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患者只是太過自我中心?過來人回答關於社交焦慮症的常見疑問(接受蘋果日報訪問後的回應)

社交焦慮症患者常常以為別人在評斷自己,是不是太自我中心了?剛剛接受《蘋果日報》的Ally,用科學角度跟大家解釋社交焦慮症的成因、徵狀和嚴重性。

前言

safe_image

相信如果大家最近有留意我的文章的話,應該知道我最近接受了記者的訪問(詳情看這裡)。當初會接受這個訪問,除了想要推廣心理健康知識之外,也是想用這個機會去了解一下大眾對於社交焦慮症的看法

為了理解大眾的看法,我花了不少時間看了大家在Facebook和Youtube上的comments,並發現大家對社交焦慮症還是有很多疑問的。畢竟訪談的影片也只有9分鐘,裡面還有很多不是跟疾病直接相關的內容,所以大家覺得好奇甚至產生誤會,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所以,今天我也想藉著這個機會去回答一下這些比較常見的問題。當然,今天會以一個問答的形式,如果大家想要系統性地了解社交焦慮症背後的科學及原理,歡迎大家看我之前的詳細科普文章;又或者如果大家看完我的訪談影片之後,想要了解我的完整故事,歡迎大家看我的自傳系列:《我的九年情緒病故事》

Trigger Warning: 文章內容包含情緒病的細節。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不要往下看。

社交焦慮症是不是一個相對比較輕微的疾病?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之前當我看其他病友的訪談影片的時候,都有發現過類似的說法。很多人覺得只有抑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等等才是「嚴重疾病」,而焦慮症(例如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驚恐症等等)只屬於小毛病。因此,當焦慮症患者站出來談自己的故事時,往往都會有人覺得這只是小題大作,或者覺得患者只要放鬆一點就可以了。

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呢?

首先,如果我們要討論焦慮症的嚴重性的話,那我們就要先定義一下甚麼叫「嚴重疾病」。當然,從臨床角度上來說,心理學家對於「嚴重性」是有很嚴謹的定義的。但是,既然這篇文章的受眾是普羅大眾,所以我覺得比起引用科學文獻,我更想探討大眾對於通常是怎樣定義「嚴重疾病」的。

因此,我大概整理出以下幾個比較常見的角度:

  • 這個疾病是否影響了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 這個疾病有沒有跟普通人相差很多的徵狀?
  • 這個疾病是否會令你無法跟其他人正常相處?
  • 這個疾病會不會導致死亡?

那麼,如果我們用這些標準的話,社交焦慮症是否嚴重疾病呢?

這個疾病是否影響了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很多人都會覺得,如果你有社交焦慮症,那麼就別交朋友吧,自己一個人待著不就沒事了嗎?然而,正如我之前在《Fairy’s Heart情緒病大全》的文章中說過,社交焦慮症患者在乎的遠遠不只有社交場合。對於社交焦慮症患者來說,只要是有機會導致自己被人批判的人或物,都足以可以引發社交焦慮症的徵狀。

這代表任何有人的場合,不管是上學還是上班,出門買菜還是乘車,路人眼光還是侍應表情,都有機會導致焦慮的出現——試問這世上有多少地方是沒有人的?除非你完全足不出戶,否則只要你需要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就一定每天都需要遇到他人。

更何況,對於社交焦慮症患者來說,很多時候就算是沒有人的場合,只要是想像到別人可能的反應,也足以導致情緒崩潰。比方說,對於以前的我來說,只要當我需要做功課,就算我身邊半個人都沒有,只要我一想到老師可能會怎樣「評價」我的作品,都足以讓我感到極度緊張。又或者當我用社交媒體時,可能當我看到別人的一些comments,讓我想像到其他人是怎樣評斷我的,已經可以讓我崩潰一整個晚上。

當你考慮到社交焦慮症的「廣度」時,你就會發現幾乎沒有任何場合是不會觸發患者的焦慮的。換句話說,社交焦慮症患者很多時候是【無時無刻】都感到極度焦慮和羞恥。因此,社交焦慮症絕對會嚴重影響一個人日常生活的能力,它的嚴重性不一定會比不上其他類型的情緒病。

這個疾病有沒有跟普通人相差很多的徵狀?

接下來,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社交焦慮症患者只是有點小緊張而已,跟身邊那些容易神經質的朋友無異,所以無法想像社交焦慮症到底哪裡嚴重了。但是,社交焦慮症真的只是「小緊張」嗎?

首先,社交焦慮症患者所感受到的焦慮,是比常人放大很多倍的焦慮。打個比方,請想像一下,如果你突然看到一個人用槍指著你的頭,你會有甚麼反應?相信除非你有過很多槍戰經驗,應該一定會感到非常恐懼。現在再想像一下,只要你感覺自己可能被批判,這個嚴重的恐懼就會出現,而且不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適應或減少,你會有甚麼感覺?

接著,社交焦慮症患者不只有情緒徵狀,而且還會有大量身體徵狀。對於很多社交焦慮症患者來說,他們常常會出現很多身體上的毛病,例如失眠、胃痛、嘔吐、頭痛、呼吸困難等等。哪怕他們怎樣跟自己說,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緊張,但是他們的身體就是不聽話。

最後,當我們談到焦慮症,不得不提到一個極端嚴重的徵狀——驚恐發作(panic attack)。驚恐發作指的是一個人因為極度緊張,而出現了一系列的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頭暈目眩、冒冷汗等等。很多人形容當患者驚恐發作時,看上去就好像心臟病發、癲癎發作或哮喘發作,這也是為甚麼他們常常被送急症室。現在請想像一下,如果你只要出門,就會感覺自己好像心臟病發或哮喘發作,甚至以為自己快要猝死,你會有甚麼感覺?

由此可見,社交焦慮症遠遠不只是有點緊張情緒而已,而是有著非常嚴重的情緒及身體反應。

這個疾病是否會令你無法跟其他人正常相處?

也有人說:「比起其他情緒病來說,你起碼不是神智不清啊,所以病情非常輕微。」通常如果一個人有這個假設的話,是因為他們一般覺得只有出現幻覺或妄想才算是嚴重疾病。而如果患者沒有常常在他人面前病發的話,病情就不算嚴重。

沒錯,因為社交焦慮症患者往往都很擅長「逃跑」,所以如果他們覺得很焦慮的話,一般已經逃之夭夭了,你未必有機會常常看到他們病發的樣子。加上社交焦慮症患者比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當他們真的見你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盡全力表現出一副「完美」的樣子,所以你甚至可能覺得跟他們相處好像很輕鬆。

但是,社交焦慮症絕對是可以影響到一個人與他人正常相處的能力。因為對於社交焦慮症病人來說,跟任何人的相處都是一件有負擔的事情,所以他們很有可能會推開身邊所有人,成為經常「玩失蹤」的重犯。同時,很多人覺得跟社交焦慮症患者的相處很困難,例如可能他們會拒絕進行很多別人眼中正常的活動(例如出門吃飯),他們也可能會為了很小的事情就會情緒崩潰等等。

當然,如果病情輕微的話,可能確實患者跟你的相處沒有困難,但是這個是病情嚴重程度的問題,並不代表社交焦慮症本身是一個很小的疾病

這個疾病會否導致死亡?

也會有人這樣說:「抑鬱症啊厭食症啊會導致死亡,社交焦慮症不過就是緊張而已,沒有甚麼好擔心的。」

沒錯,比起像厭食症這種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社交焦慮症確實無法比擬。但是,這並不代表社交焦慮症沒有死亡風險。根據文獻,社交焦慮症患者因為非自然原因死亡(例如自殺或意外)的機率是常人的兩倍以上;亦有實驗發現比起其他人來說,有社交恐焦慮狀的人更容易出現自殺意念。

而作為一個曾經因為嚴重社交焦慮症而出現自殺念頭的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對於很多患上社交焦慮症的人來說,因為他們長期感到別人在批判自己,所以他們的自我價值往往很低。因此,他們可能一直感到很羞恥,一個很小很小的事情,就足以讓他們完全否定自己。而當你每天都感覺自己是一個垃圾時,當你覺得未來完全沒有希望時,死亡突然成了件合理的選擇

由此可見,社交焦慮症是一個可以導致死亡的疾病,也許平時在你身旁偽裝得很好的一個人,有一天就在你的世界消失了。所以,不要輕易覺得社交焦慮症只是一個小毛病。

為甚麼社交焦慮症患者就不能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在我患病的這一段時間裡面,常常都會有人問我這一條問題:「為甚麼你就不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為甚麼你覺得所有人都必須要喜歡你?」

這個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自己本人也疑惑了非常久。從現實的角度看,我絕對明白這世上沒有人這麼在乎我,大家都在過自己的生活,沒有人有空來故意批判我或理會我。從理論的角度說,我同意在乎別人的評價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對心理健康有害,但是我就是無法停下這種行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也做了很多努力:曾經有一段時間裡面,我天天去啃自助書跟哲學書,研究不同角色人物,甚至還分析了明星的人生哲學(看這裡)。而且我還不是盲目吸收別人說的東西,我有認真地思考和反省,甚至還因此而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理論文章(例如《給成就焦慮症患者(及完美主義者)的五個忠告(上)》

但是,不管我學習了多少道理,不管我理性上多同意大家的說法,只要我的情緒被觸發,我就好像進入「戰或逃狀態(fight or flight mode)」,本能地就會開始在意別人的評價。彷彿好像腦子當機了一樣,我的腦海被這些思想嚴重佔據,心跳開始加快,呼吸開始困難,每個細胞都在尖叫著讓我去在乎這件事。

直到後來我開始研究社交焦慮症背後的科學,我才開始慢慢明白了一些可能的解釋:

認知成因

比起普通人來說,社交焦慮症患者有著一些明顯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es):

  • 社交焦慮症患者的注意點與常人有異(研究)
    • 當社交焦慮症患者處於可能被批判的場合,並看到一些帶有情緒的表情(正面/負面)時,患者都會下意識地避開這些表情,但普通人就不會
  • 社交焦慮症患者無法分辨負面及中性表情(研究)
    • 即使患者在看沒有情緒的中性表情時,他們依然會出現跟看負面表情差不多的杏仁核反應。這顯示了當患者看一些難以辨別情緒(emotionally ambiguous)的表情時,他們會傾向將它們定性為負面,而不是將它們準確理解成「沒有情緒」。
  • 社交焦慮症患者比常人更難正確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研究)
    • 當你比較社交焦慮症患者與其他人對他們的評價時,你會發現社交焦慮症本人的評分跟他人的評分差異極大
  • 社交焦慮症有記憶扭曲的問題(研究)
    • 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通常會隨著時間過去,對自己收到的評價有著越來越正面的印象(「我記得人家有在誇我啊」),但對於患者來說,他們只會對自己產生越來越負面的印象
    • 但是當他們回憶別人收到的評價時,他們卻將那些評價過度正面化(例如明明人家沒有收到讚賞,他們卻會記得對方是受到極度正面的評價)

換句話說,因為社交焦慮症會導致認知問題,所以即使患者面對的是一件很尋常的事,他們卻很難像常人那樣分析事實。當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到底是認知扭曲導致社交焦慮症,還是社交焦慮症導致認知扭曲,有一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關係(bidirectional ambiguity)。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認知問題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所以,絕對不是簡單地說一句「你不要這麼想不開」,就可以治療社交焦慮症的。

生理成因

除了認知成因來說,生理成因也可以給予了很好的解釋:

  • 當社交焦慮症患者面對社交場合時,他們的大腦會產生極度的恐懼反應,仿佛好像他們是在處於生死攸關的場景般(研究)
    • 當社交恐懼症患者看到一些比較負面的表情(如憤怒、厭惡、恐懼)時,比起沒有患病的人來說,患者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份(即杏仁核)會出現更強烈的反應。
  • 當社交焦慮症患者產生焦慮時,他們的大腦無法調節情緒(研究)
    • 當患者感到極度焦慮時,他們的大腦中負責情緒管理的部份(背外質及背內側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會較常人少,以致他們無法說服自己改變想法。
  • 社交焦慮症往往是由遺傳導致,以致即使患者面對的事件跟常人無異,卻會比其他人更容易發病(研究)
    • 當父母有社交恐懼症時,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的風險會增加了3.3倍。即使父母有的是其他焦慮症,子女患上社交恐懼症的風險亦有2.9倍。
  • 在一些負責恐懼、動機及社會行為的大腦部位中,社交焦慮症患者的腦內遞質(血清素與多巴胺)出現了失衡(研究)
    • 比起常人來說,社交焦慮症患者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有著更高的血清素轉運體結合(SERT binding),他們的杏仁核、海馬體及核殻也有著更多多巴胺轉運體(DAT)

因此,有些人會這樣總結:「並不是社交焦慮症患者偏要想要在乎別人的看法,而是他們的大腦不容許他們不在乎啊。」

患者有時候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同理心

當然,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因為患者有一些生理或認知障礙,並不代表患者不需要努力去接受治療。就好像當一個人患上了先天性的生理疾病時,雖然這確實是不公平,但是那個人確實需要比常人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努力變得健康。所以,我之所以列出以上的原因,意思並不是說大家都需要可憐社交焦慮症患者,也不是說我們需要得到甚麼特殊待遇。

但是,我也希望大家遇到社交焦慮症患者的時候,不要只給予我們一些雞湯句子(例如「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人,你能在乎每一個人的想法嗎?」),而是明白到社交焦慮症有著複雜的生理和心理成因,並支持患者找到改變自己的力量。

社交焦慮症都是太過「自我中心」的公主病?

關於這一點,其實某程度上大家說得沒錯。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社交焦慮症患者有一個叫「自我關注注意力(self-focused attention)」的問題,意即比起常人來說,患者會過度關注自己的表現,例如很緊張地管理自己的一舉一動,也會一直小心地觀察著對方的表情。所以,社交焦慮症確實是比常人更加集中在自己身上,雖然這是因為病情導致的身不由己,但是我覺得如果大家要將其標籤為「自我中心」,我覺得也不算不對。

但是,當大家看到這樣的一個病徵時,很多人會立即跳到這一個結論:「果然社交焦慮症患者就是被寵壞了的孩子,只想有人捧著他們,受不了批評……」然而,事實是這樣嗎?

社交焦慮症患者往往沒有一個「太美好」的童年生活

如果大家有以上的結論時,往往是建基於這樣的假設:「小時候受到寵愛或太被重視,因為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所以長大後受不了別人沒那麽關注自己,最後發現出社交焦慮症。」但是,如果你認真研究文獻的話,你會發現社交焦慮症患者不但沒有比常人更加幸福的童年生活,反而更多是經歷了童年創傷。根據研究顯示,社交焦慮症患者往往是「精神虐待」、「情感忽視」和「同齡侵害」的受害者:

  • 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透過恐懼、羞辱、言語攻擊來控制和使他人屈服的非肢體行為,例如長期貶低、羞辱、道德綁架、過度控制等等例如長期貶低、羞辱、道德綁架、過度控制等等
  • 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父母無法恰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例如父母不懂得怎樣關心和注意孩子,又或者不尊重孩子的私隱、規則和邊界例如父母不懂得怎樣關心和注意孩子,又或者不尊重孩子的私隱、規則和邊界(定義來自這裡)。
  • 同齡侵害(peer victimization):孩子被其他孩子攻擊或傷害,包括身體侵害(例如被惡霸毆打)、言語侵害(例如被全班嘲笑)或社會侵害(例如被排擠或欺凌)等等(定義來自這裡

同時,他們的父母更常有教養方式的問題:

  • 根據研究顯示,比起其他人來說,社交焦慮症患者的父母往往過度保護子女、經常介入子女的生活、常常拒絕孩子的需要。
  • 另外一個研究顯示,社交焦慮症患者的父母往往喜歡將孩子隔離起來,所以孩子很容易沒有機會學習怎樣社交,自然更加容易發展出社交焦慮情緒。
  • 還有,社交焦慮症患者的父母往往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當孩子表現不佳或感到害羞時,父母就會覺得孩子讓自己丟臉。

因此,比起說他們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更正確的說法是他們是從小到大受到傷害,所以長大後自然無法好好建立自我價值和應對社交場合的能力。

沒有公主命卻有公主病?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就算社交焦慮症患者不是被寵壞的孩子,這只代表了他們是『沒有公主命卻有公主病』,非要把自己看得太過重要啊!」

就像我之前所說的,社交焦慮症患者確實有「過度關注自己」的問題,所以如果這一點你非常不認同的話,我也只能說一聲抱歉了。畢竟,沒有人有義務去接受或理解這種行為,所以如果你無法接受的話,這也絕對是你的自由。

但是,如果你願意給我一點點時間的話,我希望接下來你可以嘗試放下你的成見,然後聽一下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心聲。在以上的篇章裡面,我一直都沒有提過我自己的事,但在這一段裡面,我想要分享一下我的心路歷程,希望能讓你對社交焦慮症有一點的新的看法。

為甚麼成績那麽重要?

在訪問影片裡面,我提到了當年我的名次不再是第一名,我因為無法接受這種情況,所以才會病發的。相信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這個世上有這麽多悲劇和危機,你為甚麼要執著於這種小事?不拿第一名不行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說:「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確實不行。」

對於很多人來說,成績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考得好確實對前途很有幫助,但考砸了頂多下次努力,並不算是大事。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成績就是我的一切——曾經有很長時間裡面,我因為性格和能力問題,常常受到了排擠和嘲笑;但當我後來成績變好之後,我卻發現突然所有人都開始誇讚我,我開始有朋友,我開始有成就,我開始被重視……

因此我學會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只有成績好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換句話說,如果我成績變差,就等同讓我回到曾經的痛苦時光,所以對我來說這幾乎是生死存亡那麽重要。

為甚麼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

你可能會問:「那你幹嘛要在乎別人是否認可你?很多人沒有天天被別人誇讚,他們也還沒死掉啊?」

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雖然在乎別人的看法,但那只是附加價值,他們有其他維持自我價值的方法。比方說,你可能成績不好,但是你很擅長彈結他,所以你能在音樂上獲得成就感,也擁有了很多願意欣賞你的音樂才華的朋友。又或者你可能在學校不受歡迎,但是你更注重於自己的夢想和目標,所以根本就不重視有沒有願意當你的朋友。

可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因為我從小到大都相對比較自卑,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怪異、天生殘缺」的人,所以我的自我價值一直都很低。因為我打從心裡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即使我做得再好,我都無法鼓勵和認可自己。

正正因為這樣,所以如果我要判斷自己是是否一個有價值的人,唯一的標準就別人對我的看法。要是別人喜歡我,我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要是別人不喜歡我,我就是渣滓和垃圾,活著也是在浪費地球資源。所以,如果你要我不在乎成績,等同要我放棄追求別人的認同,而如果我得不到別人的讚賞,就等於讓我當生不如死的垃圾。

那你讓我怎樣放手?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我之所以會想分享這個故事,是想跟大家說:「雖然表面上來說,社交焦慮症的恐懼可能看似很不合理,但其實每個患者的背後,可能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當然,不是每一個患者的發病原因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是有家族遺傳,有些人可能是遇到了嚴重的創傷,有些人可能長期被身邊人貶低,有些人可能是從家人身上學會了不健康的思考模式⋯⋯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原因是甚麼也好,這一點都不是簡單的說改變就改變的。拿我自己來說,我是在2010年發病的,現在確實是比之前好多了,甚至可以算是「復元」了。但是,我能夠達到現在的狀態,不單單只是說服自己「不要在乎別人看法」這麼簡單。比方說,我需要勇敢面對一些童年創傷,我需要學習怎樣應付焦慮帶來的生理反應,我要學會怎樣對抗或適應本能的行為,我需要學會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保持冷靜⋯⋯

所以,雖然我明白可能很多人無法明白這種行為,但是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大家能夠對社交焦慮症患者多一分理解。如果你願意給他們一點信任和接納的話,也許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對方也不是那麼可怕呢。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