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夜䦨人靜,你一個人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平時工作的時候,你總是有本事可以隱藏內心的愁緒,以致於身邊沒有任何人覺得你有任何不妥。然而只有你一個人知道,其實你已經很久無法品嘗快樂的滋味了。不知從哪時開始,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是乏味的,做甚麼事情都讓你筋疲力盡,那怕是跟你愛的人在一起,你卻只感覺到負擔。你甚至開始覺得,好像死去也沒關係⋯⋯
面對著以上的情況,你也曾經有想過,自己有沒有可能患上了傳說中的「抑鬱症」?但是,當你上網找資料的時候,你卻看到抑鬱症好像會嚴重影響生活,患者可能連上班都做不到,而且還可能會自殘或自殺。你心想:自己的情況好像沒那麼嚴重吧?反正這麼多年來,你都習慣了這種沒有快樂的日子了,大概繼續撐下去也沒關係吧?
如果你有著這樣的經驗的話,你有可能患上的是一種比較常被忽略,但卻影響了全球12%人口的情緒病(來源)——持續性抑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簡稱PDD),前稱輕鬱症(Dysthymia)。
甚麼是持續性抑鬱症?

簡單來說,持續性抑鬱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種「持久型」的抑鬱症。患者會連續多年感到不開心,或者覺得生活乏味得好像沒了色彩。而且,這種狀態是一直揮之不去的,即使遇上順境,依然無法擺脫這種抑鬱心情。這也是為甚麼很多人會形容患者不像是患病,倒像是「天生性格負面」。
雖然持續性抑鬱症也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是卻很容易被忽視。那是因為它可以維持非常長的時間,久而久之患者可能會慢慢習慣這些徵狀,甚至開始覺得「我可能就是性格比較悲觀一點」或者「人生本來就是苦多於甜」,因而很難留意到自己的徵狀,亦很少主動向專業人士求助。

那麽,怎樣知道自己有這個病呢?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持續性抑鬱症是指一個人連續兩年或以上出現最少兩個徵狀:
- 情緒低落
- 對甚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 疲倦乏力
- 胃口改變
- 難以專注或做決定
- 感到未來沒有希望
如果發現自己好像還有點符合以上的狀況的話,建議早點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哦!
持續性抑鬱症 vs 重度抑鬱症

就這樣聽下去,你可能會說:「這聽上跟重度抑鬱症差不多啊?怎樣分辨這兩種疾病呢?」沒錯,持續性抑鬱症跟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有著很多相似的徵狀,但不同的地方在於三點:
- 徵狀:重度抑鬱症需要有5個或以上徵狀,但持續性抑鬱症只需要2個
- 時間:持續性抑鬱症需維持2年或以上,重度抑鬱症只需維持2周即可確診
- 發作:重度抑鬱症會在抑鬱發作(Depressive Episode)和正常心情之間轉換,但持續性抑鬱症會一直維持同一狀態
然而,不要以為因為徵狀比較少,持續性抑鬱症患者就過得比較輕鬆。雖然重度抑鬱症患者會經歷更嚴重的徵狀,但起碼當他們不處於抑鬱發作的時候,還是有機會回復到正常的心情。但是,持續性抑鬱症的徵狀是一直不變的,患者可以連續多年都處於同樣的情緒低落之中,甚至久到他們都忘記快樂的感覺。對於很多患者來說,這種慢性抑鬱可能比起重度抑鬱症那種過山車的心情更痛苦。
雙重抑鬱症

雖然我在上文說了這麽多差異之處,但其實兩者並不是互相排斥的。如果你患有持續性抑鬱症的話,你本來就比常人更容易發展出重度抑鬱症(來源)。而且根據研究顯示,有79%的持續性抑鬱症患者也同時有重度抑鬱症。因此,那怕持續性抑鬱症沒有太過影響你現時的生活,也應該盡早處理,以免誘發出重度抑鬱症。
那麼,如果一個人同時患有重度抑鬱症和持續性抑鬱症,他們會發生甚麼事呢?這種情況叫雙重抑鬱症(Double Depression),患者固然會出現抑鬱發作,但即使他們病發過後,他們依然會感受到持續性抑鬱症帶來的壞心情(來源)。換句話說,他們的人生只是在「心情極差」跟「心情差」之間轉換而已。這不僅會對生活造成更大影響,且有初步研究顯示,比起只患上其中一種抑鬱症的人,雙重抑鬱症患者的治療成功率更低。
持續性抑鬱症的治療
心理治療

因為持續性抑鬱症的徵狀通常都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選項。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都不大一樣,例如:若你比較喜歡快速、系統性的治療,那麼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就是你最好的朋友;如果你更喜歡探索潛意識及被壓抑的情緒,那麼精神動力治療(Psychodynamic Therapy)可能對你更有幫助;如果你討厭被治療師指指點點、想要有更強的主導權,那麼你可以考慮個人為本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甚至你都不大想跟治療師說話,只想用不同的形式去探討自己的感受,那麼藝術治療(Art Therapy)、動物輔助治療(Animal Assisted Therapy)可能是值得嘗試的選項。
藥物治療

雖然持續性抑鬱症的徵狀相對比較少,但是其實也適合服用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尤其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徵狀(例如自殺意念),或者對生活造成了不少影響(例如無法工作),那麼很多時候服用抗抑鬱藥其實是利大於弊的。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抗抑鬱藥不僅能有效治療持續性抑鬱症,甚至效果比治療重度抑鬱症更顯著。如果能配合同時配合心理治療,一邊穩定情緒,一邊改善思考模式,雙管齊下會達到更長遠的幫助。
給身邊人的話

最後,我想跟持續性抑鬱症患者的身邊人說幾句話。比起治療的本身,其實患者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怎樣踏出求助的第一步。正如我之前所說,因為很多人已經適應了這種持久的情緒低落,甚至覺得這根本就是性格的一部份,很有可能會沒有動力去改善問題。因此,這時候身邊人的支持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能鼓勵患者去面對問題,例如主動陪對方聊心事,或者跟對方一起看醫生,這些都會讓患者感到沒那麼孤單。還有,即使患者擅於隱藏自己的愁緒,看上去「不夠抑鬱」,也不要因而否定他們的情緒,而是嘗試聆聽他們的感受。
另一邊廂,有些人可能會走了另一個極端,因為很擔心患者的病情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就會一直逼對方承認自己患病,甚至會因為對方不肯看醫生而引起爭執。然而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畢竟要面對這種已經形成多年的疾病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太多的壓力只會導致反彈。你只需要把相關資訊分享給患者,等患者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到時不用你說,他也會想要主動接受治療的。
參考資料
- Harvard Health (2019). 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Dysthymia).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a_to_z/dysthymia-a-to-z
- Healthline (2020). Double Depression: What It Is and What to Do If You Have It.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epression/double-depression
- Healthline (2018). Dysthymia vs Depression.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ysthymia-vs-depression#depression-vs-dysthymia
- Mak, K. (2003). The interesting phenomenon of dysthymia disorder.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hkcfp.org.hk/Upload/HK_Practitioner/2003/hkp2003vol25may/update_article_3.html
- May, D., Shaffer, V., & Yoon, K. (2020). Treatment of double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Psychiatry Research, 291, 113262. doi: 10.1016/j.psychres.2020.113262
- Patel, R., & Rose, G. (2020). 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1052/
-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2016). Table 3.5, DSM-IV to DSM-5 Dysthymic Disorder Comparison – Impact of the DSM-IV to DSM-5 Changes on the 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 NCBI Bookshelf. (2021).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19704/table/ch3.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