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孤單,但那不是壞事:談面對孤獨和寂寞的三個方法

當你一個人在家、無法與親友見面的時候,有沒有曾經感到自己太過孤單?當節日時你看到別人都有人相伴,又會不會讓你感到孤獨和寂寞?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談談孤單與孤獨的分別,並介紹面對寂寞的三個方法。

引子

隨著 COVID-19 的疫情,很多人都需要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無法與家人及朋友相伴。因此,孤獨顯然已成為社會上嚴重的問題。在研究上,孤獨除了會降低人的生產力(例如做事效率)之外(來源),更會提高罹患情緒病的風險(來源)。事實上,日本甚至特別設立了一個「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就是為了解決疫情帶給人們的孤獨與壓力。

這樣看來,孤獨就好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應該想盡辦法找人來陪伴自己,好讓孤獨在我們生活中消失殆盡——然而,孤獨一定是壞事嗎?難道長袖善舞的人就一定快樂,而喜歡獨處的人就注定痛苦嗎?

孤獨 vs 孤單

在2019年歐盟進行了與孤獨有關的研究,研究團隊詢問了兩條問題:「你認為自己很孤獨嗎?」以及「你和與朋友、家人、同事聯繫或見面的頻率是?」有趣的是,雖然有高達18%的人口(約7,500萬人)處於社群孤立(Social Isolated)的狀態,但只有7%成人主觀感覺自己孤獨。

到底為甚麼會這樣?在這裡就要先跟大家解釋一下孤獨(lonely)和孤單(alone)的差別。雖然很多時候大家都會把這兩個名詞搞混,但實驗證實孤獨和孤單並不是相同的東西,有些人看起來孤單,總是形單隻影,但這不代表他的內心很孤獨;而看起來不孤單的人,內心可能是很孤獨的。

孤獨是一種人的心理狀態,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情緒,也是自己對自己一種心境上的闡述,如果別人沒有經歷到同等的心情,他是不會體會到別人的孤獨的。至於孤單是什麼呢?孤單其實是大眾所描述出來的狀況,是大眾看到這個人的處境,而給他下的一個結論。舉例來說,一個看起來朋友不多、很孤單的人,會因為內心的調整而不感到孤獨。相反的,一個看起來朋友很多、不孤單的人,卻可能因為內心的匱乏,而感到非常孤獨。我們一般講的寂寞,其實並不是孤單,而是孤獨,因為它是從內心發出的一種感覺。

由此可見,孤單的人可以並不孤獨,正如不孤單的人依然可以感到孤獨。事實上,有研究顯示陪伴剛剛喪偶的老人並無法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因此,面對孤獨並不只是單單找人陪伴這麽簡單,不然我們只會讓自己從「獨處的孤獨者」變成「身邊有人的孤獨者」而已,孤獨感始終不會消失。

學會跟自己相處

那麽,要怎樣面對孤獨這件事?首先,我們要從學會享受獨處開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很多人正正就是因為太過孤獨,因而做出了很多令人後悔不已的決定,例如中學生為了融入小圈子而誤交損友,或者因為太孤獨而找了個性格有問題的男友等等。只有當我們懂得怎樣獨處,我們才不會被不安全感蒙蔽了雙眼。

然而對於很多人來說,獨處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從小到大身邊都有親友陪伴,我們往往不懂得怎樣一個人生活——習慣了跟同學一起吃午飯,跟朋友一起去電影院,跟家人一起慶祝節日⋯⋯一旦身邊沒有人陪伴,我們就不懂得怎樣放鬆和娛樂。既然如此,那麼面對孤獨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怎樣自娛自樂。心理學家 Kate Balestrieri 是這樣建議的:「我們可以用獨處為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帶自己去吃飯、看電影、逛公園、遊覽博物館⋯⋯不用等別人帶你去玩,而是獨自去你一直想去的地方。」同時,我們可以寫下一個人都可以做的娛樂活動,例如畫畫、拼圖、追劇、玩電腦遊戲等等,並逐個嘗試。這樣一來,你可能就會發現到獨處沒有你想像中可怕。

面對孤獨這種感覺

雖然如此,相信有很多人還是會害怕獨處,包括我。即使找得到可以一個人做的事,但是單單地想到別人都有朋友陪伴,自己卻形單隻影,總會令人感到一種不舒服的感覺,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值得被愛。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1. 放下「孤單」這個標籤

很多人之所以在乎自己一個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不懂怎樣獨處,而是因為他們覺得好像自己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換句話說,他們在意的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很孤獨,而不是真的需要別人陪伴,並羨慕起那些看上去有很多朋友的人。

然而正如剛剛所說的,孤單只是他人給你的一個標籤,跟你是否孤獨無關。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心態調適好,明白到獨處並不是壞事,那你就自然不會那麼在意別人給你貼的標籤。更何況,正如剛剛所說,就因為別人好像身邊總有親友陪伴,不代表他們就不孤獨,說不定暗地裡他們其實比你更加寂寞呢?

因此,不要被他人標籤,也不要去標籤其他人。

2. 了解孤獨背後的問題

孤獨本身只是一種情緒警號,提醒我們需要與他人形成連結。這個感覺不一定會是好的或是壞的,畢竟它就只是一種感覺。通常孤獨之所以會傷害了我們,是因為它勾起了一些內心的不安全感,例如記起當初被人拒絕的感覺,或是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所以才沒有人願意當我們的伴侶/朋友/家人⋯⋯

因此,比起面對孤獨的本身,其實我們更應該探討孤獨勾起的情緒和思想。是不是你有一些還沒有處理好的童年陰影?會不會你的自尊感(self-esteem)不足?還是最近壓力很大,想要得到一些別人的情感或物質援助?當我們察覺到問題真正的源頭,就可以對症下藥。

3. 欣賞獨處帶來的好處

雖然很多人留意不到,但其實獨處的好處有很多。當我們需要跟別人相處時,往往因為需要遷就別人而委屈自己,例如去自己不喜歡的餐廳吃飯,跟不熟的朋友應酬⋯⋯獨處其實給了我們很大的自由度,讓我們可以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在意別人怎樣看我們。

還有,當我們天天跟別人相處時,有時會很難靜下心來好好反思,從而對自己的性格、喜好、價值觀都沒有甚麼了解。也許你可以用獨處作為機會,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當你未來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時,這份了解能夠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繼而找到真正能讓你感到「不孤獨」而非只是「不孤單」的人。

結語

套一句我很喜歡的作家的話:「成為一個自己喜歡、尊重的人,要先學會獨處。感受孤獨和痛苦,感受反省在自己的身體裡發生。再從混沌中長出一雙成熟從容的手,讓自己有能力去牽起經過身邊的,值得愛上的人事物。」希望這段話作為今天的結尾能激勵大家,讓我們一起擁抱獨處的自己吧!

參考資料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s

  • 作者:米靈望

    身兼多個身份的心理系學生,包括抑鬱症患者、作家以及追星女孩,為推廣心理健康而努力著。

  • 插畫師:Suihi

    Suihi, 育有兩隻兔子的插畫家。以日常生活為創作靈感,分享與動物相處的時光與生活趣事。希望透過畫作治癒心靈。

  • 圖文解說: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