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身邊人的關係是否健康?超詳盡文章介紹所有關於虐待和家暴的資訊(測試、類型、原理及解決方法)

當你跟親密的家人相處時,你是感到安心、幸福,還是總覺得不被關心、缺乏安全感甚至提心吊膽?如果是後者的話,你很有可能處於不健康的關係,甚至可能是虐待/家暴的受害者。快來先看這篇詳細的科普文章,讓你了解家暴的類型、原理和面對方法,以及測試自己是否遭到虐待。

Trigger Warning: 文章提及虐待與家暴。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不要往下看。

「很多時候,施虐者根本不用真的下重手,只要透過一些相對輕微的身體暴力,甚至只需要使用心理操控手段,就能夠完完全全控制及傷害受害者。」

引子

理論上,家庭應該是我們的避風港,不管外面發生甚麼事情好,我們都可以躲回家裡面;家人或伴侶應該是愛我們的,他們不但不會傷害我們,還會無條件地保護我們。

然而,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

事實上,很多人不但沒有感覺到身邊人的愛,反而因為自己對身邊人沒有戒心,以致對方能夠輕易地傷害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每天都過得膽顫心驚,更有不少人因而發展出情緒病。更可怕的是,因為對方長期這樣對待自己,我們很有可能會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甚至還會替施虐者找藉口開脫。

為了增加大家的認識,今天我就想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家庭暴力」這個觀念。大家會了解到:

  • 測試自己有沒有被家暴
  • 學會分辨六種類型的家暴
  • 為甚麼家暴受害者總是不肯離開
  • 受害者可以怎樣求助及保護自己
  • 身邊人可以怎樣幫助受害者
  • 家暴社工回答與家暴的常見問題

如果覺得文章太長的話,記住善用文章目錄功能,直接跳轉到你想要看的部份哦!事不宜遲,現在就開始介紹吧!

甚麼是家庭暴力

在正式探討怎樣處理家暴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甚麼是家暴。只有真正了解家暴的定義和理論,我們才可以學習怎樣面對這個問題。

根據檢控涉及家庭暴力案件的政策,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可以被定義為:「某人對另一人經常作出的一連串操控或支配行為,而雙方是有或以前曾有密切關係或家庭成員關係。」所謂的「密切關係」,指的是不管兩人是甚麼性別和年齡,也不論雙方是否曾經結婚或同居,只要有過親密關係,就已經能夠算得上是親密伴侶(intimate partners)。(來源: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因此,就算是一對高中談戀愛的小情侶,兩人其實沒有一個共有的「家」,但如果出現虐待,操控或支配行為的話,也可以算是家暴的一種。同時,施虐者不一定是強勢的一方,有時候虐待他人的反而是看上去楚楚可憐的弱者。比方說,妻子可以虐待丈夫,子女可以虐待父母,妹妹也可以虐待姊姊⋯⋯因此,不要覺得只有地位比較低的一方才會遭到傷害。

📌 這種情侶關係之間的暴力行為叫「親密伴侶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但不少國家通常將它歸類為家庭暴力(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聊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要知道,那到底所謂的「操控或支配行為」是甚麼?是只有拳打腳踢嗎?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就要認識一下不同的家暴類型。

家庭暴力的類型

在很多人心目中,家庭暴力就等於是「毆打」。因此,不少人覺得只有當你被打到送醫院的時候,才能夠算得上是家暴。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說,家暴指的是「一連串操控或支配行為」,而操控別人的手段絕對不只一種方法。很多時候,施虐者根本不用真的下重手,只要透過一些相對輕微的身體暴力,甚至只需要使用心理操控手段,就能夠完完全全控制及傷害受害者。

根據美國的國立家庭暴力熱線,家庭暴力可以被分成以下六種類型:

  • 身體虐待(Physical Abuse)
    • 有意地對他人使用暴力,令該他人在健康、生存、發展及尊嚴上受到傷害
  • 精神虐待/情緒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Emotional Abuse)
    • 透過恐懼、羞辱、言語攻擊來控制和使他人屈服的非肢體行為
  • 性虐待(Sexual Abuse)
    • 透過對別人的身體作出有性意味的冒犯,令對方產生恐懼或者羞辱的感覺
  • 生殖脅迫(Reproductive Coercion)
    • 透過剝削對方的生殖權(例如阻止避孕)來獲得控制
  • 經濟虐待(Economic Abuse):
    • 透過控制對方的經濟資源來傷害對方的經濟安全與自主能力
  • 數位虐待(Digital Abuse):
    • 使用資訊科技(如社交媒體)來欺凌、騷擾、跟蹤對方

以下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不同類型的家暴:

身體虐待(Physical Abuse)

所謂的身體虐待,是指「有意地對他人使用暴力,令該他人在健康、生存、發展及尊嚴上受到傷害,其中包括利用物件對兒童作出懲罰。」(來源:防止虐待兒童會)值得注意的是,尤其是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家暴往往不一定是那麼「血腥暴力」的。可能一開始只是輕微推撞一下,對方可能會說自己只是「不小心」或是「一時太激動」,但如果你容許這種行為持續的話,對方很有可能會變本加厲。

此外,這種行為是包括了父母對孩子的「體罰」。很多父母都會覺得教養孩子是自己的家事,其他人無權評判,但如果你對孩子造成身體傷害(例如打手心、打屁股、用藤條打孩子等等),也屬於家庭暴力的一部份。常見的身體虐待行為(包括實際或威脅):

  • 抓、打、咬、踢、扼喉等等
  • 向對方扔東西,例如電話、書、鞋、碗碟等等
  • 拉扯頭髮
  • 推撞或拉扯對方
  • 抓住對方的衣服
  • 使用槍械、菜刀、𠝹刀、球棒、權杖或其他武器
  • 打屁股(未經同意的情況下)
  • 抓住對方的臉,強迫對方去看自己
  • 抓住對方以阻止對方離開
  • 把對方鎖在家中,或者封住出口
  • 剝判對方的身體需要(例如阻止或延遲對方睡覺或進食)
  • 傷害或威脅對方重視的人或物(例如孩子、寵物、所有物)
  • 在吵架時破壞物件,例如大力撞門、踢牆、把對方的東西扔壞

(改編自 Loveisrespect 的《Types of Abuse》及 Arizona Coalition To End Sexual and Domestic Violence 的《About Domestic Violence》

📌 關於體罰是否屬於身體虐待這個問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第 19 條第 13 項一般性意見指出「兒童應有免受一切形式暴力的權利」及「沒有任何對兒童使用的暴力行為是合理的 」(來源:防止虐待兒童會)。綜合以上,筆者認為體罰亦屬於身體虐待。

精神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

所謂的精神虐待,就是指「透過恐懼、羞辱、言語攻擊來控制和使他人屈服的非肢體行為⋯⋯這可以包括言語虐待和長期批評,也可以是一些更不易察覺的手段,例如恫嚇、操縱和無法被討好等等」。(來源:《The Emotionally Abused Woman》

雖然精神虐待其實非常普遍,但很多人其實是留意不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受害者長期受到虐待,所以往往會失去判斷能力,覺得這些行為非常「正常」,甚至開始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如果不是我惹他們生氣,他們哪會無緣無故罵我?」)。常見的精神虐待行為包括:

  • 煤氣燈操縱(Gaslighting):
    • 用各種方法去否認患者的現實,使受虐者開始覺得自己的判斷能力有問題
    • 例如「我哪有對你不好?你只記得壞的卻不記得好的,真是小器記仇!」
  • 貶低(Belittling):
    • 貶低對方的自我價值,使對方感到自卑、羞恥,從而無力反抗
    • 例如:「看看你,這麼小事都做不好,難怪一事無成!」
  • 羞辱(Humiliation):
    • 使用極度侮辱性的話語或行為
    • 例如:罵對方是垃圾、強迫對方下跪求饒
  • 道德綁架(Guilt Tripping):
    • 透過增加對方的罪惡感,以便控制對方的情緒和行動
    • 例如:「你知道養育你有多辛苦嗎?為了你我付出了真的很多⋯⋯為甚麼你連這麼小的事都不能答應我?」
  • 推諉(Shifting Blame):
    • 不管做錯甚麼事也好,永遠都拒絕承認責任或道歉,甚至把問題怪到對方身上
    • 例如:「你以為我很想打你嗎?就是因為你那麼不聽話,我才不得不這樣做!」
  • 控制(Overcontrol):
    • 不容許對方離開他們的控制範圍,即使對方其實是有絕對的自由去進行那些活動
    • 例如:禁止娛樂活動、不容許你出門、不讓你夜歸、強迫你在假期一定要陪自己等等

性虐待(Sexual Abuse)

根據性暴力危機中心風雨蘭,性暴力可以被定義為「任何人在行為、言語和態度上對別人的身體作出有性意味的冒犯,令對方產生恐懼、受威脅或者羞辱的感覺」。很多人以為性虐待就等於強姦,然而性虐待的方式有很多種:

  • 性侵犯(包括陰道性交、肛交、口交)
  • 利用物件進行性侵犯(例如酒瓶、色情玩具等等)
  • 明知你感到疼痛,依然強迫你進行性行為
  • 強迫你跟他人或在他人面前進行性行為
  • 強迫你觀看或模仿色情片
  • 強迫你撫摸他的身體(尤其是性部位),或者強迫你看他進行性行為(如自慰)
  • 不恰當地撫摸你的身體
  • 在沒有經你同意的情況下,強行拍攝你進行性意味的行為

(改編自防止家暴組織 The First Step 的《Types of Abuse and Examples》及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 的《Types of Abuse》

此外,也有很多人以為性虐待只可以出現在非情侶關係當中——「畢竟你一定會同意跟對方一起了,你肯定是不反對跟對方進行性行為的啊?」然而,就因為你願意跟對方談戀愛,不代表你隨時隨地都願意進行性行為,也不代表你自動同意對方提出的任何性行為。因此,如果你的親密伴侶做出以上的任何一個性虐待行為,也絕對算得上是家暴。

生殖脅迫(Reproductive Coercion)

根據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生殖脅迫是「一種權力和控制形式,其中一方剝奪另一方控制自己生殖系統的能力。」它通常是透過情緒勒索(令對方感到壓力很大、內疚或羞恥)來逼對方就範,例如一個事業型女性不想要孩子,但丈夫及其親友卻一直施予壓力,甚至偷偷破壞避孕工具,以致對方不得不懷孕。相反,如果一名女友想要當母親,但男友卻一直威脅對方必須要墮胎,這也屬於生殖脅迫的一種。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生殖脅迫並不只是發生在女性身上。如果你的伴侶嘗試透過孩子留住你,例如你本身已經想離婚,但伴侶透過破壞避孕工具等方式懷孕,以致你不得不留在這段關係中,這當然也屬於是生殖脅迫。其他例子包括:

  • 拒絕使用避孕套或其他類型的避孕措施
  • 在性交前或性交過程中弄破或取下避孕套,或拒絕拔出
  • 在避孕方式上欺騙對方(如假裝已進行輸精管切除術或已服用避孕藥)
  • 破壞避孕工具(如子宮環、宮內節育器或避孕貼),或偷偷在避孕套上戳洞或換掉藥丸
  • 扣留金錢以阻止對方購買避孕藥
  • 強迫懷孕或不尊重對方關於懷孕的決定(如對方已表明不想懷孕,但依然強迫)
  • 強迫對方墮胎或阻止對方墮胎
  • 如果對方不同意終止或繼續懷孕,就會威脅對方或採取暴力行為

(改編自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 的《Types of Abuse》

經濟虐待(Economic Abuse)

根據現代婦女基金會,經濟虐待指的是「在經濟層面掠奪被害人的各式資源,或是控制被害人獲得與使用經濟資源,因而威脅、傷害被害人的經濟安全與經濟自主的能力」。

就這樣聽,大家可能會覺得:「控制經濟也算得上是虐待嗎?」但是大家認真想想,如果一個人掌控了經濟大權,基本上等於控制了對方的生存權——要是他決定不給對方錢,對方怎樣買東西吃、找地方住、認識新朋友?這時候,就算施虐者不動手,只要他一天還控制著金錢,受害者還是沒有反抗的可能性。舉例,其中一個經濟操控的方法就是「控制零用錢」。如果施虐者的控制慾非常強,不想受害者有任何社交關係,他們就可以透過給極少的零用錢,讓受害者不得不整天待在家。

其他常見的經濟操控的方法包括:

  • 嚴格控制你的金錢
  • 拿走或不給你金錢或信用卡
  • 要求你為你花的每一元負責(例如要求你在買任何東西後,必須展示收據)
  • 拿走你的必需品(例如食物、衣服、藥物、住所)
  • 取走你的金錢,然後再給你零用錢
  • 阻止你工作或選擇你想要的事業
  • 強迫薪金上繳
  • 破壞你的工作(例如讓你不停缺席工作,在你工作時一直打給你)
  • 偷走或取走你的錢
  • 讓你不知道家中財務狀況,或對你作出暪騙

(改編自 HelpGuide 的《Domestic Violence and Abuse》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虐待並不只出現在沒有經濟能力的人身上。有時候明明賺錢的是受虐者,又或者受虐者已經是經濟獨立的成年人,施虐者也可以透過身體虐待或精神虐待,使得受虐者不得不把金錢全都交到對方手上。

數位虐待(Digital Abuse)

數位虐待是一種新型的虐待方式,指的是「利用資訊科技和網絡來欺負、騷擾、跟踪、恐嚇或控制別人」(來源: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這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像是不容許或控制你使用數位工具(如數碼手機、上網、社交媒體)的方式,或者是在網絡上言語侮辱或撒播謠言,竊取你的密碼已獲得私密圖片,甚至用數碼工具來偷錄或跟踪你的一舉一動等等。常見的例子包括:

  • 只容許對方在社交媒體上關注自己准許的帳戶
  • 發送負面、侮辱性或威脅性的信息或電子郵件
  • 使用社交媒體跟踪對方的活動
  • 在他們的在線上帖子中侮辱或羞辱對方,包括發布不雅照片或視頻
  • 發送、要求或迫使對方發送不受歡迎的露骨照片或視頻、色情短信等等
  • 竊取或堅持要求對方提供帳戶密碼
  • 不斷給對方發短信,或讓對方覺得自己無法與手機分開(因為惹怒施虐者)
  • 翻看你的手機或查看你的圖片、文字和電話記錄。
  • 使用任何類型的技術(例如間諜軟件或汽車或手機中的 GPS)來監控對方的活動
  • 使用智能家居技術、智能揚聲器或安全攝像頭來跟踪對方的動作、通信和活動
  • 以對方的姓名和圖像創建虛假的社交媒體個人資料
  • 使用對方的手機或電子郵件,冒充對方發送消息

(改編自 National Domestic Violence Hotline 的《Types of Abuse》

虐待是環環相扣的

雖然我介紹了這麼多種虐待方式,但是它們往往不是單一出現的。事實上,施虐者通常就是透過同時使用幾種虐待方法,使受害者沒有能力擺脫眼前的情況。以下我會舉兩個例子:

1) 身體虐待 + 精神虐待 + 經濟虐待

很多遭受【身體虐待】的家庭主婦,明明已經被嚴重毆打,但是他們還是不敢報警。原因就是施虐者往往會同時使用【精神虐待】和【經濟虐待】。舉例,施虐者會透過不斷推卸責任,令受害者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精神虐待);又或者透過控制家裡的金錢,令受害者以為離婚後就會無法養活自己(經濟虐待)。

2) 經濟虐待 + 精神虐待

很多人明明已經成年,還有著不錯的收入,但卻被父母強迫自己一定要上繳所有收入,然後每月只能獲得他們所發的零用錢作為生活費。為甚麼他們會容許父母對自己【經濟虐待】?答案就是他們往往同時遭到【精神虐待】。舉例,施虐者會一直貶低受害者的自我價值,例如說受害者性格不成熟或不夠獨立,所以自己才「不得不」幫忙管理金錢(精神虐待)。哪怕受害者想要反抗,也會因為長期不懂怎樣照顧自己,因而不得不容許對方控制自己。

測試自己有沒有被家暴

相信很多人想到「家暴」二字時,可能會聯想到一些電視劇的畫面,例如憤怒的丈夫拿著刀子跟妻子尋仇,或者母親拿著椅子毆打不聽話的孩子。因此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覺得家暴離自己很遙遠,或者只會發生在一些特別悲慘的家庭。

然而,根據家福會的研究顯示,有多於90%受訪婦女指出,她們曾遭受到一種或以上的虐待,其中精神虐待高達98%。而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亦顯示,全球有約三份之一的女性曾經遭受過性暴力及身體暴力,而在所有的女性被殺案件中,更有高達38%是被男性伴侣謀殺的。由此可見,家暴絕對比我們想像中常見,甚至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大家,也有可能遇上家暴而不自知。

那麼,要怎樣知道自己的關係是否不健康呢?在這裡我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自我測試,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機會處於虐待關係之中。以下有23條問題,你越多問題回答「是」,你就越有可能處於虐待關係當中。記得如果有需要的話,一定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哦!

📌 這個測試並非專業測試,只是為了幫助大家思考,絕對不能取代專業評估

你內在的思想

你是否:

  • 經常害怕對方?
  • 常常因為擔心對方會生氣,所以避開某些話題?
  • 感覺自己好像不管怎樣做,都無法滿足到對方?
  • 感覺對方傷害自己或對自己不好,是自己的錯?
  • 總是覺得好像自己是「瘋了」或「有問題」的一方?
  • 感覺麻木或無助?
  • 對方的貶低你的行為

對方貶低你的行為

對方是否:

  • 經常羞辱或大罵你?
  • 經常批評及貶低你?
  • 對你有著非常惡劣的行為,甚至惡劣到你不敢被其他人看到?
  • 無視或者貶低你的觀點或成就?
  • 明明自己虐待你,卻把錯怪到你身上?
  • 把你視為私有物或性工具,而不是把你當人?
  • 對方的暴力行為或威脅

對方的暴力行為或威脅

對方是否:

  • 脾氣很差,或者常常無緣無故亂發脾氣?
  • 傷害你,或者威脅會傷害或殺掉你?
  • (如有)威脅拿走你的孩子,或傷害你的孩子?
  • 說如果你離開的話,他就去自殺?
  • 強迫你進行性行為?
  • 破壞你的物件?

對方的控制行為

對方是否:

  • 極度容易吃醋,或者佔有慾極強?
  • 有著很強的控制慾(例如控制你去哪裡或做甚麼)
  • 阻止你見其他朋友或家人
  • 不讓你使用金錢、手機或駕車?
  • 經常檢查你在做甚麼?

(問題改編自《Domestic Violence and Abuse》

為甚麼家暴受害者不離開

聽到這裡,相信大家心裡面一定有疑問:「為甚麼受害者不反抗?尤其如果是成年人的話,直接分手或離開家就好啦,為甚麼會甘願被虐待?難道是很享受被傷害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跟家暴受害者相處過,如果大家有試過的話,你一定會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明明他們每次被虐待之後,都會哭著跟你傾訴,但是當你要他們離開施虐者,又或者叫他們把這件事告訴執法機構時,他們卻會打死都不願意,甚至主動幫施虐者隱暪真相。就算他們答應了要離開了,當施虐者哭著向他們道歉之後,他們又會忍不住原諒對方,然後等到下次再出現虐待時,又會跑來向你哭訴。

這也是為甚麼,很多受害者的家人和朋友都會感到「恨鐵不成鋼」,最後就會覺得受不了,然後想:「既然他們這麼喜歡被虐待,那麼我就讓他們相愛相殺好了,不管了!」那麼,到底這是怎麼一回事?為甚麼會有人被打卻依然願意保護對方?為甚麼他們的耳根子那麼軟,對方說兩句就能夠說服他們?他們是「撞邪」了嗎?要理解這個現象,我們需要認識一個叫「家庭暴力循環歷程」的理論。

請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當你回到家的時候,你的伴侶突然無緣無故把你揍到重傷,直接送進深切治療部,而且之後你再見他的時候,他還是毫不悔改,甚至還想繼續揮拳打你,你會有甚麼反應?正常人都會逃之夭夭,對吧?

但家暴一開始的時候,施虐者往往不是突然就開始毆打受害者的,而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醞釀階段,出現了不少的精神虐待行為,再慢慢升級到身體虐待。這一段的起初階段可以分成兩個部份:

第一階段:壓力期

顧名思義,壓力期指的就是雙方出現了很多壓力因子。比方說,施虐者可能遇到了一些生活挫折,導致他們脾氣變得非常暴躁。施虐者與受害者之間也可能有很多衝突,例如施虐者對受害者的行為感到不滿,但又無法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這個階段裡面,施虐者可能覺得內心很煩躁,覺得好像所有事情都超出他的控制範圍。在這個時候,他開始覺得受害者做得不夠好——為甚麼受害者一定要不停刺激自己?為甚麼受害者不夠關心和理解自己?為甚麼自己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受害者還是不懂得感激自己?

同時,受害者也會開始感受到對方的負面情緒。於是,受害者只能天天小心翼翼地避開「地雷」,生怕自己說錯了甚麼,對方就會忍不住爆發。他們可能會用不同方法去討好施虐者,例如總是贊同施虐者說的所有話,或者常常想辦法安慰施虐者。

第二階段:爭執期

在壓力期的時候,雙方還在維持一個很微妙的平衡——施虐者還未考慮身體暴力,而受害者也在努力避免刺激施虐者。但等到爭執期的時候,這個平衡就會被打破,而兩人亦開始出現直接的衝突。

這時候,當施虐者跟受害者出現爭執時,施虐者可能會開始對受害者進行精神虐待,例如把受害者罵到一無是處,又或者用暴力威脅對方聽話(「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你信不信我會把你打死?」)

然而,在這個階段的時候,受害者可能還會辯駁對方,又或者不願意聽從施虐者的指引。當施虐者發現這些爭執變得沒完沒了、他們始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他們就會開始想要一個方法去讓他們獲得絕對優勢——讓對方閉嘴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壓倒性的暴力。

第三階段:虐待暴力期。

因為之前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了,所以當雙方進入這個階段的時候,施虐者已經合理化了自己的行為,覺得自己的壓力已經去到頂點,所以這些暴力行為是不得不做的。因此,施虐者可能會毫不留情地進行各種類型的虐待,例如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等等。

當第一次發生這種事的時候,受害者很有可能會腦海一片空白,甚至覺得無法理解發生甚麼事,直到暴力事件過去,受害者才會開始感到恐懼、憤怒和無助。在這件事過後,受害者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反應——有些受害者可能向朋友哭訴,有些可能會向醫生求助,也有些可能會嘗試跟施虐者理論。

第四期:蜜月期

你可能會想:「受害者都被虐待了,這時候還不懂得逃跑?他們在想甚麼呢?」要理解這個現象,我們就要看看下一個階段——蜜月期。

當施虐者對受害者進行暴力之後,他們內心的壓力終於找宣洩的出口,自然情緒開始穩定下來。這時候,他們記起了自己是怎樣傷害了受害者,於是開始感到恐懼——萬一對方離開自己怎麼辦?萬一對方舉報自己怎麼辦?為了令受害者原諒自己,他們會用各種方法去為自己開脫:

  • 我也不想的,那是因為我最近壓力太大了,我保證下次一定不會再這樣的!
  • 我當時完全被怒氣控制了,所以才會發生這種事,我真的很後悔!
  • 我是喝太多酒了,是因為喝醉了才會這樣的!
  • 當初我就是一時失手而已,我不是故意的!

他們也會使用各種感情牌:

  • 你相信我,我是真心愛你的,我也不想傷害你的!
  • 我求你不要離開我好不好,我沒了你怎麼活下去?
  • 就算你不想要我了,你想想孩子好不好,孩子不能沒有爸爸啊!
  • 我就是一個人渣,我不是人!但是,如果你愛我的話,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

他們還會用各種方法保證自己不會重蹈覆徹:

  • 我保證我一定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會讓這種事情再發生了!
  • 我一定會去見心理輔導,我會找專業人士幫忙的,你相信我吧!

於是,受害者發現眼前這個人,從幾小時前的惡魔,突然又變回那個他們深愛的模樣。更加正確的說法是,施虐者不但變回原本的樣子,甚至變得比原來的更好。為了得到受害者的原諒,施虐者往往會比平常更加賣力地討好受害者——明明是從來不做家務的,施虐者卻突然開始幫忙分擔責任;明明平時比較木納的,施虐者卻突然開始各種浪漫攻勢,例如燭光晚餐;明明平時工作很忙的,施虐者卻故意請假早退,就為了給受害者驚喜。

請記得:受害者本身其實對施虐者是有感情的,只是因為受到了傷害,所以才會想要離開。既然現在施虐者這麼有誠意改過,那麼受害者自然會想要原諒他們。——「也許他就是一時失手吧?當時我也有不是,我不應該刺激他的⋯⋯既然他都這麼後悔了,我也許可以原諒他吧?畢竟愛一個人不就要接納對方的缺點嗎?」

壓力期和蜜月期只會越來越短

很多受害者會以為,對方既然已經悔過了,問題就不會再出現。可惜,現實是剛好相反。當施虐者剛開始家暴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會一點愧疚的情緒;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暴力行為就會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以致於他們開始看不出來有任何壞處——請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個方法,既可以幫助你紓緩壓力,還可以讓你得到所有你想要的東西,而且事後你還不會受到任何懲罰,你會不會越來越喜歡用這個方法?

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需要產生非常大的衝突,施虐者才會考慮使用暴力;但等到暴力成為一種習慣之後,施虐者就不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他們想,他們就可以開始虐待。」因此,壓力期和爭執期可能會完全消失,因為劇烈爭執已經不再是家暴的必要條件。

而在起初的時候,施虐者可能會哭著向受害者道歉。但是當受害者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之後,施虐者就漸漸會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再討好對方——反正不管發生甚麼,受害者都不會離開。因此,蜜月期可能會完全消失,因為施虐者已經覺得暴力是理所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家暴就會剩下虐待暴力期,其他階段不會再發生。

📌  以上的循環階段來自香港教育局的《健康和社會關懷議題——家庭暴力》。不過,根據我的研究,我發現有一些其他的機構的家庭暴力循環只有三個階段(例如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Research),更加有機構聲稱家庭暴力循環是不準確的(如國立家庭暴力熱線)。考慮到我的主要讀者群為香港人,所以選擇引用香港教育局的說法。

受害者不敢離開的其他原因

很多人覺得:「既然蜜月期都沒了,受害者還留下幹甚麼?」然而,對於一個受害者來說,要離開絕對不是「下定決心」這麼簡單而已。他們要考慮的地方可能包括:

第一,離開施虐者可能是非常危險的。記得之前提過虐待是跟「控制」有關的吧?當受害者選擇離開的時候,施虐者就會覺得自己失去對受害者的控制,加上他們已經習慣了用暴力解決問題,他們很可能會用極端的手段留下或報復受害者。事實上,當受害者離開施虐者時,這階段被稱為「最危險的時期」——有81%的家庭謀殺案,正正就是發生在受害者想要或正在離開施虐者的時候(來源:Ending Violence Association of British Columbia)。

第二,施虐者跟受害者的生活往往是重疊的,這代表只要施虐者一離開,受害者及其身邊人的生活都會受到影響。不少施虐者都會進行經濟虐待,例如會阻止受害者工作,又或者控制家裡所有的積蓄。因此,如果受害者選擇離開的話,很有可能會失去所有金錢。此外,如果施虐者與受害者有子女的話,受害者可能會擔心如果對方被捕的話,孩子也會失去完整家庭。因此,受害者可能衡量得失後,可能會覺得「被打」比「家庭破碎」更好,那他們就會寧可忍耐。

第三,施虐者非常了解受害者,這代表他會比其他人更有能力報復自己。比方說,施虐者可能持有一些秘密,以威脅受害者不能離開;又或者因為他很了解受害者的生活習慣,即使受害者逃離家庭,他也可能找得到受害者的躲藏之處。更可怕的是,假如報警後他沒有被拘捕,他很有可能會用暴力來懲罰受害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受害者會覺得報警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危險。

第四,受害者還可能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比方說,男性受害者往往不敢說自己受到虐待,因為怕別人會取笑他一個大男人還會被打。而對於事業有成的受害者來說,他們更加不敢把真相說出來,害怕自己會因而成為其他人眼中的笑話。

第五,受害者可能會搞不清楚到底是誰的錯。因為施虐者往往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所以受害者在長期跟施虐者相處之後,在潛移默化之下,可能也會開始慢慢地相信了這些藉口。比方說,如果受害者打翻了東西,結果施虐者打了他,事後施虐者可能會說:「如果不是你做錯了事,我怎麼會打你?」

幫助家暴受害者的方法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應該都明白到對於受害者來說,離開施虐者是一個非常沉重而複雜的決定。因此,我們很難去強迫或說服受害者必須離開。那麼,我們可以做甚麼來支持他們呢?

第一,請表達你的理解和關心。對於受害者來說,他們往往會感到很孤單及無助,覺得好像如果發生了甚麼事的話,不會有人幫助到他們。因此,你應該要做到的是陪伴他們,並建立一段充滿信任的關係。你要讓他們知道只要有需要,他們就可以找你幫忙。

第二,不要批判他們的行為。我明白對於很多人來說,受害者的行為是很難以理解的。然而,現在受害者已經很脆弱了,如果你越是責備他們,只會把他們推得越遠。因此,哪怕你不認可他們的做法,哪怕對方突然又跑回去跟施虐者復合(這種情況還是很常見的),也不要批判他們。

第三,鼓勵他們參與一些新活動。當受害者越處於孤立的環境當中,他們就會越覺得無助;當他們有了別人的支持的時候,就更容易提起勇氣離開。其中一個好辦法,是建議他們參與社區中心的活動,尤其是那些有在做家暴服務的。即使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想要處理家暴問題,隨著他們接觸新的事物,可能會讓他們改變主意。

第四,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安全計劃。當受害者面對施虐者時,總是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突發事件和危機。比方說,施虐者可能突然把受害者鎖在家中,又或者施虐者可能突然瘋狂毆打受害者,以致受害者出現生命危險。為了應對以上的情況,你可以跟受害者一起建立「安全計劃」,也是事先想像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思考怎樣去處理。比方說,你可以跟受害者約定暗號,這樣一來即使施虐者一直在監視他們,你也知道甚麼時候需要幫助報警。

第五,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很多時候,受害者因為有很多顧慮,所以他們可能不會主動求助。但是,考慮到他們的生命安全,可能你會想要主動接觸專業人士,讓他們可以及時介入。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去找家暴服務的社區中心。這些機構的社工都很有經驗,他們常常需要接觸一些不願意求助的受害者,所以他們會懂得怎樣用合適的方法介入,而且也不會揭露你的身份,所以不用擔心會影響你們的關係。

給家暴受害者的建議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正正是家暴受害人的話,首先我想為你鼓鼓掌,因為虐待會為一個人帶來深深的傷痕,願意去主動尋找相關的資訊,本來就是很有勇氣、值得鼓勵的一件事。現在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例如社工、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等等。

相信你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顧慮。你可能不想尋找外人,而是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說服對方停止虐待行為。但是,請記得受害者是沒有辦法去改變施虐者——事實上,大部份施虐者都不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對,甚至覺得自己才是受害的一方。就算對方說了自己已經知錯了,但如果你事後沒有看到明顯的改變的話,這只代表了他們沒有意願或能力去停止虐待行為。別忘記,很多施虐者其實也處於痛苦之中,如果你真心為施虐者好,你更應該尋找專業人士協助,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幫助施虐者走出這種不健康的模式。

又或者你可能搞不清自己是不是真的被虐待,擔心會被視為小題大作。這尤其容易出現在精神虐待的受害者身上,如果你長期受到煤氣燈操縱的話,你很有可能會被施虐者改變你對事物的認知,甚至開始懷疑你內心的感受。舉例,明明是你被辱罵,但你卻可能會跟自己說「一切都是我的錯」或「都是我逼他罵我的」。又或者你開始合理化虐待行為,覺得被被精神虐待也沒有甚麼大不了。因此,即使你無法肯定自己是否受到虐待,但只要你覺得這段關係讓你感到痛苦或不安,你也應該要去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也許你因為在乎施虐者的感受,所以不想離開這段虐待關係。我非常明白這種感受,尤其如果施虐者是你很親密的家人,你可能會擔心施虐者會感覺被拋棄,又害怕離開會讓你被標籤為不孝、不負責任、不重視家庭等等。但是請記得,在一段虐待關係中,沒有任何人是感到快樂的。你很痛苦,對方也是。你停留在這段關係中,只會讓大家一起受苦,反倒是當你選擇離開,打破了曾經的關係平衡時,雙方才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和成長。

那一旦找到了專業人士,會發生甚麼事呢?如果你還沒有有打算離開或舉報施虐者,家暴機構可以幫助你建立安全計劃,教你怎樣在家暴時保護自己,例如怎樣察覺施虐者即將發作的先兆,被打時要先保護哪個部位,怎樣用最快的方式逃跑等等。他們也可以助你建立支持自己的社交圈子,舒緩家暴帶來的負面情緒等等。如果你已經決定離開施虐者,他們更可以安排你暫住家暴院舍、提供心理治療或幫助你申請政府津貼等等。

關於家暴服務的常見問題

當聊到面對家暴時,通常都會建議大家去家暴機構求助。但是,大家可能還是有點擔心,所以我決定尋找了社工小明幫忙解答問題。她是一名家暴服務社工,能夠提供非常專業的意見。

Q1: 如果遇到家暴的話,可以怎樣做?

請來家暴機構求助吧!只要是親密關係,不管是甚麼性別或類型的關係,我們都是會幫忙的。事實上,香港的家暴機構是有很多種類的,男女老幼都有,所以只要你想都可以找。任何虐待類型都可以找機構幫忙,包括精神虐待和經濟控制。老實說,精神虐待受害者願意求助的不多,所以如果你有膽量找人幫忙,真的已經很厲害了。到時找了我們,我們是一定會幫忙的,不用你們花太多心血。

Q2: 家暴服務可以提供怎樣的幫助?

家暴也有不同階段,所以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做法:如果還在打的話,那就一定要分開兩個人,例如把他們送進受暴院舍;如果受害者與施虐者依然一起住,那就真的要教他們怎樣保護自己(即安全計劃);如果是受害者不願意求助,就要用不同方法鼓勵對方主動開口。此外還有很多工作,例如預防家暴的出現、為受害者及施虐者提供情緒紓緩、尋找實際援助(例如幫忙申請津貼)、幫助服務對象計劃未來的方向等等。

Q3: 甚麼是安全計劃?

安全計劃是一些事先的策劃,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學會怎樣避免或預防虐待。舉例,假如你常常跟丈夫吵架,根據過往經驗,只要說到「廢」這個字,他的脾氣就會變差,那現在我們發現了這個觸發點,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呢?又或者如果你看出來對方有暴力傾向,那你知道大概聊到甚麼位置,就要懂得走開。

二,假如虐待真的發生的話,我們要想清楚怎樣保護自己。比方說,如果對方真的開始虐打時,你知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重要部位(例如頭部)?又或者在虐待過去之後,你又知不知道怎樣安全離開或停留在家求助?

除了知道怎樣保護自己之外,受害者也可以跟我們做一些約定。例如一個妻子剛剛被人打完,但卻被丈夫囚禁在家,說她不能跟任何人溝通或踏出家門半步。那麼可能我們就會事先約定好一個暗號:「煲豬骨好不好」。接著,她可以假裝不知道要煮甚麼湯,所以打電話給朋友問意見,但其實是打給我們社區中心。到時候她連說自己是誰也不用,我們就會知道這是哪個服務對象,也知道這句暗號到底代表的是甚麼(例如要社工到場救人走、報警或純粹通知社工等等)。

Q4: 家暴院舍能提供甚麼幫助?

家暴院舍屬於臨時宿舍,主要是有四個目的:

  • 分開兩人,最少減低受傷的機會
  • 釐清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 訂立未來計劃
  • 訂立安全計劃

當服務對象住進去之後,我們除了提供情緒支援之外,也會幫助處理生活資源的問題。比方說,有一些受害者本身並沒有經濟能力,所以我們都會幫助他們找工作,又或者盡快幫助他們尋找政府資源。

視乎中心的定位,每一所院舍的居住時長都不一樣。比方說,向晴軒最多只有7日,但有些院舍則有更長的時間,甚至可以因為經濟問題,住到他們有能力搬出去為止。

大家也不用顧慮安全問題,其實要找到家暴院舍並不容易,因為通常院舍的位置都是比較偏僻或難以察覺的,所以施虐者其實很難找上門。當然,也有一些院舍是很容易找到的,但他們的保安真的是史上最強,施虐者是衝不進去的(笑)。至於孩子上下學也不用擔心,我們通常會跟學校一起配合,也會接送孩子上學,保證孩子安全。

Q5: 如果受害者抗拒求助,身邊人可以找你們幫忙嗎?

當然可以!曾經有一次,一個連10歲都不夠的小孩子,居然因為我們曾經去他的學校做宣傳,他就記下了我們的聯絡方式,並主動打電話找我們幫忙。雖然那個孩子還年幼,但是他已經懂得說自己的地址和學校,還清楚解釋了家裡的情形。我們聊了兩次電話之後,我們決定去洗樓。小孩在參加完我們的活動之後,跟媽媽說自己還想參加,成功把媽媽帶去社區中心。等到媽媽到達社區中心之後,我們就鼓勵她參加媽媽互助小組,並跟她打好關係。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面,媽媽就願意主動跟我們透露家暴的事了。

Q6: 受害者會知道我私下找了社工幫忙嗎?

不用擔心,除非是極度緊急的情況,否則我們是不會讓受害者知道身邊人找過我們。這種做法太過危險,我們寧可花時間鼓勵受害者開口,也不會讓身邊人冒這種風險。不過,有時候如果情況太緊急的話,我們可能也沒有辦法,必須立即處理問題:比方說,有一次有一個小孩子哭著打電話過來,說媽媽傷得很重,求我們幫忙。我們一聽傷勢嚴重,就不顧一切直接衝了上去,趁著施虐者去了廁所,急急帶了媽媽和孩子去院舍。

當然,事後我們會做很多思想工作,以免受害者遷怒舉報人。例如我們會跟媽媽說,小孩子不是故意把家裡的秘密說出來,而是在兒童的世界裡面,他以為媽媽快要死亡了,是因為太緊張媽媽才舉報的,希望媽媽不要太過怪責孩子。

Q7: 一旦找了社工幫忙,會發生甚麼事?

通常第一步都會「洗樓」(即是走遍所有樓宇屋苑,派發廣告傳單)。即使我們知道對方有被家暴,但是我們第一步不會直接質問,而是找一些其他活動吸引他們參與。也可能會叫朋友幫忙配合,例如跟受害者說他們想參加活動,所以要受害者陪伴前去中心。

當然這個方法其實有一定難度,因為「洗樓」需要預先知道住址,而且如果對方猜到我們的真正身份,可能就會非常抗拒。不過,即使他們不理會我們,其實也不是完全沒用。如果我們事前有接觸過,起碼受害者會記得我們中心的存在,要是有一天他們真的想要求助的時候,就會知道要找我們。

參考文獻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Discover more from Fairy's Heart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