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去動力學習、沒有自信?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孩子經歷過一次挫敗之後,就再也沒有動力學習?孩子好像沒有自信心,總是覺得再努力也考不好?只有正確的建立自我效能感,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引子

你或許也曾聽過這樣的故事:

「因為社會普遍認為男孩子較擅長數學,有些女孩子雖然在數學方面有一定天賦,卻認為自己比不上男生而無法盡情發揮……」

「孩子本來充滿好奇心,喜歡上學,卻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鬱鬱寡歡。從此,他不再發問,上課時也不再回答問題,覺得自己很笨,成績一定不會好……」

大家小時候也許都經歷過分班試,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成績劃分出精英班、普通班和放牛班。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假如孩子就讀放牛班,他們所得到的資源會比同儕少。事實上,很多時候家長都會留意到,自從孩子被分到放牛班之後,成績就急轉直下,而且孩子往往失去學習的動力。通常這個時候,家長都會將問題歸究於放牛班資源不足,或者是孩子在班裡誤交損友。然而,讀精英班或放牛班的差異不只是在資源上,而是在於更關鍵的心理素質——孩子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甚麽?

根據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績都有很大的影響。由於現今社會對學生的評價標凖過於單一,放牛班的學生幾乎沒有辦法展示自己的能力或建立成功感,使自我效能日益低落。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一種衡量「你有多相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的標準。自我效能比較客觀,也比較有指向性,而非只衡量抽象的概念(例如「聰明」、「漂亮」等)。舉例,其他標凖的評估方式可能是「你覺得自己聰明嗎?」,而評估自我效能的問法會是「你覺得自己這次數學考試有多少把握考到90分?」。

此外,它可以被分為兩種:整體自我效能(general self-efficacy)及領域指定自我效能(domain-specific self-efficacy)。前者指的是「整體而言你覺得自己多有可能成功」,後者指的是則是「你覺得自己在某個特定領域多有可能成功」。比方說,大家可能也認識一些人,可能平時未必對自己很有信心,但一聊到自己的專業技術則變得神采飛揚,這就是因為它們有著高度的領域指定自我效能。

最後,雖然很容易被混淆,但其實自我效能並不等如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種整體的感覺,並沒有特定方向或目標,但自我效能一定是有指向性的。舉例,自信的孩子可能會感覺自己很厲害,相信自己甚麼都能做到,但當你問他到底他覺得自己是哪裡厲害,能夠做到甚麼,他未必能夠回答到你;但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會清楚地跟你說,他有把握能在下個月的小測中考到第一名,或者覺得自己的語言能力優秀。當然,自我效能高的孩子也更容易有自信,但兩者並不是相同的概念。

自我效能為甚麼那麼重要?

請你想像一下,如果突然有人叫你去攀登喜馬拉雅山,讓你成為新一代成功徒手攀登珠峰的人,你會去嗎?相信除非本身運動細胞比較發達的讀者,應該第一反應會搖頭拒絕。原因無他,因為我們在攀山方面的自我效能不高,所以根本就不會去嘗試挑戰這種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有人跟我們說,其實只要我們願意認真接受訓練,假以時日也不是沒有可能做到,但我們依然會因為覺得任務太困難,因而不大可能答應。由此可見,當我們自我效能太低時,就會失去動力去面對困難。

同理,如果孩子的自我效能太低,就會把「考取好成績」這件事看得比登天還難,所以即使他們知道溫習可以改善成績,也會覺得「我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子,哪怕我努力了,應該也不會有多大的進步吧,既然如此,倒不如現在放棄更好。」事實上,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低的人的抗壓力更差,容易被挫敗打擊到,面對困難時也更容易放棄。

怎樣改善自我效能

  1. 建立正面自身經驗

孩子會根據過往的成敗經驗來評估自己在該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有十次考試不及格的經驗,到了第十一次考試,即使試卷還沒發下來,他心裡已經打了退堂鼓:「我這次一定會不及格」。相反,如果他之前連續五次考了一百分,他的自我效能便會大大提升,造成一個良性循環。因此,比起直接強迫孩子做一些他根本沒有能力做的東西,如果你能給予孩子符合他興趣及水平的練習,讓他可以從一次又一次的進步中獲得成功感,他的自我效能就會慢慢改善。

2. 建立正面替代性經驗

除了自己的經驗,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來源於自己觀察身邊同儕的經驗。這點也是放牛班的孩子自我效能感低的其中一個原因,「我們班上沒有一個人考到60分,我一定也做不到」。這也是為甚麼當學生看到「學渣逆襲成學霸」的故事,總是特別受到啟發——當我們看到跟我們相似的人成功,我們就會開始相信自己也有希望。因此,如果孩子身邊有一些好的榜樣,例如看到好朋友成績進步,甚至只是看到熱血校園電視劇中的主角努力學習,也可能會受到鼓舞並找到動力。

3. 言語勸說

電影《我是第一名》、《心中的小星星》等吿訴我們,成績較差或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非常需要一位給予他們正面鼓勵的老師。很多心理學的研究都顯示,他人言語上的鼓勵、勸說,或是評價,都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放牛班的孩子常常都被社會貼上各種標籤,如:懶惰、不用心、壞學生等。耳邊充斥著這些聲音,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的能力也會產生懷疑:「因為我是放牛班的學生,這次考試我一定會不及格。」了解這些後,你會發現電影裡,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並沒有誇大。作為師長,有時無心的一句話語,已經可以改變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進而影響他們的人生。

4. 改善情緒/生理因素

心理與生理狀況息息相關,情緒/生理因素也會就響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有時你突然感到自己無法達成某項目標,覺得自己會在公開演講時出糗,可能不是因為你凖備得不夠,而是因為緊張、壓力和疲勞讓你的身體發出警號。所以,要提高自我效能感,適當的休息和放鬆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出疲態,師長們不應再逼迫孩子溫習,而是應鼓勵他們放下筆,聽聽音樂、伸展一下筋骨。只有充份休息過,孩子才能有足夠的信心應付學習生活。

你必須先給孩子足夠的信心,他們才能相信自己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不少學校從小學開始就已經以成績區分出「好學生」和「壞學生」。這樣不僅導致某些「菁英」學生從小就習慣被稱讚,出社會後無法處理自己的挫敗感,也導致放牛班的學生自我效能感低落,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如果你的孩子或學生被分到了放牛班,先別急著責怪他們,嘗試多鼓勵他們從擅長的領域中找到成功感,從而增加自我效能感。

記住,能決定一個人價值的,只有他自己。

參考文獻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s

  • 作者:悠晴

    自由寫手,文字開了我心扉的門,願也能開了每一位旅人的眼,叫他們看見,自己的世界不是孤島。

  • 插畫師:Suihi

    Suihi, 育有兩隻兔子的插畫家。以日常生活為創作靈感,分享與動物相處的時光與生活趣事。希望透過畫作治癒心靈。

  • 圖文解說: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