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治療師訪問(二):給情緒病人的五個實用建議

面對情緒病時,你也感到無助、不知所措嗎?或是不知道做甚麼才可以走向復原路?快來看看職業治療師智翔的訪問,作為常常經常需要治療情緒病患者的專業人士,他會給情緒病人及家屬提供五個專業建議。

引子

「之前有一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集標題叫《眾生皆有病》。我之所以對這個標題這麼有印象,是因為就算你今天沒有被貼上精神科病人的標籤,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自己內在的議題,只是運氣比較差的人資源不夠或遭遇巨變而生病了。」職業治療師楊智翔說。

智翔(Instagram 帳號:@pacasheep)是一位職業治療師(以下簡稱OT),之前一直在精神科工作,負責評估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像是認知、溝通、自理能力等等。正正因為有著這樣親身跟情緒病人相處的經歷,他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給予情緒病人及家屬的建議。

📌 如果想了解職業治療師的工作,請看我們與智翔的訪問上篇

建議一:先規律服藥,再尋找資源

當被問起情緒病人可以做甚麼來幫助自己時,智翔第一個就提到了定期服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即便這個藥有一些副作用,依然堅持規律服藥,這是任何復健之前,先把你自己症狀或是狀況穩定下來的基礎。」如果一旦病情穩定下來,也可以開始慢慢減藥,但是前提是要跟醫生討論:「若要減藥一定要與醫師討論,不要自行減藥,後續可以靠非藥物治療來減少對藥物治療的依賴。」這裡想補充一下擅自減藥的後果可能是會讓病況失去控制,反而藥物劑量加重,所以跟醫師討論絕對是必要的

雖然藥物都是醫生處方的,但是智翔建議情緒病人也要學會採取積極主動的角色:「如果你今天認知功能還沒有退化到很嚴重,我會建議你要自己嘗試去做一個藥物自主管理,在應該的時間點吃應該要吃的藥,如果精神科個案能夠做到,我已經會給他一百個掌聲。」

一旦狀況穩定了,就可以尋求幫助自己的方法:「閱讀各種對你有幫助的書籍,然後找到所謂的病友會,或是類似的一些團體,除了有助自我成長之外,同儕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 如果想了解情緒病人怎樣照顧自己,請看這篇文章

建議二:可以嘗試考慮改善家居環境

當我們說到情緒病時,往往只會想到一些內在因素(例如負面思想等等),但從OT角度看,影響情緒的不只是患者自身,還有生活環境。所以,如果我們能改善周遭環境,其實就能幫助改善心情。

如果想從家居和工作的環境中獲取休息的空間,紓緩壓力,可以思考一下什麼樣的環境令你放鬆,並從多感官著手,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包含觸覺、溫度覺等等。智翔舉例:「視覺上你怎麼去布置,柔和的色調、暖色系色調的東西、綠色的東西、森林感,或是掛個植物等等,都會讓你覺得這個環境有點生氣,比較不會那麼讓人緊張。聽覺方面,可以嘗試用使用一些放鬆的音樂。再來是嗅覺,最近很夯的的芳香療法、芳香精油都可以適當使用。」

同時,透過環境或是活動上面的設計,我們也可以養成一些讓自己放鬆的習慣。比方說,每當你進入房間,看見壁架上掛了衣服,再從衣服聯想到洗澡,透過洗澡讓自己進入一個讓你放鬆的流程。當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流程,未必有一個四海皆準的答案,然而只要我們一直嘗試不同的方法,最後總會找到適合的環境跟調整方式。

建議三:回到職場和學校,要學會求助和溝通

首先要決定到底要不要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生病。當然坦白與否也是有利有弊,但沒有告知的話就得安排緊急應變措拖:「如果你沒有讓主管和同事知道說你有這個病,當今天你的疾病狀況突然不穩就沒有人懂得處理你的狀況,那麼你要怎麼去處理?有沒有求助管道或是緊急應變的方式?」

接下來是學習求助,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疾病是自己的事,自己要負最大責任,但智翔提醒我們:「可是真的是這樣子嗎?這不是你自願的,是你生病了,而生病了就需要求助。」

最後,智翔覺得與自己相處的能力也很重要:「很多個案都非常自卑、自責,而這些自卑感跟挫敗感,以及這些挫敗經驗可能會讓這個人沒有辦法去工作,最後變得越來越嚴重。所以個案需要學習如何在不斷否定自己的情況下,乃至自我貶抑的情緒中,仍然繼續跟自己相處。」

建議四:即使面對壓力,也要繼續嘗試

很多情緒病人即使進入了康復期,也很難回到正常生活,原因就是社會往往有很多不友善的目光「在跟個案互動的過程中,我能同理他們的困難,亦能夠在治療過程中給予他協助。可是社會上的人呢?求學過程中,如果你達不到學業表現要求的時候。老師怎麼看待你?同學怎麼看待你?這些眼光不單單讓個案自己產生壓力,也源自於社會上對於你這個人的要求,高到你很難去適應。」

但是,智翔覺得如果要復元的話,還是不能讓這些挫敗經驗影響到自己「患者的確需要比其他人更多時間去適應,需要更多時間去做好一件事情。可是很多人也會是因為這樣的挫敗經驗或異樣眼光而不敢去嘗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可惜的事情。」當然,因為挫敗而不開心也是人之常情,但記得每一次嘗試與練習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挫敗之後還是要能夠整理好自己持續練習下去。

OT 強調人必須從操作過程中,重新去找到自己的價值:「即使有挫敗經驗或異樣眼光讓人不敢去嘗試,但你要先做了以後,才知道自己做得如何,才有所謂的回饋。不斷嘗試之下會有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但就算失敗也好,你還是得去嘗試才有辦法成長。

建議五:情緒病家屬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患者家屬的壓力釋放,其實也是照顧體系以外很重要的議題。大家平時會比較關注個案本身,卻忽略身旁照顧個案的人。智翔提到:「我第一次到個案家家訪,問了一下照顧那個阿嬤的小姐,我只是問了她一句:『你還好嗎?』她就開始哭了。」

家屬其實也有很多潛在的需求,但往往因為照顧患者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連我們醫療體系都未必能夠照顧家屬的需求。智翔說:「照顧者很偉大,也很重要,但是家屬要先把自己顧好,才有辦法去照顧別人。」

除了心理壓力之外,溝通也往往是家屬遇到的難題。家屬往往對情緒病人有同情心(sympathy),也就是他們因為情緒病人的病情而感到痛心,但卻缺乏同理心(emapthy),也就是從情緒病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智翔是這樣建議:「我目前近期收穫最多的是一本書叫做《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這本書提到了包含同理心的對話這件事,你怎麼樣去展現你的同理心,怎麼樣去引導你想關注的那個人說出她心裡面的想法、感受,還有他真正在乎的事情是什麼。學會同理個案後,一方面方面不會有這麼多照顧者與個案彼此之間的壓力。一方面個案身邊也需要有這樣的陪伴者。而不是只有專業的人能夠幫助他。」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