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如果人喪失了他的生活功能,要怎麼找回來?楊智翔是位前精神科職業治療師(以下簡稱OT),平時在一個叫「趴卡羊Pacasheep」的 Instagram 帳號(@pacasheep)分享他的工作生活,很榮幸這次 Fairy’s Heart 邀請到他接受訪問,分享一下 OT 的工作內容以及對情緒病人的幫助。
甚麼是「職業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

OT 是生活功能(即職業)的治療師。在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中,職業(Occupation)不只是指工作,而是指對每個人而言有意義的日常角色與活動。每個人都有屬於他(她)的職業角色,如對一個媽媽而言,為家人做早餐、替家庭打掃家裡,這些是她重要的職業活動,但她同時也是一個女兒、一名工作者、一位連續劇或有氧舞蹈愛好者等,而職業活動就是每個人身兼不同角色時所重視的日常活動,當一個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繼續參與這些職業活動時,OT 就可以介入服務。

OT的服務範圍十分廣泛,規模最大的傳統三大領域分為生理復健(成人復健)、小兒復健(早期療育)、精神科,近期社區長期照顧因政策推行也蓬勃發展中。另外在精神科慢性病房、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等等場域也常常能夠遇到他們。
也許聽到這裡,大家可能依然難以想像情緒病人跟OT之間的關係。但仔細想想,不少情緒病人都會因為病情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能力,例如受藥物影響難以聚精會神專注工作,或者長期住院之後無法重新融入社會。患者復健期間,如果有人能夠設計活動來幫助患者改善生活功能,可能就是患者成功復原的關鍵。
OT的工作內容是甚麼?

智翔解釋OT主要有三個任務:評估職業、建立目標及進行治療。先談談評估職業的部分:「比如精神分裂症(即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在急性期牠們會有很嚴重的妄想或幻覺,比如被害妄想症,因此會拒絕洗澡、更衣或是人際互動,工作也多少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會足不出戶。或是受到一些妄想症的干擾,這時 OT 就要先了解這些疾病對生活功能的影響,例如做一些評估日常生活能力的量表。」
「一旦他病情穩定下來,進入日間,工作轉介或康復之家,對生活能力的評估就變得更加重要了,比如他原本是個在職人士,我們會去評估他工作能力以及被疾病影響的程度,比如手功能、注意力狀況、認知層級等等。而每當他出現一次病發時,也會就退化狀況去做一個評估。」
在評估之後,OT就會跟個案討論之後的復健目標:「比如有個案一直想要出去工作,要有一技之長,或是個案是或是想要回家跟家人同住,這些都是很生活面、很現實的目標。」整體而言,OT的目標就是讓患者出院後依然能夠好好地跟家人相處,回到職場、學校後也不會出現到太大的阻礙。
除了長期目標,OT也會去設計短程目標,再在每一個短程目標之下設計治療。這些治療活動看似簡單,其實暗藏玄機:「比如說人際的治療互動。我們會包裝成團體康樂、戲劇、節慶活動等等,但裡面包含任務分析、活動分析、目的及意義的職業分析。」一旦分析完畢,OT就會知道患者的能力水平,並選擇適合的強度:「我會選擇比他目前能力水平高一點的難關讓他挑戰,我們稱作剛好的挑戰(just-right challenge),再在他參與的過程中推他一把,讓他嘗試去挑戰自己的極限,活動過後再給予回饋,讓他不斷的嘗試跟練習。」
摺紙也可能暗藏玄機?

有時候大家看到 OT 設計的訓練活動可能會摸不著頭腦。比如說,某些精神病房會安排病人摺紙蓮花,活動看起來和復健沒什麼關係,令人不禁懷疑這些活動意義何在。但是智翔卻說:「同樣都是摺紙,有的人一直在對折,有的可以做到非常複雜的立體結構,這可能就代表後者通過摺紙,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注意力,還鍛練了高階認知功能和手部精細度。」
如果是團體摺紙活動,這背後甚至還會用到團體動力學,讓每個成員都有一個團體角色(例如領導、協調者、追隨者等等)。這樣就可以訓練他們學習團體運作,像是學習表達、人際互動、了解彼此需求、化解衝突等等。
所以,如果未來大家有機會接受OT的治療的話,哪怕看上去是很無聊的活動,也要好好配合,因為它們很可能是OT是精心設計給大家的訓練呢。
補充:在香港找職業治療師的小提醒

以香港的情況而言,如果大家入住精神病房的話,通常醫院都會有專門負責精神科的 OT 安排活動,所以不用自己安排。不過,如果是想要自行找職業治療師幫忙的話,就必須先由香港註冊西醫轉介,有需要的朋友先諮詢你的精神科醫生。
📌 如果想了解精神病房的科普文,請看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