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Trigger Warning: 文章內容談及強迫症。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不要往下看。
由高至矮排列的書本、整齊潔淨的書桌、依日期放置好的水電煤單據、一塵不染的琴鍵……或許大家都曾經見過身邊的朋友或家人有以上的小習慣,普遍人對於這類的行為稱之為「完美主義」甚或乎「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由於性質相近,他們更常常被無辜地混為一談。「強迫症」更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戲份並不少。許多人只要有整齊、潔淨或者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完美的習慣,就會被人貼上「強迫症」的標簽。
這種謬誤是源於人們對心理問題的不理解,由於心理問題都是「看不到」的疾病,因此人們普遍對於他們的認識不深,不清楚此類疾病會如何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而長久而來的不理解更形成了大眾對心理問題的刻板印象,增加了誤會及混淆心理問題的可能性!
那「強迫症」真的等同於「完美主義」嗎?

其實一直都有不少「強迫症」相關的人士和機構等等注意到這個誤解,而很多有關「強迫症」的報導和資料亦嘗試向大眾澄清關於「強迫症」的神秘傳說。簡單來說,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特質,這本身並不是一種問題,甚至有時候還有助推動我們進步;而強迫症是一種情緒病,強迫思想和行為不僅不會幫助我們達成目標,更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舉個例子,完美主義的人可能喜歡家裡一塵不染,所以如果有時間的話,會不介意多花時間整理家居;但是,強迫症患者可能會因為腦海重覆出現了與細菌有關的圖像,因而感到非常痛苦,最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清潔已經很乾淨的家居,甚至因而上學或上班遲到。
不過,雖然它們本質上有所不同,但兩者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強迫症患者不一定會有完美主義,但完美主義確實會增加強迫症的風險。事實上,根據《JAMA》的實驗,擁有完美主義、喜歡管控自己表現的小孩子長大後會更容易患上強迫症。
因為完美主義者不能接受日常生活中任何「不完美」的事情,若有錯誤發生和事情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時都會令他們不愉快。從好的角度看,這會推動他們會努力地把每件事做到最好;但一旦「努力過頭」了,就有機會因為「要達到標準」這個概念,演變成做每一件事情時都會產生焦慮、恐慌和困擾等的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對生活造成困擾和混亂,這個時候就有機會患上情緒病,例如強迫症、焦慮症等等。
所以,究竟什麼是強迫症呢?

📌 如果大家想看強迫症患者的故事,請看這篇訪問。
強迫症是一種情緒病,主要病症有兩類,分別是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強迫思想通常都會引致強迫行為的出現,但它也可以單獨地出現,例如純強迫症(PureO)。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強迫症的診斷標準為:
- 出現強迫思想或強迫行為,或兩者兼有
- 強迫思想
- 持續及重複地出現的侵入性思想、想法、影像或衝動,並往往為來焦慮及痛苦
- 患者嘗試壓抑或忽略強迫思想,或者用一些方法來抵銷這些思想(如進行強迫行為),卻徒勞無功
- 強迫行為
- 重複的行為或心理活動
- 患者之所以進行強迫行為,是因為想要減除強迫思想帶來的焦慮感,或者是深信這個強迫行為能夠阻止問題的發生
- 然而,這些強迫行為並無法達到中和或預防強迫思想的目的,或者是很明顯是過於極端的。
- 強迫思想
- 強迫思想或行為非常耗時費時的(例如每天花超過一小時),或明顯影響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強迫思想是一些不理性、不必要以及持續重複的思想,每當它們出現都會令患者產生不愉快、厭惡和緊張等的負面情緒,每當這些想法湧現時,所有的想像力都會蓋過一切的理智,即使患者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阻止不了。患者在剛開始患上時強迫思想的清晰度或真實性是會隨着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的,若病情加深,強迫思想出現的次數增加但又不能抑制時,會令患者感到困擾和焦慮,狀況會更加令他們難受,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花更多時間徘徊在強迫思想中因而擔誤事情,令到工作、學業或社交出現問題。
有些患者則會有強迫行為或者一些類似「儀式」的舉動,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患者想舒緩當下強迫思想帶來的不適,或者幻想可以阻止到不幸的遭遇而做出的動作,這類行爲可以持續一段時間和重複多次。換句話說,患者其實也不想做這些強迫行為,甚至可能很清楚它們不合理,但在強迫症的驅使下,他們不得不做這些事。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的例子:

「不!這裏不乾淨!」
相信有不少人都是從「潔癖」中認識到強迫症的存在,這類型的患者通常在正常衛生環境情況下,明知道身處的環境沒有受污染,依然會害怕骯髒「威脅」到自己或他人的性命。他們的「大腦」會告訴他們:「不要碰!那些細菌會侵蝕雙手,接着進入血管,然後BLABLABLA……」而為了減輕緊張等的情緒,患者便會出動「臨時的安慰劑」,也就是重覆不斷的清潔和清洗直到自己心裏好過一點。
「噢!這個不行哦,聽我說,一定要對稱,要這樣放才行呀!」
這種類型的患者通常都會把生活中的事物對稱和排序,例如把牆上的圖畫絲毫不差地按大小排好才感到舒適,又或把衣物依顏色次序放好才感到安心,他們會認為只要把物件放到「剛剛好」就能夠預防傷害和不幸或者減低從心底浮現的不適。

「鎖上了嗎? 不,好像沒有,再鎖一次吧!這樣更安全。」
其中一種強迫症的類型就是不斷重複的檢查,這類型的患者傾向認為通過某些舉動能夠確保自己或身邊的人是絕對安全的,例如通過不停打電話給對方去確保對方沒有被綁架,又或者重複檢查水喉避免損失和人命事故,他們希望以這些行為能夠為自己和身邊人「買個安心」。
「不!我會傷害他的!」
這類患者的腦中時常都會出現着一些重複侵入性想法,其實這種思想也會在沒有強迫症的人身上出現,而且幻想都會有正、負面,而且時間不會持續很久,例如想像自己中六合彩。而強迫症患者的想像則是一面倒的負面,主要在關係、性、宗教和暴力等方面,有些會懷疑自己的伴侶不忠,有些則懷疑自己會用刀傷害人因此會把所有利器收起。他們很多時候因為覺得自己擁有這些想法,而把自己歸類為「壞人」。
強迫症的治療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治療強迫症呢?治療可以分成兩種: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實證為本、高度結構性的治療方式,基本原理是透過改善患者的思考及行為模式,達至減輕徵狀的效果。視乎患者的病情及性格,治療師會選用不同的技巧來幫助患者。其中針對強迫症最有效的方法是:
- 面對引起焦慮的環境及防止相關反應治療(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 這是一種基於行為學說的治療方式,治療時會讓患者在出現焦慮的情況下依然逗留足夠的時間,並阻止自己做慣常的強迫行為
- 久而久之,患者會越來越適應這種環境,直到不需進行強迫行為也可以減低焦慮為止
-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 協助患者去審視強迫思想的真實性,減少不切實際的自我批評,以及幫助患者學習怎樣應對強迫思想帶來的焦慮
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是抗抑鬱藥的一種,通過阻止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中的血清素(即5-羥色胺)再攝取進入血清中而發揮作用,從而改善血清素的平衡。有證據顯示 SSRI 能夠減少強迫思想和強迫行為,暫時最常使用的是氟西汀(Fluoxetine,即百憂解),但沒有強力證據顯示不同品牌的 SSRI 會有不同的成效。如果對抗抑鬱藥有疑問,建議還是先詢問信任的精神科醫生。
我有一個強迫症的家人/我有一個強迫症的朋友,如何是好?

相信身為家人或朋友的你,在得知身邊人患上這些疾病時的那一刻一定感到很擔憂和苦惱,可能大家更出現過以下問題:「究竟怎麼了?」「為什麼會這樣?」「我又能夠做什麼?」其實要幫助到強迫症的家人和朋友並不困難,因為強迫症是可以醫治的!!!而各位需要做的就是個人心態上的改變、了解、體諒和陪伴,以及給予患者足夠的時間。
「他/她」真的生病了!」
心態方面,大家要先接受對方真的生病了,因為一般人面對身邊人有此類疾病時會有幾個常見反應,分別是「完全接受而且非常願意提供協助」、「接受但不提供協助」以及「不接受也不允許疾病症的出現」。要知道患者本身也極度、十分和非常不希望自己生病,他們的行為都是因為疾病而出現的,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的個性。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了解強迫症對於幫助治療病症會有更大的效果,現今社會對於精神和心理健康的關注,對比起以前而言提升了不少,為了令大眾認識心理健康,許多出自於不同專業機構的資料都為公衆開放,方便查閲,而當大家需要深入協助時也一定要向專業人士請教呀!
多點體諒,多點關懷,人間充滿愛
對!當別人生病時最能夠幫得上忙的事情就是出自「愛」的體諒和關懷,對患者的批評和比較都會給予他們壓力,相信大家在感冒時也不會特別吃煎炸食物吧?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這類的疾病將會對原本的生活帶來改變,更可能成為負擔,例如患者會因為疾病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面對這個情況除了跟足專業人士的指示外就只有「耐心」了。你可能會感到不悅、可能會感到麻煩、什至由於強迫症是反反覆覆出現的疾病,而因此對康復進展緩慢感到疲倦等,負面情緒的出現都是很正常的,切記要好好調整心態,適當時給予自己與病人分開的時間,以免過度消耗精力。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許多精神疾病的獨特之處就是它們都是「看不見的疾病」,是心理上而不是生理上的問題。不同於一般疾病只要藥物和手術等就能夠很快康復,雖然治療精神疾病都有類似的操作,但耗費的時間卻更多,而且都因人而異,有些三、四年,有些則長達十多年。對患者本身也好,對家人朋友也好,這都會是一條漫長的路。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這些精神疾病的出現都有其原因。雖然它們的降臨看似只會帶來災難,但相信去到某個時候,我們都會發現從中有了不少得着。沒有遇上這些經歷當然很幸運,但真的遇上時也不妨把它看成自己的一個寶貴經驗吧,也許這個經歷能為整個人生譜奏出不一樣的樂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