲抑鬱症要樂觀正面:「我想說的是,要大家去看手中擁有的東西,包括愛你的家人,小孩和父母,一個人左手斷了,樂觀的人會說,至少我還有右手。」他又指自己平時也是這樣安慰和開解身邊的抑鬱症朋友。吳宗憲點名批評的媒體帶風向,又警告網民不要再有惡意留言,否則提告。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