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況是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我是不是在小題大作?我其實是不是真的有情緒病?」
大家好,我是Ally ❤️
歡迎來到 Fairy’s Heart,一個推廣心理健康和情緒病知識的網站。
「我的情緒病,是我想像出來的嗎?」
如果你從來沒有患過情緒病的話,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奇怪——你有病自己不知道的嗎?為甚麼無緣無故你會懷疑自己的病是假的?
然而根據我的觀察,我發現有很多病友都有著這個問題。
當然,有一些是因為疾病的緣故,導致他們沒有病識感(即失去對於自己健康狀態的知覺能力),自然無法認知到自己的病情,並覺得其他人在冤枉他患病。
然而,我發現了有很多的病友是剛好相反的。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有病,但是他們就會常常出現這種自我懷疑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就是在裝病。
就算他們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徵狀,就算他們有了專業人士的診斷,甚至身邊人個個都相信他們有情緒病,他們的腦海依然浮現這個念頭:「我真的有情緒病嗎?這不合理啊⋯⋯」
那麼,到底為甚麼會出現這個情況?
在今天的文章裡,我將會討論一下四個可能導致自我懷疑的原因。希望大家看完之後,可以對「患病」這件事有著更全面的看法。
如果大家準備好的話,那我們就開始吧!
相關文章
- 訪問:服食血清素藥物的感覺是怎麼樣的?(上集)
- 【TED】艾琳.薩克斯的故事:簡單認識精神分裂
- 我的九年情緒病故事(五):重拾生活
- 「我女朋友有精神病?」揭露相識過程、相處方式及建議做法(焦慮症患者訪問男友)
- 情緒病康復者給吳宗憲先生的一封公開信:回應「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的發言
- 自殺代表你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嗎?《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劇評
- 患上精神病還能夠正常上學嗎?分享我是怎樣成功帶病完成學業(培養良好習慣、跟學校溝通、時間管理等等)
原因一:「我的情緒病徵狀不夠明顯或嚴重」
第一個原因是患者覺得自己的徵狀不如其他人「嚴重」,因此很難接受自己有情緒病的事實。
比方說,一個人患上抑鬱症之後,看到身邊的病友都有自殘或自殺行為,但自己卻沒有這種情況。哪怕這個人其實已經有了很多其他徵狀,但是他依然會覺得:「我是不是其實只是不開心,根本沒有嚴重到算得上是抑鬱症啊?」
然而,這個說法是有一點問題的。原因如下:
第一,每一個人的徵狀都不一樣。
沒錯,某一些徵狀(例如自殺念頭)是比較值得別人擔心,但是它們本身跟病情的嚴重性並不一定掛鈎 [1]。事實上,有很多重度抑鬱症患者是一輩子都沒有經歷過自殺念頭,也有很多焦慮症患者是從來沒有驚恐發作。所以,不要因為你的徵狀跟其他人不一樣,就覺得自己是個「不合格」的病人。
第二,有些人的徵狀是偏生理方面的。
比方說,有些患者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身體徵狀,但是他們卻沒有感受到非常強烈的情緒。這也是為甚麼很多焦慮症患者會以為自己患上絕症,因為他們的理智壓抑了自己的焦慮(「這種情緒不合理啊」),所以徵狀只能反映在身體和行為上。因此,就因為你無法強烈感受到自己的徵狀,不代表你的情緒病就是假的。
第三,你心目中的「嚴重情緒病人」往往其實是虛構的。
因為社會對情緒病有很多負面標籤,所以我們對情緒病人的印象通常都比較負面的,例如覺得抑鬱症患者全部都要在房間中狂哭,又或者思覺失調患者隨著會拿刀砍人。然而,現實中的病人跟正常人並沒有天淵之別,如果你真的認真觀察他們的話,你可能會發現跟你的徵狀沒有甚麼太大的差別。所以,不要覺得自己一定看上去「特別不正常」才能是情緒病人。
💡 小總結:每個情緒病人的徵狀都不一樣。就因為你沒有某一些「看上去比較嚴重」的徵狀,或者你感受不到你的徵狀,又或者你的徵狀與其他患者有差別,並不代表你在裝病。
原因二:「如果我真的有病,怎麼我還能夠上班/社交/上學?」
接著,有些病友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生活能力」太好,所以懷疑自己的病根本沒有那麼嚴重。
拿我自己來做例子,在大學 Year 3 復發的時候,我一直都深深地懷疑自己是否在裝病。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我雖然常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出現驚恐發作,但是我照樣能夠吃飯、照顧自己和跟朋友聊天,怎看都「太過正常」了。於是我想:「到底我是真的有社交恐懼症,還是那只是正常的讀書壓力?」
然而,生活能力與病情的真實性並沒有關係。
沒錯,如果你有著嚴重情緒病徵狀的話,你可能比較難回到正常生活,但是這個也與你本人的獨立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有關。比方說,Elyn Saks 從八歲就開始出現精神分裂徵狀,但她卻是牛津大學及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更是成功的法律系教授和暢銷書作家。這不代表她的徵狀就比正常人少,只是她非常積極接受治療,而且也懂得怎樣與情緒病共存。難道就因為她的「人生」太成功,她的病就是假的?不會吧?
因此,如果你在患病的情況下,依然有能力繼續工作、上學或社交,這其實代表你是一個很懂得照顧自己的人,這絕對是一個值得誇讚的優點,而不是自我懷疑的理由。
💡 小總結:生活能力與情緒病的真實性並不成正比,如果你能夠一邊接受治療,一邊還能照樣生活,這代表你是一個很獨立和很懂得管理自己的人,應該要誇讚自己才對!
原因三:「我都沒有經歷甚麼大事,又沒有童年創傷,為甚麼我會有情緒病?」
很多患者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有情緒病,肯定是經歷了很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創傷。因此,當他們發現自己沒有經歷甚麼大事時,就覺得自己的情緒病根本就不合理。
比方說,不少情緒病患者在發病之前,其實是有著相當幸福的生活的。他們可能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性格樂觀積極,所以要他們接受自己會無緣無故患上情緒病,實在太難接受了。因此,他們很容易就會覺得這個病肯定是假的,又或者開始相信一些負面標籤,例如「情緒病患者就是在博取關注而已」或「抑鬱症就是因為不知足」等等。
然而,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原因如下:
第一,情緒病的成因是有生理因素的。
相信之前大家都有聽過我的科普,也就知道情緒病可以由各種生理因素導致,包括家族遺傳、神經遞質失衡、腦部異變、荷爾蒙分泌等等。比方說,有些人可能完全沒有經歷甚麼生老病死的大事,但是因為父母都有抑鬱症,可能長大後就會發展出情緒病。因此,即使你沒有遇到甚麼壓力事件,如果你本身就有著患病的風險因子,那麼發病也是很正常的。
第二,每個人眼中的「創傷」或「不良環境」都不同。
哪怕是同一件事,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是大事,但對其他人來說卻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比方說,我相信有不少讀者都有曾經被同學排擠過。我問過很多朋友,似乎有不少人覺得這就是人生的一部份,所以哪怕回想起來都不會不開心;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校園欺凌足以引發情緒病,甚至令他們想要輕生。因此,就因為其他人眼中的你並沒有經歷甚麼事,不代表你就沒有遇到創傷。
我再舉一個例子:有很多來自「幸福家庭」的孩子都出現了情緒病。在別人眼中,這可能完全不合理,甚至覺得孩子不配有情緒病。然而,對於真正生活在那個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那是一個充滿精神虐待和情感勒索的環境,只是外人(甚至父母本人)都看不出來而已。所以,哪怕你的成長環境看上去好像沒有問題,不代表它不會導致情緒病的出現。
💡 小總結:情緒病的成因有很多,壓力事件只是其中一種,就因為你沒有經歷創傷,不代表你就不能有情緒病;同時,每個人對創傷的認知都不一樣,也許別人覺得是幸福家庭,在你眼中卻是痛苦的成長背景,所以不要覺得因為其他人無法理解,你就不配有情緒病啊!
原因四:「我覺得自己不像情緒病人啊⋯⋯」
最後,有不少病友可能對「情緒病」有著比較負面的印象,所以不願意承認或接受自己有情緒病。
首先我要強調一下,我所說的「負面印象」,並不是指那些非常惡劣而失實的偏見(例如情緒病人全部都會攻擊別人),而是說那些看似有道理、甚至連情緒病人都可能會相信的標籤。它們包括:
- 情緒病人比常人軟弱,別人心情不好可以忍受,他們就要靠吃藥才行!
- 情緒病不過是一個偷懶的藉口而已,人人都有壓力,就他們需要別人幫忙?
- 就算你怎麼努力都好,只要你有情緒病,別人都會用有色眼鏡看你
- 情緒病人的工作能力就是比其他人差
- 沒有人能夠真心愛情緒病人的
- 情緒病人全部都很陰沉,老是散播負能量
因此,在很多人心目中,患上情緒病就等於是「不受歡迎」、「社會地位低」、「帶給別人麻煩」等等,如果你本身很介意別人看法,不想被身邊人用有色眼鏡看待,你可能就會開始找各種理由去解釋自己其實沒有病。比方說,我就認識很多焦慮症患者會不停地做身體檢查,因為他們寧願醫生說他們身體有病,也不想承認自己有情緒病。
另一種原因是身份認同的改變。患上情緒病之前,你可能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堅強的人,又或者身邊人都覺得你很樂觀正面。但是在患病之後,你會看到自己做一些很反常的舉動,例如很小的事情就需要別人安慰,或者無緣無故就會發作,因此你會很難接受自己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更容易排斥自己患病的事實。
此外,有些患者就算願意相信自己有情緒病,他們都會寧可不去看專業人士,而是選擇其他自助方式,例如看靈性書籍、成功學、食療、水晶、運動等等。當然,以上這些手段不是沒效,但重點是動機——你想要使用這些方法,是因為你真心覺得它們比較適合你,還是因為你覺得如果自己吃藥的話,就等如承認自己真的有病?
由此可見,有時我們之所以會懷疑自己在裝病,其實是因為我們不想要接受現實。所以,這時候我們可以多多反思,想一下自己到底對情緒病有甚麼負面標籤,可能有助大家減少這種自我懷疑的感覺。
💡 小總結:因為社會對情緒病人的負面標籤太多,我們不免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可能會因為害怕他人目光,或者是無法接受自己有病,因而拒絕接受或承認自己的病情。但是,情緒病只是一種疾病而已,就好像任何身體疾病一樣,並沒有甚麼好羞恥的。
後記(&Special Announcement)
謝謝大家看完這篇文章!
在這裡 Ally 想跟大家宣佈一下:Fairy’s Heart 的文章終於進入定期更新的階段啦!
從今個星期開始,我會在星期四和星期天刊登文章,請大家像追劇那樣期待我的文章吧(誤
另外,如果大家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想要更了解「高功能(high-functioning)」、幾乎看不出來有病的患者是甚麼樣子的話,那請期待我在星期天(即24/05/2020)的《Fairy’s Heart 訪談》吧!
See you nex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