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抑鬱(憂鬱)症:病發只是我的抗壓性太低?

抑鬱(憂鬱)症作為損害心理健康的佼佼者,自當需要受到我們迫切的重視。只有直面精神疾病,我們方能擁抱心理健康,為幸福而不斷努力。

引子

Trigger Warning: 文章內容包含躁鬱症的細節。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不要往下看。

📌 抑鬱症/憂鬱症都是指 Depression,只是不同地區的翻譯不同,為了方便描述,以下會統稱為抑鬱症,敬請注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統計,將在2030年成為所有慢性病的第一名,造成全球人類「失能」,也就是失去工作、社交、生活能力的疾病,你能想到是什麼嗎?

它就是抑鬱症(Depression),2020年已經攀升到第二名。一個人的失能,可能會讓一個家庭的負擔變重;很多家庭的負擔變重,就會造成社會上一個無法忽視的損失。事實上,有證據顯示每年由於抑鬱症及焦慮症導致的全球經濟損失竟高達一萬億美元。(如果你沒有概念一萬億是多少的話,這足足是比爾蓋茨身家的八倍,馬雲身家的十六倍)因此,抑鬱症不只是一個人生命上的缺口,更是一個世界上越來越大的黑洞。

抑鬱症的實際成因依然很模糊,我們目前只知道它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外在環境、事件等所互相影響導致的疾病。且罹患的終生盛行率男性為5-12%,女性為10-25%,以女性來說,意味著約五個人就有一個人一生中有一次以上憂鬱症發作的可能。根據估計,目前全球有3.5億的人罹患抑鬱症,但不難想像有很多人因疾病的污名化而拒絕就醫、或某些文化不認為這是一種「病」,實際全球符合憂鬱症目前診斷的人可能更多,且未接受治療

抑鬱症是不知足嗎?還是抗壓性太低?

一段時間以前,有個台灣藝人在節目上說「會得抑鬱症是因為不知足」而引發軒然大波。華人的文化崇尚隱忍、努力、吃苦當吃補,抑鬱症的概念在華人社會過去沒有這麼普及。用此種傳統觀念視角來看一名抑鬱症患者,或許會覺得:患者怎麼整天躺在床上睡覺?太懶惰了!足不出戶不去上學上班?一定是抗壓性太低!面對一點小事忍一忍都不行嗎?明明什麼都有怎麼還不快樂呢?一定是不知足!情緒低落一直哭?那就是想太多無病呻吟了。甚至有不少患者的家屬認為這大概是「被跟了」、「被卡到」,而不停尋求宗教儀式的協助。

但是我們把這些「不知足抗壓性太低」的人們的症狀整理出來,卻發現這些人的症狀驚人的類似,擴大到全世界來看,這個族群佔的比例甚至越來越多。如果一個疾病能影響一個人的正常生活能力,甚至會導致死亡,而且是不停攀升的數字,這難道還不能夠稱為一種疾病嗎?

沒錯,這個時代相較於過去,可能已經很美好富足,卻不代表人精神層面所面臨的挑戰跟壓力比較小,不代表身心平靜。沒有隆隆的炮聲、沒有需要到處逃難的需要、沒有挨餓,但是在生活細微之處挫折卻一直累積。世界複雜且不停變動,大量資訊不停灌進腦裡讓人無所適從,希望跟夢想看似變多了,卻也變小變遠了。抑鬱症,不是所謂的「富貴病」或「閒著沒事討苦吃」,而是既然現代社會為我們帶來了過往沒有的挑戰,自然嶄新的疾病也會隨之而來。

怎麼知道自己或身邊的人是不是抑鬱症?

一般而言,抑鬱症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兩週以上持續的抑鬱情緒與對事物失去興趣。如果大家想測試自己有沒有抑鬱症,可以看看有沒有以下這些症狀,,若有五項以上,就可能有潛在的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1. 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情緒都很低落,也有以煩躁易生氣來表現的,特別是未成年人
  2. 對活動與原本的喜好降低興趣
  3. 體重與食慾產生變化,如一個月體重變化超過5%
  4. 失眠或嗜睡
  5. 精神激昂或遲緩,可以由旁人觀察到思考跟說話速度變慢了
  6. 疲勞,失去活力
  7. 覺得自己沒價值、有罪惡感,可能已經到過度、不恰當甚至妄想的程度
  8. 無法專注,難以下決定
  9. 反覆想到死亡、有自殺念頭甚至做出行動

如果因為這些症狀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功能,且排除是因為藥物、身體其他特定疾病所引起,而且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無法適當解釋,那診斷為抑鬱症的可能性就很高。

除了這些症狀之外,也有不少人是會感覺到身體上的不適而先四處求醫卻查不到原因,例如慢性的疼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四肢麻痹等,做了很多檢查沒結果後才被轉介來身心科。在老人身上,可能會出現類似失智症的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這種由抑鬱症導致的老年記憶力減退稱為「假性失智」,要與真的失智症做出鑑別。

罹患抑鬱症,接下來該怎麼辦?

有些醫師在聽了患者的症狀之後會開始藥物治療,以及給予一些生活上的調適建議,卻不會指著病患直接說:「你這個就是重度的抑鬱症沒錯!」

因為「抑鬱症」的確診對已經負面思考的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個讓情緒陷到更低落的污名化標籤,這個污名不僅是來自原有的社會觀念,更可能是患者附加在身上的又一個糟糕自我評價。因此,重要的不是擔憂「抑鬱症」這三個字所能想像到的負面社會形象,也不是擔憂這輩子撕不下「抑鬱症」這三個字的標籤。而是問問內心,該怎麼面對生病的事實,該怎麼幫助生病的自己,讓自己慢慢康復。

我們必須知道的是:

  1. 得這個病的你並不孤單,也不是抗壓性不佳,更不是不知足,全世界有很多跟你一樣正在面對的人
  2. 抑鬱症是會改善的
  3. 別再管任何人對抑鬱症的評價跟意見了,那都不是重點

抑鬱症的治療有藥物也有非藥物的方法,在開始治療之前,以開放不帶批評的心態來面對,才是邁向康復的最好基礎!

參考資料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