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挫敗:應考臨床心理學碩士失敗的感想

Ally因為想要幫助其他同路人,所以一直都視臨床心理學家為人生夢想。但是,她卻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在這個故事中,她透過誠實剖白的方法,讓大家了解面對挫敗的過程和感受。

【Ally】假如你是新來的朋友的話,你可能不知道這故事的背景,所以我會先解釋一下:我是一個英國大學的心理學畢業生,從小就想要做臨床心理學家,後來患上了情緒病,康復之後覺得自己需要為這個群體貢獻,更加堅定了想當臨床心理學家的決心。大學時曾經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度放棄這個夢想,後來發現自己始終放不下心理健康這個議題,於是就在去年毅然辭去實驗室的工作,拼命工作以儲到兩年的生活費,以及努力溫習心理學知識,並在今年報考臨床心理學碩士。說完這裡,我們可開始這個故事了。

這是星期四,三個十九號。

anxiety-1

昨晚我輾轉反側,好不容易睡著了,卻又作了很多的噩夢,只能早早就起床洗漱,然後焦躁地等著九點的來臨。

嘀嗒,嘀嗒,嘀嗒。

終於等到九點了,我顫抖著地拿出手機,然後打到心理學部門:「抱歉,我報考了今年的Clinical Psychology Master,請問你們的面試shortlist是不是出來了啦?」

「對,只要入選的話,我們電話都打了。」

雖然結果早已預料,但當我真的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當下感覺被澆了一盆冷水一樣,整個人愣在那裡。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對方的話就像嗡嗡聲一樣,我完全聽不進去。

當時我內心轉過很多念頭,有自我責備的,有自怨自艾的,有自我嘲笑的,有後悔自責的……

今天我想要分享一下這次失敗的感想。這是一個我心路歷程的總結,也希望如果你在經歷類似的事的話,也能感到一點共鳴。

black-white-sad-lonely-woman-sitting-alone-black-white-sad-lonely-woman-sitting-alone-wooden-bridge-119292532

當我一開始懷疑自己落選時,我第一反應是否認事實。我覺得一定不是真的,就算明知道別人都接到了通知,就算理性上我知道不可能通知所有人要這麼久,就算我明知道自己本身考進CP的機率就微乎其微,我依然覺得沒有實感,我依然找到一萬個藉口去解釋為甚麼事情這麼樣:「肯定是疫情的緣故,肯定是因為他們在家工作的緣故,或者要安排面試需要時間,說不定也許別人拒絕了我就進waitlist呢?」所以,即使前一晚我已經心中有數,依然堅持要親口問一次。

直到我早上打了那個電話,哪怕我再不想接受事實,我都不得不承認我落選了。這時候,我思緒開始進入了一種自嘲的狀態——「你以為你是誰啊?很多人報考CP這麼多年,都未必有機會入選,你以為你自己有這種本事嗎?你別痴心妄想了,臨床心理學不是你這種人能做到的!」這表面上是在自我傷害,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這樣一來,我就不用再去思考問題的真正核心,只需要繼續嘲諷自己就可以了。

可是這種情緒開始慢慢被擊潰。沒錯,CP是很難考,但成功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我不是其中一個,肯定有其他原因。於是我開始從自嘲變成自我批判——「肯定是因為我之前情緒病復發,影響了我last year的成績,我只拿到 Upper Second Honour,所以他們才不要我……不對,是因為我做的義工不夠,要是我當初在更多社區中心做義工,肯定不會這樣……不對不對,是我這一年選擇了辭職,所以他們覺得我是自由工作者,所以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我……」這種悔疚感完完全全把我淹沒,我開始數我過去的每一個細節,然後怪責自己為甚麼沒有做其他決定。

當時我男友在我身邊,他看到我整個人都在顫抖,於是說:「真的受不了就請假吧,今天好好休息一下。我知道臨床心理學對你的重要性,你現在一定很傷心,休息不是一個問題。」

換了是以前,我一定會覺得我情緒太激動了,我除了休息別無他法。可是那天我看了一下行程表,我知道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無緣無故拋下並不負責任。我的情緒崩潰是真的,但不代表我不可以找更適合的時機再處理。

於是我繼續完成工作,也沒有打破最近建立的好習慣。但是,每次當我看到身邊的事物時,就好像它們全都在提醒我考研失敗的事——我應不應該開始一個新活動啊,當然可以了,我現在不用再準備面試了;我銀行有存款啊,那又怎麼樣,它們都沒有用途了;我還要不要繼續練習面試技巧?不用了,反正都沒機會了……甚至當我在工作時,不得不談到臨床心理這4個字時,我的心都好像一直被刀刺那麼痛。

這種不開心一直都在,但我不去跟它鬥爭,也不假裝自己不在乎。我就是允許它存在而已。

直到周末的時候,男友帶了我出去散心。

我一開始沒有法子將這種不開心說出來,一直逃避這個話題,不想討論這件事。

直到終於在一個舒適的草地上,我看著藍色的天空,終於把我內心那個隱藏的情緒爆發出來:「憑甚麼他們連一次面試機會都不給我啊,明明有一些本科不是心理學的人都做了CP啊,明明工作經驗比我差的人也進了shortlist啊,明明有人成績不如我的都考進了啊,為甚麼他們就不能給我一次機會呢?我是真的對臨床心理學很有熱誠啊,我是真的想幫助情緒病人啊,為甚麼就把不能讓我最少試一試?」

原來,我內心一直都是有怨氣的。

理性的我明白這樣的話是不合理的,這本來就是一個競爭很大的課程,多少人報考了半輩子都做不了CP,而且我很努力又怎麼樣,這世上比我優秀還比我努力的人更多。但我心裡就是有一個委屈的小女孩,任性地表達對這個世界的不滿。

我不想承認這種情緒的存在,因為我害怕自己在怨天尤人,也怕別人因而看不起我。現在,我終於說出口了。

但也是當我說出口的那瞬間,我才發現:我可以生氣,我可以委屈,我沒必要壓抑它,也沒必要認可它,我只需要接納它而已。

於是,我抱著男友痛哭,用淚水沖刷走內心的怨憤。

black-white-sad-lonely-woman-sitting-alone-wooden-swing-over-sea-black-white-sad-lonely-woman-119292494

當我哭完之後,我慢慢收拾情緒,開始認真地思考前路。

男友問:「為甚麼你非要做臨床心理學家不可?」

對啊,為甚麼呢?

我頓了頓,然後開始回憶過去的經歷。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常常負責安慰身邊人。不管是同學考試不合格,還是朋友出現人際關係的困擾,很多人都喜歡找我傾訴心事。甚至很多陌生人在跟我交談之後,就願意對我打開心扉。久而久之,我開始對心理治療這個行業產生興趣。當時14歲的我,明明離畢業還有很長時間,但已經開始研究到底每年有哪所大學開CP課程,又需要怎麼樣的條件才能進。

後來,我出現了焦慮症的問題,因而不得不輟學留在家裡,好不容易在兩年之後,才勉強回到校園。(詳細故事我就不說了,大家有興趣的話,歡迎去看《我的九年情緒病故事》系列)那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有過情緒病,我明白情緒病可以為人帶來多少痛苦,我應該要為其他同路人貢獻,於是它就從一個興趣變成我的夢想。

後來我順理成章進了一所英國大學的心理學系,畢業之後我也進入心理學實驗室當RA(研究助理)。同時,我在寫 Fairy’s Heart,分享心理學知識和與情緒病有關的人生經驗。我看的影片和書籍很多與心理健康有關。哪怕是聊時事八卦,我第一反應還是聯想到心理學理論。我參與跟心理健康有關的義務工作,甚至把推廣心理健康變成我的人生目標。而直到今時今日,我雖然離開了實驗室,我現在的工作依然與心理學有關。

甚至於今時今日你去看我的blog,會去了解我的文字,不也是跟心理健康有關嗎?

所以,我最熟悉的知識是心理學,興趣都跟心理學有關,我的工作經驗都跟心理學有關。最重要的是,因為過去情緒病的經歷,我把自己的人生意義緊緊地跟臨床心理學掛鈎了。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夢想的人,難道不就是因為臨床心理學這個目標嗎?

因此,我無法要想像自己不去當臨床心理學家⋯⋯

因為如果我不是在追求這個夢想的話,那麼,我是誰呢?

maxresdefault

我突然回想起一件事:曾經有一段時間的我,是完全不認識心理學的啊。那時候的我又是誰呢?

我記得那時候我還是小學生,當時我最喜歡的就是中國文學了,天天抱著《紅樓夢》,嘴上說的是詩詞歌賦。當時我寫的「人生夢想」是當一名作家,還在小四時寫了我第一篇短篇小說。之後我陸陸續續寫了四五篇短篇小說,有校園故事,有科幻傳奇,甚至還有古典文學。詳細內容我也忘記了,我只記得當時特別珍惜,還到處分享給別人看。可是現在啊,那些小說早不知道去哪了,我也從一個擅長中文變成一個常常說英語的女生,一個月都不知道會不會看一次中文小說。

那時候你要我想像的話,我作夢都沒想到我會有一天放下我最愛的小說,投身枯燥的教科書和科學文獻裡。

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很多次——

在我進實驗室之前,我一直都覺得實驗數據特別沒用,但今時今日我卻是一個常常把研究證據掛在口邊的人;

以前我總說我特別討厭小孩子,但我現在卻從事著一個每天需要跟兒童溝通的行業;

在我剛開始寫 Fairy’s Heart 的時候,我一直把它當小小的興趣而已,我從沒想過它會成為我生命中快樂的泉源,甚至於現在你問我這輩子最驕傲的時刻是甚麼,我都會說:當我聽到讀者說他們因為我而感到鼓舞時。

正如我最近看的課所說,我們口中的「我」,本來就是流動的啊。

我們每一天遇到的事,都會創造新的經驗,而我們的性格也會因而點點滴滴的改變。我們的自我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沒有甚麼東西是我們不變的本質(essence)。

也許明天我突然遇到了一些新的事,突然又發現了新的興趣,然後我又會變成我今時今日無法想像的人。就像當年的我沒想過文學不再是我人生的一部份,誰知道又有那些貌似不可或缺的特質,在未來卻不再重要了?

在此時此刻,情緒病是我人生最重要的經歷,而考臨床心理學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夢想。然而,這個只是當下的感覺而已,未來可能會改變,也可以會不變。

至於為情緒病人群體貢獻,本來就不只是只有「臨床心理學家」這條路。我寫的文章,我做的義工,甚至於被我開導的朋友,難道不是全都是推廣心理健康的付出嗎?

最重要的是,我這個人的價值,不應該只建基於一件事上。

未來的我到底會怎樣?我不清楚。也許我堅持追尋夢想,努力十年之後,再重新報考臨床心理學碩士;也許我會投身心理學其他範疇,用我的知識為這個社會貢獻;也許我會完全離開心理學這一行,但是依然在閒餘時間做心理健康相關的義工。

重要的是,不管最後我選擇的是甚麼,這一次的挫敗都沒有斷定我的價值。真正能夠決定我的價值的,是今天我做的事——我有沒有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對於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否問心無愧。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話。在我的Personal Statement裡,我要提及為甚麼我想要當臨床心理學家,這是我寫的理由:

你知道這世上最致命的疾病是甚麼?大部份人的答案可能是一些身體疾病(例如癌症、心臟病等等)。但他們往往忽視了一個事實——就跟身體疾病一樣,精神病能同樣能奪去我們寶貴的生命。比方說,假如一個人患上厭食症的話,他們的平均壽命會比常人少一個人10至24年。此外,精神病不但會造成嚴重的痛苦,還會使我們喪失正常生活的能力,使人無法發揮真正的潛能——想像一下,一個本身有自己的夢想和希望的人,他可能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可能事業一片光明,但就因為患上了精神病,他無法發揮真正的潛能。我們每個人就只能活一次,如果因為一個可以治療的疾病,他因而無法擁有自己的未來,難道不是很可惜嗎?由此可見,處理精神病問題應該是個人及社會的當務之急。

而作為一個曾經患上情緒病的人來說,我深深地了解與病魔搏鬥是一件多麼的困難的事。精神病人需要面對的是舖天蓋地的徵狀,是忍受強烈的副作用,是他人的嘲笑甚至歧視,是對於自己患病的羞愧⋯⋯但依然堅持著努力。而作為一個曾經受惠於心理治療的人來說,雖然我在已經康復,但我覺得我需要回報這個社群,所以我想要加入在前線奮鬥的人員,利用我的專業知識去幫助那些依然在掙扎的病人。我覺得這是我作為一個情緒病康復者的社會責任,也是我想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的原因。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