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情緒病新患者的工具包【PART 1】:我懷疑自己可能有情緒病,到底我該怎麼做?(一篇教你怎樣分析自己、認識情緒病及找專業人士求診)

壓力很大,終於感覺自己受不了,但是又始終不能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情緒病?這篇文章教大家怎樣分析自己的狀況,並了解到底要找甚麼專業人士來確定病情。

Hello,我是Ally,很高興認識你 🥰 (來,給我一個擁抱 😉)

相信你會找到我這篇文章,你很可能是正在面對一些情緒困擾,甚至在懷疑自己有情緒病。

你可能已經 google 了「情緒病」好幾個小時,又或者可能已經做了很多個網上情緒病測試,但依然不知道應該怎樣做;

你可能內心一直掙扎到底自己有沒有情緒病:「我明明沒有問題啊,遇到壓力不開心不是很正常嗎,壓力大胃痛很奇怪嗎,我的問題應該沒有嚴重到算情緒病吧?」

你可能是在擔心這對你未來的影響:「我有了情緒病是不是要吃藥甚至進精神病院?會不會這輩子就等於留了『案底』,不用在想找工作?」

你可能是在害怕別人怎麼看你:「慘了,萬一我真的有情緒病,別人會怎麼看我?平時就算大家不覺得我是精英份子,最少都覺得我算是條件不錯的一個人,現在居然要靠吃藥看輔導,我怎麼開口?」

如果你現在感覺很迷惘、很害怕的話,我想跟你說——這種感覺是正常的。當我們懷疑自己有情緒病的時候,任何人都會覺得不知所措、甚至難以接受。事實上,我們每一個情緒病過來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而今天我想在這個系列做到的事情,就是給你一些實際可行的步驟,讓你知道自己下一步可以怎樣做。當然,最後可能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情緒病,又或者你患的病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個,但最重要的是,這些步驟可以幫助你去了解自己的情況,從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

因為這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所以我將《給情緒病新患者的工具包》分為幾個部份上傳,敬請大家期待!❤️ 而如果大家看完覺得有用的話,也別忘了 follow 我們 Fairy’s Heart 的網站、Facebook (專頁名稱:Fairy’s Heart 心理知識及情緒病經驗分享)Instagram@fairiesheart),新文章會隨時上傳哦! 😉

如果你準備好的話,就跟我一起打開這個情緒病新患者工具包吧!

 工具包目錄

  • STEP 1:了解自己遇到甚麼問題
  • STEP 2:了解甚麼是情緒病
  • STEP 3:找專業人士診斷病情

第一步:了解自己遇到甚麼問題

5946419d6e1e4

首先,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遇到的是甚麼困難(包括情緒、行為、思想、身體及生活能力)。

就這樣聽上去的話,你可能覺得這句是廢話——「我要不是遇到情緒問題了,哪會懷疑自己有情緒病?我的問題不就是『不開心』嗎?還有甚麼好了解的?」

但是,我想你回憶一下你感冒看醫生的時候。每次當你去門診時,哪怕你直接說「我覺得自己感冒了」,醫生還是會照樣問你一大堆問題:「你有沒有咳嗽?」、「你有沒有流鼻水?」、「我檢查一下你有沒有發燒?」這是因為當醫生要了解我們有沒有感冒時,他不只需要知道一、兩個徵狀,而是要全面了解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

情緒問題也是類似的。沒錯,你現在是覺得不開心,這可能你是你眼前最大的難關。但是,情緒病是很複雜的,所以你很有可能還有其他相關徵狀。現在我想你做的,就是詳細列出最近困擾你的所有事情。哪怕是一些不明顯的問題,哪怕是一些你覺得跟情緒病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情,我也希望你可以寫下來。

那麼為甚麼我們非要寫下來,而不是只在腦中思考呢?原因有三個:

  • 因為兩岸三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所以我們從小都不習慣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以致於當我們需要向他人解釋自己的問題時,往往會詞窮或不知道如何表達;
  • 當我們觀察自己的情緒困擾時,我們往往只會留意到最明顯的問題(例如不開心),而很容易忽視其他同樣重要的徵狀,而以下的思考模版能夠引導你作出多方面的思考;
  • 如果我們能事先清楚了解自己的問題,當我們需要研究情緒病資料或者見專業人士的時候,就可以減少很多學習或溝通上的困難

💡 那麼實際上可以怎樣做呢?

你可能會覺得就這樣思考太過困難,所以我幫大家準備了一個模版,大家可以跟著填一下:

  • 我最近經常出現的情緒問題:
    • 例如緊張、不開心、壓力大、煩躁等等
  • 我最近經常出現的行為問題:
    • 例如沉迷遊戲、經常不願意上學、不願意見人等等
  • 我最近經常出現的思想問題:
    • 例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覺得好像自己很垃圾、無法集中精神等等
  • 我最近經常出現的身體問題:
    • 例如嗜睡、暴飲暴食、經常疲倦乏力等等
  • 最近我的生活出現甚麼問題:
    • 例如與家人關係變差、工作表現越來越差等等
  • 其他經常出現的異常徵狀:
    • 例如聽到奇怪的聲音、突然好像「斷片」般出現失憶、常常忘東忘西等等
  • 我身邊人最近投訴我出現了甚麼問題:
    • 例如家人最近常常說自己變得很疑神疑鬼,還特別煩躁
  • 你覺得跟情緒病沒有關係、但確實在困擾你的事情:
    • 例如最近吃甚麼都會胃漲氣,不知道是甚麼緣故
  • 在以上所有問題當中,你覺得最最最困擾你的事情是甚麼?
    • 例如最困擾我的事情就是最近工作受到影響

第二步:了解甚麼是情緒病

Screen Shot 2020-04-05 at 22.12.04

然後,你要了解甚麼是情緒病,包括它的定義、徵狀、成因、風險因子、治療方法等等。

因為現在你才剛剛認識情緒病,所以你可能覺得一切都很混亂——抑鬱症和躁鬱症有甚麼分別?驚恐症、焦慮症和恐懼症又有差別嗎?思覺失調等於精神分裂嗎?就算網上有這麼多的資料,你都可能覺得很難去分辨和認識它們。

🎓 用一句話解釋甚麼是情緒病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容易踏出學習的第一步,在這裡我會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情緒病(當然,這是非常簡略的介紹,並不能全面形容整個疾病)

Note: 點擊連結可以看到與該情緒病有關的文章

  • 抑鬱相關:特徵是「抑鬱心情+沒有動力」,常見疾病有:
    • 重度抑鬱症(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抑鬱症)
    • 躁鬱症(時而抑鬱時而亢奮)
    • 輕鬱症(持續一年出現抑鬱病徵,但病徵又未嚴重到是重度抑鬱症)
  • 焦慮相關特徵是「對事物產生不合理的嚴重焦慮」,常見疾病有:
    • 廣泛焦慮症(對大部份事物都焦慮)
    • 社交恐懼症(害怕社交、演講或其他可能被他人批判的場合,例如出外吃飯或考試)
    • 恐懼症(對特定事物恐懼,例如畏高)
    • 廣場恐懼症(害怕出門、坐車或擠逼的地方)
    • 驚恐症(經常出現驚恐發作,表現有點像心臟病發)
  • 強迫症特徵是「反覆出現而無法停止的想法+重複行為」,常見例子有:
    • 經常擔心自己會傳染(因為腦中經常出現被糞便或病菌傳染的圖像,於是不得不過度洗手或洗澡)
    • 經常懷疑自己有沒有做一件事(例如常常懷疑自己有沒有鎖門、關燈、熄火等等)
    • 經常出現不恰當但又停不了的思想(例如經常想像自己殺人、犯罪等等)
  • 飲食失調相關:特徵是「不合理的飲食或體重控制行為」,常見疾病有:
    • 厭食症(減少飲食或吃完之後會用催吐、劇烈運動等方法來減重)
    • 暴食症(暴飲暴食,之後因為感到愧疚而用用催吐、劇烈運動等方法來補償)
    • 劇食症(無法自控的暴飲暴食,但沒有補償行為)
  • 創傷相關:特徵是「創傷事件後出現的壓力反應」,常見疾病有:
    • 創傷後壓力症(例如常常作噩夢、創傷回憶不斷閃現、極度焦躁或警覺等等)
    • 急性壓力症(與創傷後壓力症相似,但發病是三天至一個月內)
    • 適應障礙症(因為無法適應嚴重的壓力而出現過度的負面反應)
  • 解離相關:特徵是「把自己與負面情緒強行隔離」,常見疾病有:
    • 人格解離症(從一個人分裂出好幾個子人格)
    • 解離性失憶(選擇性遺忘某些痛苦回憶)
    • 人格解體症(感覺自己好像靈魂出竅或不是活在現實當中)
  • 精神分裂相關特徵是「思維、情緒和行為與現實脫軌」,常見疾病有:
    • 精神分裂(出現一些常人沒有的特徵,例如幻覺和妄想,以及無法完成一些他人能做到的事,像是思想困難、情緒木納等等)
    • 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的早期徵狀,不治療可能會演變成精神分裂)
  • 人格障礙相關:特徵是「性格特徵嚴重影響了本人或他人」,常見疾病有:
    • 邊緣型人格(不穩定的情緒、思想、人際關係、自我認知等等)
    • 反社會人格(沒有同理心、道德觀)
    • 自戀型人格(極度需要他人認可,但完全不顧他人感受)

📝 善用你的筆記

記得剛剛你分析了自己的健康狀況吧?現在就是把這些筆記應用起來的時候了!透過比對以上的內容,你可以大概找出跟自己情況相似的疾病。

不過,如果還是覺得混亂的話,我會建議大家可以先從【種類】入手,然後再找到你有興趣了解的疾病比方說,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問題是「不合理的焦慮」的話,就可以看看【焦慮相關】的疾病。也許你會因而發現自己的問題主要是對社交場合的恐懼,然後去看與社交恐懼症有關的資料。

在你研究情緒病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好像每一個疾病都不完全符合,又或者好像有很多種聽上去都符合你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原因有三個:一,因為我們不是專業人士,所以哪怕我們看了資料,也很難完全掌握情緒病特徵;二,很多情緒病都有類似特徵,例如「疲倦乏力」可以同時出現在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解離症等等;三,有時候一個人可以有多過一個情緒病。所以,我會建議你不要只研究一種情緒病,而是多了解不同的疾病特徵。

你可能會問:「我為甚麼要研究這麼多資料?難道我看看簡單介紹不行嗎?」我覺得以下的新聞故事可以很好的解釋到為甚麼我們需要這樣做:

「明明是胃痛,為何說我有精神病?一定是醫生痴線。」Kyle是在2017年11月開始,身體出現頭暈、冒冷汗、胃痛、作嘔、肌肉疼痛等症狀。然而檢查報告結果卻很正常,醫生於是告訴他,焦慮症有類似症狀,建議他去看腦神經專科,卻令他難以接受。(來源:TOP!CK

從這個故事大家可以看到,假如你本身不了解情緒病的話,可能覺得胃痛是身體問題,所以只會想到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但就不會想到焦慮症。因此,我們不能只簡單了解情緒病的基本特徵,而是要詳細明白當中的細節。

💡 那麼,我們可以從哪裡找到這些資訊呢?

Fairy’s Heart Instagram(@fairiesheart)裡面,你可以找到大部份疾病的簡單介紹,我們網站裡面也有形容情緒病的詳細文章(目錄按這裡)。此外,坊間也有很多不同的情緒病科普網站(例如 Mind HK香港健康情緒中心和美國的全國精神疾病聯盟),你也可以在那裡找到資料。

Ally:某些情緒病相關文章比較舊(已經是四年前寫的了),所以未來方向會是翻新這些文章,並變成更專業的長文(例如《Fairy’s Heart 情緒病大全》),請大家期待哦!

第三步:找專業人士診斷病情

Screen Shot 2020-04-07 at 11.53.58

接著,我們開始要考慮尋求專業人士(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家庭醫生等等)的診斷了

去到這一步的時候,可能你會覺得:「我不是已經研究完情緒病了嗎,我的網上測試也顯示我還未到嚴重情緒病啊,為甚麼我還需要看醫生啊?」

但是,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因為我們作為普通人的自我評估,是無法取代專業人士的臨床診斷的。我們也許能看到一些基本徵狀,但是我們沒有專業人士的豐富經驗,所以我們無法分辨不同的徵狀。比方說,我們很容易會將「抑鬱情緒」理解成「不開心」,於是我們因為考試不合格而傷心了一段時間,我們就有機會將它理解成「抑鬱症」。同理,有些人比較潔癖,可能常常清潔家居,於是可能會以為自己有「強迫症」。

更嚴重的是,因為很多情緒病都有身體徵狀,於是我們很容易假設所有身體問題都是自情緒病。比方說,胃痛可以是因為焦慮症,但同樣可以是因為胃炎;心跳加速可以是因為焦慮症,但也可能是心臟病;記憶衰退可以是因為心理疾病,但同樣可以是由腦腫瘤影響。因此,如果你不去尋求專業診斷,有機會誤判自己的病情,甚至錯過治療身體疾病的黃金時機。

❌ 不要等到問題嚴重才去門診

跟以上的情況相反,有些人則是覺得自己的問題不夠嚴重,雖然痛苦但最少「忍得住」,所以堅持不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但是,這種做法同樣是有很大風險的。相信大家都有聽過「病向淺中醫」這句話——我們越早發現自己患病,就越能夠及早治療,防止病情惡化。如果我們諱疾忌醫,拖到病情嚴重才去看醫生,到時可能已經來不及了(比方說,如果及早求醫的話,癌症有機會用手術根治,但如果末期才發現就不行了)

這個原理也可以應用在情緒病身上——我們越早接受治療,治療的成功率就越高,所需的時間和金錢亦更少,對我們生活也不會太大影響。舉個例子,在正式病發之前,精神分裂患者通常都會出現一些早期徵狀,如果那時候已經求醫的話,一般能夠阻止病情惡化;相反,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的話,不但治療變得十分困難,而且認知和社交能力可能已經受到永久損害

最後說一句,哪怕真的搞錯了,其實你沒有情緒病,那又怎麼樣呢?頂多就是浪費了一次門診的時間和金錢,這遠遠不如錯過治療時機嚴重。

💡 那麼,如果你需要求診的話,你應該要怎樣做呢?

你現在有幾個方案,而每一個都各有好處和壞處:

方法一:直接看私家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

  • 好處:提供正式診斷、排隊時間短、專業人士更有耐心、見完可以直接開始治療
  • 壞處:費用昂貴(1000元或以上)

如果要選擇這個方案的話,記得確認他們持有相關專業資格。香港的臨床心理學家沒有註冊制度,也就代表任何人都可以聲稱自己是「心理學家」。其中一個確認的方法,就是看看他們是否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的註冊會員(名單在這裡),或者看看他們有否在其他地區註冊(例如英國心理學會)。

至於到底是選擇臨床心理學家還是精神科醫生,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臨床心理學家以心理治療為主,而精神科醫生則主要提供藥物治療。(想要更詳細了解兩者的分別,可以期待PART 2或看《原來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和輔導員都不一樣!看看患了情緒病該見甚麼專業人士》

方法二:看家庭醫生

  • 好處:可以獲得初步診斷、費用沒專科那麼貴、部份家庭醫生可以處方精神科藥物
  • 壞處:家庭醫生無法給予正式診斷、無法提供心理治療,無法治療重性精神病

雖然家庭醫生並非出身精神科,但是部份有接受過情緒病相關的訓練,所以能夠做最基本的身心診斷。如果他們覺得你可能有情緒困擾的話,可能會建議你改變生活習慣,或者給予你一些藥物(例如幫助放鬆的補充劑、抗抑鬱藥等等)。

不過,家庭醫生畢竟並非情緒病方面的專家,所以他們的判斷未必完全準確(我自己曾經有被家庭醫生誤診的經歷,可以看這裡如果想要有正式的情緒病診斷的話,還是必須求助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他們只可以處理比較輕微的情緒病,如果問題嚴重的話,他們會寫信轉介你到精神科醫生。

方法三:看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

  • 好處:首次門診時會獲得專業診斷、費用便宜、可提供專業治療
  • 壞處:等待治療的排隊時間極長

如果大家選擇這個方案的話,一定要有心理準備——等待治療的時間可以是超級無敵長的,有機會你看完首次門診之後,要等一年以上才能夠接受治療。

那麼為甚麼還要去公立醫院呢?原因有幾個:第一,當你去門診的時候,雖然未必能夠立即接受治療,但是醫生或護士會提供臨床診斷,讓你了解自己患上甚麼情緒病;第二,排隊時間是視乎病情的嚴重性的,如果你的情況已經非常緊急的話,你的排隊時間可能是非常短的;第三,你現在的病情可能還很輕微,但是過幾個月之後病情有機會會惡化,到時再排隊可能就太遲了,所以還是盡早求醫更好。

Ally: 如果想要了解公立醫院的精神科,請看《【Fairy’s Heart 問答】你知道住在精神病房的感覺是怎樣嗎?精神病人來解答18條常見問題(誰需要住院?每天做甚麼?患者有人權嗎?)》

後記

謝謝大家看完這篇文章!(看看我快樂的表情

znopej4

Jokes aside,感謝所有看完這篇文章的人,也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懷疑自己有情緒病的人 💖 我已經很盡力地把所有內容變得更加精簡,但奈何我說話確實比較囉嗦,所以希望大家不會看到睡著 😳

這篇文章是《給情緒病新患者的工具包》 的 PART 1,內容主要還是跟一開始發現到診斷的部份有關。等到我們去到 PART 2 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聊治療方法了。

可以先給大家一點預告,PART 2 不僅僅對確診情緒病的人有幫助,我也會給沒有確診的人一些改善心理健康的建議,所以千萬不要錯過哦 😆

而如果想提早看到內容的朋友——別忘了留意我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因為內容已經在連載中了!

Fairy's Heart複本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