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不漂亮嗎? 過度評價(Overvaluation) 外表的與自尊(Self-Esteem)的關係

偶像明星、減肥廣告、社交媒體的網紅⋯⋯好像整個社會都一直提醒我們外貌的重要性,讓我們對外表感到越來越焦慮,甚至因而感到自卑和羞恥。今天讓我們一起理解這現象背後的成因,以及它們怎樣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引子

莎莎外表看來,與一般女生無異。她喜歡和朋友討論梳妝經驗,會定期采購化妝品,外出時會精心打扮,和別人聊天時,總是散發著女人味和自信。但是在外人面前完美無瑕的她,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晚上卸妝後,莎莎總是避免直視鏡中的自己,她覺得真正的自己又老又醜,有時更會因為想到這些,忍不住嚎啕大哭。莎莎為了維持身材,嚴格規定自己每天只能吃兩頓飯,每天下班後,就算再累,也要上健身房。朋友常常會稱讚她「又瘦了」「變得更美了」,得到這樣的讚賞,莎莎卻不太高興得起來,反而更在意別人的眼光

事實上,莎莎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中學時的經歷。讀書時期,莎莎長相並不起眼,因為缺乏自信,她走路時會縮起肩膀,駝著背,希望能避開一切不友善的目光。在學校,漂亮的女生總是受到大家歡迎,而像莎莎這樣的女孩卻絲毫沒有存在感。大家聚會時不會想到她,即使願意邀請她,也只是因為想多一個人分擔費用。有次莎莎鼓起勇氣向心儀男生表白,男生亳不猶豫地拒絕了,事後還把這件事告訴朋友,讓莎莎成為了班上的笑柄。自那天起,莎莎決心改變自己,開始學習化妝和穿搭。努力之下,畢業後的她,身邊不乏追求者。但每次缷下妝容後,她都覺得自己很醜,如果那些追求者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一定會被嚇走。

如果我長得更美,是不是就會更喜歡自己?

外表與自尊的關係

不少研究指出「外表」是自尊或整體自我概念最重要的因素 。社會上許多人都會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即使只是多了一條皺紋或一粒暗瘡,都會產生強烈的自我厭惡。心理學家把這種體型、長相對自我評價的過度影響,稱為過度評價 (Overvaluation)。自尊越低的人越在意自己的外表,而越在意外表,自我形象便越低落,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一旦我們變得過度重視外貌的時候,就會陷入自我審判的泥沼中,這時候不管收到的是怎樣的評價,都只會讓我們陷得越來越深。舉例,如果一直得不到正面回饋,我們對自我的評價自然會不斷下降,覺得「果然我就是很難看,所以別人才不喜歡我」。相反,假設我們其實有著非常好看的外貌,旁人還不停稱讚自己,但我們很快就會感到一種不安全感:「如果我長得不夠好看,是不是就沒人會愛我?」為了留住別人的愛,我們就可能做出不理性的行為,例如為了留住青春,不惜把所有工資花在服飾和化妝品上,自尊也跟著變得越來越低。

環境與外貌的關係

那為甚麼我們會那麼在意外貌?這個一方面當然與進化有關,男性往往將女性的長相與生殖能力掛鈎,認為長相較佳的女性會有著更好的身心健康,自然能生出更健康的孩子。而女性因為知道男性以相貌為擇偶標準,那麼為了讓後代有更好的基因,她們就需要保持良好的外貌,以吸引更強大的男性。

除此以外,環境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華人社會中,一般人對女性外表的要求較高(如認為女性的價值在於是否能吸引男性),故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對自己的外表和體型感到不滿。儘管隨著近年性別平等觀念較為普及,情況有所改善,大部分女性仍然常常需要面對他人對其外表的「指教」與批評。另一方面,男性自身也面對許多外型上的壓力,如身高、體重、皮膚問題等,也會因為穿著或髮型不符潮流而被嘲笑。

而且,整個社會都一直提醒我們外貌的重要性,即使只是出門逛個街,街上都充斥著大量的美容、纖體廣告,不斷提醒路人:你還不夠好,你必須變得更美更性感人們才會喜歡你。當我們低頭看看手機的時候,Instagram 上面的照片都經過 Photoshop 和濾鏡修飾,個個看上去都像有著完美無瑕的臉孔和身材,令人不禁自慚形穢,彷彿自己是全世界裡最醜陋的人。

最後,如果社會上對美的定義往往非常狹窄,一旦我們無法符合主流審美標凖,便會產生自我懷疑。舉例,女星 Demi Lovato 曾經分享在她青少年時期的時候,因為當時流行的審美觀是超模般的紙片人身材,所以身材比較豐腴的她感到非常自卑,最後過度節食並患上了飲食失調。現在隨著 Kim Kardashian 的曲線身材變得流行,又輪到紙片人身材的女生因為胸部或臀部太小而感到羞恥。由此可見,狹窄的審美只會令越來越多人都出現外貌焦慮。

過度評價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

一旦我們開始把外貌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我們的生活重心很容易就會向此傾斜,甚至失去了其他興趣。比方說,如果中學生過度重視身材的話,可能把時間全花在劇烈運動上,因而沒有足夠時間溫習或做功課,又或者為了節食而拒絕跟朋友吃飯,因而影響了人際關係⋯⋯隨著他們越來越重視外貌,他們的社交圈子和人生目標就會變得越來越少,直到除了外貌沒有其他重視的東西。

同時,如果我們把外貌看得太過重要,很容易就會將外貌當成所有問題的解釋。比方說,如果面試失敗了,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是面試表現不佳或運氣不好的緣故,但過度重視外貌的人就會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太醜,只有長得美的人才會被取錄。同理,如果他們被喜歡的人拒絕了,或者認識不到新朋友,或者沒有機會升職⋯⋯他們都會覺得問題的源頭就是他們的長相,而無法客觀地了解自身情況。

假如情況走向極端,大家有機會發展出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長相,還會對自身長相的缺陷進行誇張或臆想(例如明明只是腰部裡有一點點贅肉,就以為自己有超大的肚子),乃至於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例如時常感覺沮喪、不安以及不合群,嚴重者可能會產生自殺念頭。

如何才能不再受「過度評價」所困擾?

曾經有一個研究找來了220名線上的新手足球運動員,按照他們的外表吸引程度,觀察球員們十年後在職涯上的發展。結果發現外表吸引程度高的球員不一定比程度低的球員更成功。由此可見,外表並不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必然因素。然而,儘管我們或多或少都同意這點,千遍一律地強調「內在美」的重要性有時倒顯得過於樂觀和淺薄了。到底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地減低「過度評價」的心態對自己的影響呢?

1. 學著欣賞、理解不同的美

隨著觀念的進步,會出現在公眾視線下的明星已經不再是一色的「皮膚白皙、身材纖瘦、長相甜美」或「高大英俊」的男女。近年來頗受歡迎的渡邊直美就是一個異於主流審美的藝人。和許多人一樣,她同樣經歷過被嘲笑、自我懷疑的階段,但幾經波折,卻成為了日本的廣告女王,Instagram上擁有870萬的追蹤人數。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覺得自己不夠美,其實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甚麼是「美」,沒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所以只能盲目地跟從別人狹窄的標準。然而,當我們認真建立自己的審美觀,並開始學習接納不同的美時,我們不僅會對其他人更加寬容,也更能夠接受自己。

💡 思考點:

  • 我明白甚麼是美嗎?如果我根本不知道甚麼是美,那憑甚麼我說自己是醜?
  • 對我來說甚麼是美?我怎樣知道那是美,到底我的標準來自哪裡?

2. 培養興趣,增值自己

當我們只重視外貌時,自然會覺得自己的外貌是唯一價值,只有貌美如花的人才會得到喜愛,長相平庸的人注定不會被重視⋯⋯然而,人的價值真的只來自外貌嗎?難道我們沒有其他值得被愛的優點嗎?為甚麼我們只重外貌,卻完全忽視掉其他部份呢?

重視外貌本身不是問題,但過度重視往往就代表我們欠缺興趣和目標,只好把外貌當成是唯一得到他人喜愛的手段。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培養興趣,找到其他讓我們感到滿足感的事情,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感到患得患失,因為我們知道哪怕自己真的哪天不再「美」了,我們依然是有價值的人。

💡 思考點:

  • 美是我唯一的價值嗎?
  • 我的價值在哪裡?

3.  愛自己

芭芭拉·安吉麗思曾寫過一段話:「愛自己意味著,你要愛你自己原本的樣子,在歡樂和痛苦的時候,在害怕和勝利的時候,你都要接受自己……因為你知道自己還困在這裡,而且誠實面對各種狀況,不輕言放棄,你為了自己走出的每一步而敬重自己。」

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把外貌看成是「愛」的條件?我們每個人都是值得被愛的,不管我們是不是長相100分也好,我們都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現實生活不是偶像劇,不是只有俊男美女才會是主角,長相一般的人依然都會被愛,正如我們也會愛其他長相不完美的人一樣。

💡 思考點:

  • 不美又怎麼樣?
  • 不美就不值得被愛嗎?

參考內容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