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Trigger Warning: 文章內容談及情緒病。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不要往下看。
請想像突然有一天,向來被你當做寶貝一樣捧在手心裡的女兒,突然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管你怎樣追問,她都把你的關懷拒之門外。緊張兮兮的你嘗試安慰自己,她一定只是為了小事在鬧情緒,只要青春期過去就好了,對吧?然而,一個月又一個月過去了,她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成績還變得一落千丈,每天只是困在自己房間裡面睡覺、玩電腦⋯⋯到底她發生甚麼事情了?

終有一天,你忍不住帶了她去看精神科醫生,結果發現原來女兒是患了情緒病。醫生建議你讓孩子休學,但這個決定實在太過沉重——萬一做錯了決定,會不會從此就毁了孩子的一生,害他們永遠都考不上大學、再也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你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做,但又不知道可以問誰,更怕如果學校知道了,孩子可能從此會病黑歷史、一輩子被歧視⋯⋯
作為一個情緒病康復者,其實當年我經歷了以上所說的一切,只是我的身份是女兒而非家長。每次我收到家長憂心忡忡的訊息時,都能夠聽出來這個抉擇對他們來說是有多麼的困難。那麼,今天我想要認真探討一下「情緒病人上學」這個議題,包括到底有甚麼可行的選項,並討論一下每個方案的注意點。
1. 照樣上學

📌 如果大家想要看看給情緒病人的上學建議,請看這篇文章
如果情緒病人的病情並不算太嚴重,或者沒有影響到自己或他人的性命安全的話,通常這會是第一選項。所謂的「照樣上學」,指的是你的孩子不會正式退學,但可能會有各種調整措施,例如容許他經常請假、遲到和早退,或者讓他長期待在輔導室。如果學校比較開明的話,你甚至有機會可以申請延遲考試。然而,一旦病情有一定嚴重性,例如你的孩子有自殺傾向,那麼學校很有可能會因為擔心無法應付眼前狀況,或者認為他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同學,因而極力建議——甚至強制要求——休學。
因此,如果你很確定你想孩子繼續上學,你不能等學校幫你安排,而是需要主動跟學校溝通。比方說,如果你的孩子有驚恐症,因而經常會出現恐慌突襲,學校是否知道怎樣應對?孩子服了藥物之後,可能會嗜睡或難以專注,能否請老師不要苛責?你的孩子會不會需要特殊調整措施,例如請假或延遲考試?如果你的孩子常常請假的話,很有可能跟不上進度,能不能請老師幫忙一對一補課?
雖然一邊面對病情一邊上學並非易事,但是如果你願意主動跟學校溝通,盡量為你的孩子爭取適合的資源,加上持續接受專業人士的治療,要繼續上學還是很有可能的。
2. 休學或輟學

📌 如果大家想要看看我當初的休學經歷,請看這篇文章
首先在這裡,我們要先分清「休學」跟「輟學」這兩個概念——休學(Take a Leave of Absence)指的是患者在家休息一段時間,等到復元之後再回學校;輟學(Drop Out)則是指患者離開了學校,但並沒有計劃重新就學。一般而言,學校都不會建議學生直接輟學,而是先試試休學再說。但是,如果病情一直都沒有進展,或者學校認為學生依然不適合上學,那麼學校有機會在約定休學期限過後,依然不容許學生回校。
不管是決定要輟學還是休學,最重要的其實是要制定一個詳細計劃——如果是輟學的話,是打算專心治療,還是直接工作?如果想先復元再找工作,那麼打算休息多久?如果一直好不了的話,你有Plan B嗎?如果是休學的話,休學期間會有甚麼活動?休學期間打算進行甚麼治療?治療不成功怎麼辦,你有其他選項嗎?怎樣保證孩子不會跟社會脫節?不要覺得以上的問題太囉嗦,以過來人經驗來說,如果你沒有認真計劃的話,真的很容易會白白浪費掉一年。
不過也不用因此而休學產生恐懼——雖然它看似風險比較高,但確實給予你的孩子很寶貴的休息時間。尤其如果他的情緒觸發點本來就學校有關,例如學習壓力或校園欺凌,強行把他留在學校只會阻礙治療的進展。而且,很多人即使選擇了休學,依然能夠在未來回到校園(例如我當年就是這樣)。因此,不用擔心休學會毁了孩子的前途,只要你有認真計劃的話,休學的成功機率還是很高的。
3. 自修

雖然剛剛已經介紹了上學與不上學的利與弊,你可能依然無法下定決心。在這裡我想要介紹一條中間路線——自修。可能有一些人會對這個概念覺得比較陌生,所以我想在這裡想先介紹一下。自修生(Private Candidates)指的是一些不經學校報考公開試的學生。這跟國外的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有點不一樣,因為它一般是針對特定公開試,而且有歲數限制,例如在香港15歲以下的學生是不可以輟學自修的。以香港來說:
- 15歲到19歲:自修英國高考(GCE A-Levels)或國際高考(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s)
- 19歲:英國高考、國際高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
只要你的孩子完成了以上的考試,即使他已經從學校輟學了,這個資歷依然是會得到全球大學認可的,並不會影響未來升學。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其實是有學習能力的,只是無法待在學校而已,那麼自修或在家自學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折衷方法。
這個做法的最大好處,是你可以讓孩子休養的同時,依然給他們考取大學的機會。同時,你還可以根據病情來調整學習進度,例如病發就停下來休息,狀態不錯就增加學習強度。然而,缺點是自修非常依賴孩子的自制力。大家在疫情期間應該都感受到在家讀書的困難,尤其如果孩子本身根本不想自修的話,很難一直堅持到考完公開試。同時,你也要有心理準備,因為自修本身並不容易,所以自修期間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而且未必第一次考試就成功。因此,足夠的耐心也是自修成功的關鍵。
結語

說到尾,這世上並沒有完美的選擇,以上三個選項都有它們的利弊,到底哪個才真正幫得到你的孩子,還是要試一下才知道。同理,這世上沒有哪個選擇是真的回不了頭,哪怕你表面上好像是「選錯了」,這很有可能只是尋找解決方案的必經過程而已。
如果大家還是感到惶恐不安的話,在這裡想用我個人的經歷鼓勵一下大家。我個人當年的經歷其實挺迂迴曲折的:我父母當年是先幫我選擇了「照樣上學」這條路,結果因為失敗了而再選擇「休學」,然而回到校園之後情緒變得更差了,不得不選擇「輟學」,然後因為病情變好而選擇了「自修」,最後回到了「照樣上學」這條路。雖然表面上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正正是這跌跌撞撞的過程,讓我學會了理解自己;而最後我也成功考上了大學,還跟同齡人同一年畢業。所以不要害怕犯錯,而是專注陪伴你的孩子走過這段艱難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