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我是不是該換工作了?」這個問題是否也曾是你發呆時的主題?不少職場人士在維持一份工作一段時間後,腦袋就會揭起一場風暴——到底我在幹嘛?要不要換工作呢?就算在職場打滾多年的人,有時也會陷入痛苦,並懷疑到底工作意義何在。不過,通常我們都只會嘲笑自己是在胡思亂想,並嘗試把這些念頭拋諸腦後。
然而,要是你會產生以上的疑惑,難道不就代表你是在忍受目前的工作,至少並不享受嗎?畢竟這問題絕對不會在你對工作滿意、工作能給予你滿足感的時候出現的,而是當你看不到這份工作的前境、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跟同事關係不好、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才會開始產生這樣的念頭。工作佔了我們清醒時間的大部份,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在做的事,又怎麼可能不會感到度日如年?既然如此,為何你卻遲遲不肯行動,到底是甚麼阻礙了你的決定呢?
不願意離開的原因

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維持現狀的好處及作出改變的壞處:
維持現狀的好處主要是有穏定的收入來源。我們面對著日常支出、醫療、租金等開銷,經濟基礎是對未來生活的保障,加上今年時勢不穏、就業困難,在人人對未來都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如果貿然離職,會讓自己陷入生活拮据的困境,從而感到不安。所以無疑固定的資金收入是你安全感的來源。
至於作出改變的壞處,那就是如果要探索舒適圈以外的生活,就等如需要承受風險,而這個風險來自對未來,更多是對自己的不確定。心中有理想,卻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能撐起理想。阻礙自己前進的可能是膽怯,害怕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沒有天賦。知道自己心之所向,卻甘願把夢埋在日常裏,在偶然發呆時,想一想,最終成了老年時的遺憾。
不離開,你依然會感到不安

現在請你想想現在的工作,理論上你選擇了維持現狀,難道不是應該感到安心嗎?為甚麼你反而會更加的不安,甚至常常懷疑自己的決定呢?根據久世浩司的《復原力》,作者定義不安為「對未來的消極預測」,並把不安產生的原因分為了3個原因,分別是:喪失的不安(擔心失去重視的事物)、未知的不安(源自難以預測的前景)和失敗的不安(對未來的否定性預測)。而你現在感受到的不安,很有可能跟喪失的不安有關。

其實不管你怎樣嘗試壓抑也好,只要你想要離開的渴望並沒有消失,只要你還是沒有往想去的方向前進,內心就會感到更加的焦慮。沒錯,不離開表面上是很安全,但請認真想想,當你選擇留在現在的工作時,你錯過了多少明明可以抓住的機會?為了不用踏出舒適圈,你又浪費了多少生命在你根本不喜歡的環境裡?既然你失去了這麼多,又怎麼不會出現喪失的不安呢?因此,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其實應及早開始,不要在承受力最高的時候選擇了安逸,在承受力最低的時候卻悔不當初。如果你現在還有資本去嘗試新事物的話,不如就去踏出第一步吧!
不要讓失敗的恐懼停下前進的腳步

另一種可能是你覺得自己雖然很想闖一闖,但是估計自己也是才華跟不上野心,哪怕真的嘗試了也不會成功的。這種恐懼往往是來自一種「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也就是相信成功是由天賦決定的,哪怕後天再努力都不行。因此,當別人給予你機會時,你第一反應是「我又沒有那麼聰明,怎可能懂得做這種工作」或「我天生不懂社交,肯定做不到這個」。
然而,「定型心態」會讓我們自我設限,明明可以達到更高更遠的目標,卻因為我們默認自己不可能達到成功,因而始終無法發揮出真正的水平。相反,我們應該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也就是認為能力並非天生注定,靠著後天努力也可以獲得成就。這樣我們就會明白到,即使剛剛轉換工作時,可能會因為無法適應而表現不佳,但只有我們願意繼續努力,還是可以一直進步,甚至比以前做得更好。
怎樣面對不安

面對當下情形,首要是意識到自己的不安,知道自己心中很多的想法,卻無從入手,所以要先讓自己靜下來。因為在波動的水面,是無看到自己倒影的。有一個好方法叫「模式中斷法」,也就是讓自己切換另一個思路去想問題。方法有很多,例如睡眠、運動、聽音樂等,重點是打斷原本負面模式,讓自己從固定的思路中解放出來。 一旦思維解放後,大腦就會得以清空,這時就可以用白紙寫下目前所面對的問題,仔細寫下想法就是跟自己聊天,向自己提問,了解自身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好好組織各種想法,整理思路,並且搜集相關資料,幫助自己做相關的決定。
以前上學佔具我們生活的重心,後來就是工作,但我們往往就是在做社會教我們做的事,很少懂得怎樣聆聽自己的內心。因此,當你不想再繼續目前工作的時候,第一步應該好好探索這個情緒反應,看看這個反應背後是怎樣的渴望和思想。只有清楚認知情緒,才能成為認識自己,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