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平時有看一些歐美 Youtubers 的八卦頻道(drama channels)的話,可能你們有聽過最近關於網紅 Trisha Paytas 的一個爭議事件。簡單點說,最近 Trisha 在影片當中聲稱自己有人格解離症,並介紹了自己的子人格(alters)。這理論上應該是一個很值得讚賞的事情——她作為擁有近500萬訂閱量的超級網紅,居然站出來說自己有這個罕有疾病,這應該會幫助推廣心理健康對吧?
然而,她事後卻受到嚴重的批評,甚至有大量的心理健康 Youtubers 公開表示受到侮辱。很多人表示她對於人格解離症毫無基本認識,覺得她胡亂評論是在誤導大眾;也有人說她根本沒有臨床診斷,加上缺乏人格解離症的基本徵狀,根本就是騙人。而她說人格解離症患者是「痴線(即發瘋)」,更是令不少人格解離症患者受到嚴重傷害,甚至有患者因出現創傷反應。
當然這件事有一定新聞性,但我覺得更值得關注的是它帶來的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社群,我們一向鼓勵別人走出來談自己的病情,我們也不應該因為其他人不了解情緒病而群起攻之;但另一方面,某一些言論卻可能導致患者受到傷害,或者令大眾出現對情緒病的誤解甚至偏見。到底我們作為一些心理健康的倡議者,對於情緒病的公開討論有甚麼考慮的地方?
Ally: 不喜歡看八卦的讀者可以直接拉到最後關於心理健康的討論,但要是想了解前因後果,還是鼓勵大家看完哦 😀
人格解離症的基本解釋
TLDR: 簡單點說,人格解離症(即DID)就是所謂的「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障礎」,它的主要特徵是有2個或以上的子人格,以及出現失憶問題。人格分裂是解離徵狀的一種,而出現的原因是患者在小時候遇到創傷事件。
首先要了解今次發生的事件,我們要先了解一下甚麼是人格解離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以下簡稱DID)。如果你常常看電視劇(尤其 TVB 的法證劇)的話,你可能會接觸過一個叫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或「人格分裂」的疾病。DID 其實就是這個疾病的正式名稱,而「多重人格障礙」是它幾十年前的舊稱,現在已經沒有人使用了。
那麼DID有甚麼徵狀呢?根據DSM-5,一個人要被診斷為人格解離症患者,有兩個徵狀是必要的:1) 最少有兩個不同的人格狀態;2) 出現頻繁的失憶問題。
那麼到底甚麼是人格分裂呢?DID 其實是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的一種,患者因為無法接受一些痛苦回憶,因而將自己與這些可怕的回憶隔開。解離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是失憶,也可以是覺得自己靈魂出竅。而 DID 患者則是透過將自己的人格分離成多個碎片,使得某一些人格不需要記得或接觸到這些痛苦回憶。
這些「人格碎片」就叫子人格(alters)。即使他們有著同一個身體,但他們可以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徵(包括性格、性別、年齡、種族、長相、聲音、智商、技能、回憶等等)。他們不是同一個人而有著不同特徵,而是比較像不同人活在同一個身體裡面。此外,亦有一些證據顯示子人格的確有著不同的思考模式,例如他們有著顯然不同的腦波相干性(EEG coherance)。
那麼無緣無故為甚麼要人格分裂?暫時心理學界並沒有絕對的定論,但其中一個叫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Dissociation of the Personality的理論認為,每一個人出生時是沒有完整的人格的,而是只有一些自我狀態(ego states),等到6-9歲時就會自然整合。但是,假如在這之前小孩遇到了嚴重的創傷事件(例如被重覆虐待),因為小孩無法消化這麼可怕的回憶,就會導致人格無法整合,並形成一個個子人格。
Ally: 假如大家對 DID 這個疾病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寫一篇詳細文章介紹 DID(類似文章可以看 Fairy’s Heart 情緒病大全),記得 comment 告訴我哦😻
Trisha Paytas 與 Dissociadid 之間的事
TLDR: Trisha 發表影片說自己有 DID,但她對 DID 近乎沒有了解,病徵亦不符臨床診斷,還說患者是痴線,引起眾怒,有患者更因而病情加重。但她本人覺得自己並沒有錯,覺得大家是在無情攻擊她這個情緒病患者。
好了,你現在你了解到甚麼是 DID 了,現在我們可以看看到底這個八卦是關於甚麼了。
Dissociadid(右圖的女生)是一個患有 DID 的女生,她的心理健康教育頻道有著超過70萬的訂閱量。最近,她跟鼎鼎大名的 Anthony Padilla(即Smosh的過去合辦人)合作了一個有關 DID 的影片,並成功進了 Youtube 熱門。因為這個影片,DID突然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有很多人對這個疾病產了不少的興趣。
而 Trisha Paytas(左圖的女生)是一個擁有近5百萬訂閱量的Youtuber,一般拍攝與個人生活有關的影片。在看完 Dissociadid 的影片之後,她上載了一個影片說自己有多個子人格(Alters),並邀請大家認識她的其他人格。
這理論上是一件好事,畢竟越多人聊 DID 就越好,不是嗎?可是,很多人發現了她對於 DID 的了解並不充足,比方說:
- 她說子人格是指有多個人格的人(但子人格其實是指人格碎片,不是患者本人)
- 她說自己是自我診斷有 DID ,也沒有打算未來去看醫生
- 她說自己既有多重人格障礙,也有DID(但是兩個其實是同一種疾病)
- 她說不是每個人格都會解離,所以這也是為甚麼自己偶爾沒有 DID(但是正如上面所說,人格分裂的機制就是解離,所以不解離是不可能有多個人格的)
- 多個子人格之間並沒有失憶的問題(但是記憶喪失是 DID 的臨床診斷標準之一)
- 表示自己在不同場合會展現不同性格,而這就是為甚麼她肯定自己有 DID(但其實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不同面向,比如說工作時你會比較嚴肅,家裡你可能就比較放鬆,這不代表你有幾個人格)
- 聲稱自己之所以會出現某些性格和戀愛問題,其實是某個子人格的錯
她說當子人格轉換時,不會變成另一個人(子人格有著自己的回憶和特徵,所以理論上轉換子人格確實會讓你變成不同人,而不是只像同一個) - 她說自己的創傷發生在10歲(正如之前所說,人格一般是在6-8歲期間整合,所以理論上如果10歲才出現創傷的話,是不會出現DID的)
同時,她也對於 DID 這個疾病有很強烈的意見:
當我看到其他人在說他們有 DID 時,我心裡覺得:「他們是痴線(發瘋)的嗎?」比如說,我看了一個女生,好像叫 Dissociadid 甚麼的,我覺得她好像是英國人,然後當我看她說話時,我覺得:「噢,她好像痴線的!」
相信你可以想像到了,她的影片引起了很大的反彈。很多人覺得難得 DID 終於得到大眾注意,她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卻發表這些不正確的言論,非常過份;有些人覺得她的所謂「徵狀」根本不符合 DID 的診斷標準,她應該要先確診才好發表言論;有些人覺得她根本就是在取笑 DID 患者,把人家的病情當成笑話看⋯⋯
而她批評 DID 患者是痴線,更嚴重影響了很多患者的情緒。因為很多患者常常被身邊人覺得是「瘋子」或者「危險人物」,他們對於「痴線」這個詞語有著很大的心理陰影,當他們聽到 Trisha 說 DID 患者是痴線時,很多都出現了創傷回閃(flashbacks),甚至有患者因為嚴重解離而分裂出新的子人格。
甚至 Anthony Padilla 也在 Instagram 上說:「你說你自己是 DID 患者,這不是一個讓你可以說 DID 患者是痴線的藉口好嗎?這種行為很垃圾!」
而在影片被指名道姓地評論的 Dissociadid,亦因而上載了一段影片來回應:
我們早已經有心理準備了,但當我們真的聽到別人這樣說時,那還是會傷害到我——當我把自己這麼脆弱的一面顯露出來時,換來的只是一句「你腦子有問題」、「你是痴線的」、「你是瘋子」,而不是把我當成一個有夢想、想為世界付出的人⋯⋯
因為當你說對方在裝病,當你說對方是痴線時,你不只在控告對方沒有DID,你是在告訴對方:「那個曾經出現的創傷,那個發生在你身上的虐待,它是假的。你能想像當你在顯露自己那麼脆弱的一面時,當你告訴對方一件童年的創傷,因為有人對兒童做出令人無法接受的虐待,然後有人看著你的眼睛說:「原來你是個瘋子啊」。
而 Trisha 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時,也感到非常委屈,並說:
「誰說我在取笑 DID 患者了?Anthony Padilla 你口口聲聲說自己有抑鬱症,我看你生活過得多好啊,一點都不像有抑鬱症,可是我還是很尊重你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但是你現在居然攻擊一個有情緒病的人?你好意思說自己是心理健康倡議者嗎?
還有 Dissociadid,你別以為你懂 DID,就以為自己是 DID 議題的女王了,你沒有資格評論我的病情,你別這麼脆弱了,這是 Youtube 好嗎,我有言論自由,我想說甚麼就說甚麼,你不喜歡就別看!」
一開始我很憤怒
當我一開始看這個影片時,我內心是很生氣的。既然她說自己有DID,為甚麼可以一點功課都不做?怎麼可能連最基本的認識都沒有?而當她以一個DID患者的身份發言時,會令很多人覺得她有說服力,因而對 DID 形成錯誤的印象(像是以為性格差異就等於 DID)。這種誤解很容易會令別人覺得人人都有 DID,繼而輕視了 DID 實際的嚴重性,或者覺得她的病徵太沒有說服力,因而不相信 DID是存在的。DID 本身已經是經常被人誤解了,這種做法很容易會讓 DID 重新變成一個被歧視的疾病。
而且她這麼輕易就說別人是痴線,實在太不尊重別人的感受了。相信很多情緒病人都經歷過這些難聽的話,像是說要把我們送去青山(香港的一所精神科醫院),或是試過被信任的人取笑病情等等。更別說 DID 本身是一個創傷導致的疾病,我擔心她的發言會觸發到更多的創傷反應,因而傷害了一群本身就很脆弱的人。
可是當我冷靜幾天之後,我又開始有了不同的角度。
沒錯,我不喜歡她的態度,也不喜歡她的言論。然而,所有人都是對情緒病從「不認識」到「認識」的。在我患病之前,我對於社交焦慮症的了解也是「害怕與陌生人說話」(有興趣了解社交焦慮症,請看這裡)。我相信在我的讀者裡面,也有很多未確診、懷疑自己有病的人,難道我應該說他們全部都不准發言,又或者只可以等他們完全熟悉情緒病才可以說話?
對 Trisha 來說,這個就是她的活生生的個人經驗,她就是覺得自己有 DID,她就是覺得感覺自己性格經常改變,她就覺得自己沒有統一的身份認同(Ally: 如果覺得自己好像沒有自我,可以思考邊緣型人格障礎)。當然我們可以說她需要去見專業人士,可以說有多少科學根據能夠反駁她的看法,但對於她來說,沒有任何數字可以比得上她的親身體驗。
就好像之前的吳宗憲事件一樣,我寫了一封公開信去列明抑鬱症形成的原因,信裡面包含了大量經科學證實的理論,也清楚地解釋了為甚麼他的說法有問題(詳細可以看《情緒病康復者給吳宗憲先生的一封公開信:回應「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的發言》)。但對於吳先生來說,恐怕再多專業知識都比不上他的個人經歷——他曾經用「不知足」幫助了患抑鬱症的朋友。
當我們將心理健康放在大眾眼前時,自然既會有正面亦有負面聲音,這一點是無可避免的。我們沒有辦法可以保證每一個談論的人都有足夠知識,因為大部份人沒有興趣或時間去事先認真研究甚麼是情緒病。如果我們不讓他們說話的,他們只會將這些疑慮藏在心中,而沒有任何機會改變他們的看法。
我們宣傳心理健康的聲音要變得更大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兩難局面:我們知道沒有辦法立即完全消除這些對情緒病的誤解,越是抑壓這些聲音只會引來更大的反彈;但是,我們也知道如果我們容許這些錯誤資訊存在的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例如傷害到情緒病人等等。
那麼,我們到底可以怎麼辦呢?
我覺得解決辦法只有一個:我們要把心理健康的聲音變得更大,蓋過這些負面聲音,直到越來越少人懷疑它,引起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甚至改變公共政策。
為甚麼情緒病到現在還會被人懷疑?那是因為大眾對心理健康的知識依然不夠。Trisha 會以為 DID 等於改變性格,那是因為她以前從來沒有了解過 DID。她對 DID 的了解可能只是限於影視片段,而影視中的 DID 患者確實一般看出去有點可怕(通常都是個殺人犯甚麼的)。吳先生會認為抑鬱症的原因是「不知足」,那是因為他之前大概沒有接觸過正式的理論,所以只能夠憑生活經驗去找一些解決方案,而感恩確實是對正常人來說很有效的方法。
假如心理健康知識變成一個家傳戶曉的事情,就好像大部份人知道甚麼是受傷要貼膠布,去完廁所要洗手,病了要看醫生等等。這樣一來,就算出現了一些比較不科學的說法(現在相信甚麼奇怪偏方的人還是很多的),最少有很多人會因為過往的情緒病知識,而不會輕易相信這些說法。
當然,依然會有很多人是不肯相信的。就好像外國的反疫苗運動(anti-vax)一樣,哪怕有這麼多實驗證據支持疫苗的重要性,哪怕不為你的孩子接種疫苗,可能會讓你的孩子死於一些可預防的致命疾病(像是麻疹),哪怕你不接種疫苗可能會害其他人被你感染,依然有些人認為疫苗是沒或者有害的。但是,起碼疫苗是一個基本上人人都有的常識,媒體報導時都會清楚說明疫苗的重要性,到處都是疫苗相關的政府廣告,甚至當你因為感冒去看一下醫生,你都會在診所裡看到大量疫苗廣告。
而現在我們兩岸三地對於心理健康的聲音依然不夠,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心理健康的倡議者。這個倡議者需要做的不多,可能轉發一些心理健康文章或影片(例如 Fairy’s Heart 的文章,哈哈),可能說服身邊的幾個親朋好友改變想法,可能是情緒病人站出來談自己的經驗。這些小小的努力可以聚集成一個龐大的力量,讓這些心理健康知識變成一個主流的看法。這時候,這股力量甚至可能改變一些社會政策,從而改變更多人的想法。就好像同性戀運動一樣,他們也是爭取了非常非常久,終於才換來了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而這個政策也改變了很多人的思想(因為很多人是覺得合法等於合理的)。
而當我們遇到這些懷疑的聲音時,我們要做到的是更堅定地宣傳正確的資訊。我們作為一個個單獨個體,可能沒有辦法去改變身邊人的偏見。但是,作為一個社群,我們可以一起去為心理健康發聲。有時候,當反對的力量足夠大的時候,這些懷疑聲音反而能夠讓更多人關注情緒病。比方說,在 Trisha 的影片出現之後,Dissociadid 用了一個影片去逐一反駁 Trisha 的錯誤資訊,內容非常清晰而理性,使觀眾能輕易了解甚麼是 DID。該影片不但獲得了超過200萬的點擊率,甚至 Dissociadid 亦增加了近20萬的訂閱量,DID 亦成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我們一起手牽手,為心理健康一起加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