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y’s Heart 訪談後記】情緒病人會在學校被歧視,到底是誰的錯?

患有情緒病的學生,常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甚至可能會被強迫退學。在這篇文章中,Ally在為情緒病人發聲的同時,也指出這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大家好,我是Ally ❤️

歡迎來到 Fairy’s Heart,一個推廣心理健康和情緒病知識的網站。

(這篇文章是《【Fairy’s Heart 訪談】躁鬱症與邊緣型人格患者分享:辛辛苦苦考完 DSE,卻因為情緒病而被踢出校》的訪談後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歡迎先去看看訪談再回來。謝謝大家!)

我還記得跟花花做訪問的那一天

聊到最後的時候,我已經跟花花持續了幾小時的對話,加上做訪問必須要全神貫注,所以我體力已經快要耗盡,本來打算聊完就去休息了。

可是,當我聽到她最後的內容時,卻整個人完全清醒了。

她跟我說:「因為躁鬱症的緣故,即使醫生願意證明我適合上學,學校依然不讓我上學⋯⋯我白白付了兩年學費,甚麼都沒讀過,就被強制休學了。」

我記得當時我的反應是完全難以置信——這是甚麼年代了?怎麼可能有這種事情發生?難道情緒病人就沒有基本受教育的權利了?

結果,那一晚我差點氣得睡不著,腦子一直在想:到底這是誰的錯?到底我要把這一肚子氣發洩到誰身上?

可是,等我冷靜下來之後,卻發現其實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這故事當中沒有「大壞蛋」,每個人的角度其實都可以理解,但是加起來卻變成一個明顯不公平的結果。

今天我想以花花的故事為引子,說一下歧視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到底這件事是誰的錯?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註:這個文章說的是我的評論,並不代表花花本人的觀點,而評論亦主要談及整體社會問題,並非針對涉事的學校和患者。

從花花的角度

bipolar-disorder

花花明顯是這個故事的受害者。

如果大家有看過她的故事,就會知道她其實是一個學習能力不錯的女孩子。在她未患病的時候,她曾經是全級第一,也拿過很多驚人的獎項,如果認真讀下去的話,理論上要從大專院校畢業應該是不難的。

在高中的時候,她因為患上躁鬱症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所以需要常常住院和無法上學,成績一度滑入谷底。但是,她也憑著自己的努力,堂堂正正地為自己爭取了人生的 second chance——在沒有任何額外幫助之下,透過死記硬背雞精書,讓自己考進了大專院校。

尤其如果你聽過她備考的經歷,知道她需要面對多少副作用,知道她每考一份卷就去跳樓,你就會知道她是用了多少力氣才換來這個機會的。

可是,就因為她有躁鬱症,就失去了這個她辛苦爭取回來的機會。

既然花花能考進了這所學校,證明她的成績是足以滿足他們的標準的也就是說,她唯一被退學的原因,就在於她有情緒病而已。沒錯,花花患的是躁鬱症,所以徵狀可能很難處理,但是如果我們不會因為把其他病人踢出校,卻會因為情緒病而將一個人強制退學,,這算不算是歧視呢?

而且,學校提出的要求亦相當不合理。相信大家都知道,情緒病是一個長期病(甚至可以被定義為殘疾),所以患者是不可能「完全康復」的。要求一個情緒病人完全沒有徵狀,就好像要求肢體傷殘人士必須要有跟常人一樣的身體功能,這種標準未免太過嚴苛。就算花花是超級模範的病人,也不可能保證絕對不會有何徵狀,所以他們在要求的瞬間,已經為她的學位判下死刑。

更何況,花花的病況已經變好,甚至有醫生願意寫信支持她適合上學然而,學校說他們有自己的政策,他們擔心花花會傷害他人,所以就算醫生同意也不可能讓她上學。關於這一點,我有兩個疑問。一,如果醫生願意寫信,我相信他肯定有評估過花花的心理狀況,如果她確實極有可能傷人,他應該不會讓她出院,更別說讓她回到學校了;二,假如她真的有這種傾向,為甚麼不能作出合理調整呢?比方說,不少外國大學願意為患有情緒病的學生提供更有彈性的上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下繼續學業。學校就這樣拒絕讓她回校,這種做法是否剝削了情緒病患者接受教育的機會呢?

最後,當花花最後被強制休學時,那時候她已經付了兩年學費,卻一直沒有機會回去上學。當然,你可以說那只是「休學」,但當你訂立了一個無法達到的標準時,你等於把她直接踢出校沒有分別。這個經歷也對花花帶來不少創傷,讓她現在沒有動力找新的學校,這種傷害絕對有可能會令她的病情惡化和影響復元過程。

從學校的角度

students-interacting-each-other-making-friends-university-college-campus-tours-university-campus-events-campus-learning-161716781

對於學校來說,情緒病人就是他們無法處理的定時炸彈。

作為一個情緒病康復者,我非常不想接受這個事實,但是當我設身處理從學校的角度去思考,我確實能夠想像到他們的感受。

躁鬱症患者有著非常明顯的徵狀——躁期時他們可能出現幻覺、大喊大叫或做出極度衝動的行為(例如想當飛天超人),鬱症時又可能會出現嚴重自殺或自殘傾向。學校可能懂得怎樣處理輕度情緒病徵狀(例如讓不開心的患者去社工房)但對於重性精神病可能是完全沒有經驗。

因此,當他們一開始發現花花有躁鬱症時,原本也打算讓社工去支持和鼓勵花花,但很快他們就發現她的徵狀遠比他們想像中嚴重,甚至因為自殺風險太強,而不得不直接送院。這時候,他們就要想:「到底我們作為一所學校,有沒有能力處理這種學生呢?萬一她一時想不開在我們學校跳樓死了,甚至因為情緒病發而傷人,我們怎麼負上責任?」

當然,如果你認真看相關文獻的話,其實躁鬱症的傷人率遠遠比大家想像中低,甚至有研究顯示假如患者並沒有濫用藥物或酒精的話,他們暴力犯罪的機率與常人無異。但是從學校角度來說,哪怕0.0001%的機會,一旦意外真的發生,可能會對他們的校譽有嚴重的影響。所以從一個最保險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不讓花花回校是最符合利益的。

同時,由於香港的歧視問題依然嚴重,很多人都不會願意跟情緒病人一起生活。比方說,香港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一直難以找到永久會址,全因他們經常受到鄰居的嚴重投訴,例如『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可能有暴力傾向』、『危害居民安全』等等(詳情請看理工大學的研究報告相關報導)。同理,當同學和家長發現花花有躁鬱症時,很有可能會對她產生恐懼,然後就會向學校投訴。到時候,學校應該為了保護花花的權益而得罪其他學生嗎?

總的來說,雖然作為一個情緒病康復者,我無法認可學校的做法,但是我也能夠從他們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明白為甚麼他們會選擇這樣做。

而要避免這類的問題再次發生,比起對學校口誅筆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關注它揭露出來的社會問題。以下我會提出三個例子,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1. 學校處理情緒病的配套不足

雖然大專院校一般都有一些心理健康服務但是整體而言依然有改善空間。

當有學生出現情緒病時,學校的解決方案一般都是「見輔導員或社工」「容許學生請假」以及「停學」這三個方法。然而,以上方法往往有很多隱性問題。舉個例子,常常見社工表面上是好事,但其實患者往往會因此而受到同學的白眼,因而更難回到校園;而讓學生請假雖然可以令他們有多點時間休息,但是如果沒有配合額外補課和學業支援的話,往往患者會跟不上課業進度,然後就會因為學業壓力而影響復元。

而面對重性精神病的時候,因為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一些緊急狀況,所以學校需要提供的支援則更多。比方說,患者上課時可能會突然出現幻覺,又或者下課後突然衝到天台想要跳樓。因此,如果要好好處理這種情況的話,整個學校的職員都應該接受心理健康訓練,而且能夠隨時為患者提供幫助。

然而,現實就是學校並沒有足夠資源處理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的輔導員就那幾個,而且他們除了負責提供輔導服務以外,還需要做文書工作、舉辦工作坊、正面心理宣傳活動⋯⋯他們的工作量本身就很大,自然很難對每一個患者都做到100分。另一邊廂,老師本來工作就非常繁忙,還要為情緒病患者提供額外幫助⋯⋯簡直就是百上加斤。在沒有大量增加政府撥款的情況下,要求已經很忙碌的職員額外增加工作,又是否真的現實呢?

2. 校園裡對情緒病人的負面標籤

620

不過,就算學校政策上沒有顯性歧視,不代表患者就能輕易回到校園。這是因為學校往往充滿著隱性歧視。比方說,雖然情緒病人可能想要揭露病情,卻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向老師證明自己並非「裝病」,甚至可能已經有了醫生證明,教職員依然不情願提供額外幫助。因為患者一般比較敏感,所以容易導致他們寧可被誤會也不要說出真相。

同時,因為很多人對於情緒病人都有根深蒂固的負面印象,所以如果其他同學得知患者有情緒病的話,可能對他們避之則吉,甚至指指點點。這時候老師如果並沒有做到正確引導的角色,甚至對這種默許行為的話,往往會導致患者因為無法承受而崩潰。

不過,我們能否把這個責任全推到這些同學和老師身上呢?沒錯,他們的做法並不友善,但是這也是因為香港對情緒病的公共教育確實不足,所以他們只能夠從電視劇認識情緒病人(而那些角色通常是殺人犯)。現實點說,我們每個人都害怕未知的事情,所以選擇逃避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心理健康宣傳問題。當然,校方可以做得更多,他們可以更積極地推廣情緒病知識,減少大家對患者的偏見。但是,學校能做到的也有限,最後還是要靠著改變社會風氣,才能消除對情緒病人的負面標籤。

3. 爭取情緒病人權益

6887_custom

這世界上所有的人權運動,都是由少數人開始的。非裔美國人走出來爭取平權,女性走出來爭取工作權,LGBT群體走出來爭取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全部都需要有人願意出來發聲。

然而,情緒病人卻很難聚在一起爭取權益。因為情緒病屬於隱形殘疾,所以其實只要你不主動說出來,要隱暪病史是非常容易的。相反,要是你揭露了自己的身份,面對的可能是排山倒海的歧視,甚至影響工作和家人。因此,就好像花花所說,沒有情緒病人會去遊行,因為沒有人想承認自己是病人。

這種情況會導致甚麼問題呢?哪怕情緒病人遭到歧視,例如被人無故解僱或退學,也很少會有人出來爭取。通常大家都是把委屈吞掉就算了,然後默默提醒自己不要再給別人知道自己的病。作為一個弱勢群體,這種反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不爭取的話,當未來再出現這些歧視行為時,自然亦不會有人能夠阻止。

綜上所述,其實情緒病問題是環環相扣的。所以,要解決學校出現的歧視問題,可能也需要非常長久的努力才會看到成果。

九個支持情緒病患者的方法

proud_to_support_time_to_change_logo_1360x765px

(Ally: 忍不住用了Time to Change的 logo :P)

不過,雖然消除歧視絕對是一個長久戰,但不代表我們現在甚麼都不可以做。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既然我們想要讓更多人了解情緒病,何不從今天就開始行動呢?

我在NAMI的blog裡面看到了一篇叫《9 Ways to Fight Mental Health Stigma》,我覺得說得非常不錯,所以我有簡單翻譯及改編一下,並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以下這些都是很簡單的方法,但是卻可能帶來很大的效果。就讓我們一起消除情緒病人的負面標籤吧!

1. 分享自己的情緒病經歷

要是人人都隱暪自己的情緒病人身份,大眾就會對患者停留在刻版印象;相反,要是患者都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那樣別人就能看到原來很多患者都有著成功的事業和家庭,自然就更容易消除對情緒病人的負面標籤。

延伸閱讀:為甚麼我願意聊我的情緒病

2. 增加心理健康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告訴身邊的親友、同學和同事

剛剛學完甚麼是邊緣型人格?是否覺得增加了不少知識呢?這時候,要是你能簡單地把這些知識分享出去,可能只是放在FB、IG或者告訴家人,你已經讓這世上多了幾個人認識情緒病,為推廣心理健康出一分力了。

延伸閱讀:這個網紅說自己有情緒病卻被罵翻?從人格解離症爭議事件談心理健康的公眾討論(內含DID基本介紹)

3. 不再使用汙名化情緒緒病人的句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一些情緒病相關的詞語,例如「你係咪痴咗線啊(你剛剛剛發瘋了嗎?)」,而罵人時則會說「你係咪啱啱青山放出黎架(你是剛從精神病院放出來的嗎?)」。當我們隨意使用這些句子時,只會讓別人覺得「情緒病人=應該被罵的人」,繼而加深公眾對情緒病人的負面印象。所以,如果可以的話,盡量避免使用這些句子吧!

4. 讓其他人了解情緒病與身體疾病一樣重要

相信大家身邊應該不少人覺得情緒病只是「不知足」或者「小題大作」,或者覺得情緒病不如身體疾病嚴重。但是,這些觀念往往會令他們無法理解情緒病人,因為他們覺得情緒病的問題是自找的。當你聽到這些話時,要是你能只是簡單提一下:「其實厭食症的死亡率比吸煙還要高幾倍」「情緒病是有生理成因的」,已經可以帶來很大的幫助了。

延伸閱讀:情緒病康復者給吳宗憲先生的一封公開信:回應「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的發言

5. 對情緒病人多一點同理心,不要避開他們

還記得《Joker》中,主角因為有著其奇怪的笑容,所以人人都害怕和避開他,甚至故意欺負他嗎?現在你想像一下你是情緒病人,天天因為自己的病而受到他人的白眼,你會有甚麼感覺?我不是說你必須要跟情緒病人當朋友,但最少做到不要對他們持有偏見,甚至鼓勵身邊人不要歧視患者,就能夠幫助改變他人對情緒病的負面印象。

延伸閱讀:【短評】《Joker小丑》觀後感:當你是不討人喜歡的情緒病人,怎麼辦?

6. 不再對自己的情緒病感到羞恥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又怎可能改變他人的看法呢?因此,我鼓勵大家可以慢慢放下對情緒病的羞恥感,而是開始擁抱自己這個身份。哪怕別人會對你有偏見,但你都是深信自己是有價值的。當你有著這種自信的時候,自然就會感染身邊人,自然也會讓他們改變對情緒病人的看法。

延伸閱讀:給情緒病新患者的工具包 【PART 3】:如何適應患上情緒病後的新生活?(告訴身邊人自己有情緒病、如何獲最佳治療成果、增加復元成功機會)

7. 承認自己曾經或正在接受治療

我之前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說到我英國的朋友因為情緒病而自殺去世了。在我們相處的時候,其實我一直都在接受治療,但是我從來沒有跟他提過我有病。對於這件事我一直都後悔——要是當初我主動提及這件事,會否能讓他感覺沒有那麼孤單呢?這也是為甚麼我不想隱暪自己的病,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不會有其他同路人在身邊。

延伸閱讀:致情緒病康復者:請不要忘記還在黑暗的其他人

8. 當電視劇或電影出現對情緒病的錯誤描述時,在親友面前認真解釋

相信大家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應該常常會看到一些奇怪的情緒病人角色。比方說,電影《Split》令很多人以為所有DID患者都有一個「暴力人格」,因而對他們產生嚴重的恐懼。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如果大家願意多點向身邊人解釋,例如說「其實DID跟暴力沒有關係,他們很多都有美好的生活」,就可以阻止他們形成負面印象。

9. 不要自我汙名化(self-stigma)

最後,也許最佳消除情緒病標籤的方法,其實就是活出最精彩的人生。很多人覺得情緒病人都是失敗者,永遠都找不到工作、伴侶、夢想⋯⋯而最佳反駁他們的方法,就是讓你看到你能跟情緒病共存。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你不能夠自我汙名化。因為身邊實在太多人會批評或誤解情緒病了,所以哪怕是情緒病人,聽久了也會很容易自我懷疑,例如覺得「果然情緒病人就是不適合談戀愛啊」或「再努力也沒用,情緒病就是會令我工作不了」。只有當我們打從心裡放下這些負面標籤,才能改變社會風氣。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