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真的不等如危險份子!一篇文章教你了解Schizophrenia的迷思、徵狀、成因及診斷方法

一說到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時,大家會想到甚麼?是有多重人格、無法正常生活,甚至可能還是危險份子?你又有沒有想過,其實以上的情況都不是真的呢?在這篇文章裡,讓我們一起打破錯誤的迷思,一起了解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迷思、徵狀、成因及診斷方法吧!

引子

Trigger Warning: 文章提及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狀態不佳,為免引起任何創傷或不適,請保護自己並不要往下看。

A:「姓名?」

B:「邁爾斯。」

A:「年齡呢?」

B:「20歲。」

A:「是大學生嗎,成績不錯哦?」

B:「嗯。」

A:「你之前的學校生活如何?還好嗎?」

B:「不好,相當不好,我呀,發現了一些超可怕的事情呀!」

A:「真的?!發生甚麼事令你這麽驚訝呀?」

B:「就是呢,我發現了我的學校是犯罪組織的前線!」

A:「這麽恐怖?!那你衝進X 教授的房並拿走了裏面的學費,與這有關麽?」

B:「對呀,我怎麼可能把學費交給犯罪組織呀!」

A:「哦~原來這樣。那,今早你為甚麼不吃早餐呀?很難吃嗎?」

B:「不是呀,那些不能吃!噓…告訴你呀,我呢,還聞到了砒霜的味道,那些叔叔伯伯阿姨就想辦法下毒害我呀!」

(參考自《Understanding Mental Disorders: Your Guide to DSM-5》中的患者故事。)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定對這個疾病充滿好奇心。不知道大家在聽到「精神分裂」這幾個字後腦海中浮現了甚麼關聯的資訊呢?是「疑神疑鬼」?是「多重性格」?還是「危險人物」?事實上由於名稱和症狀等的相似,大部分人許多時候都對於這些疾病感到混亂,甚至顯生了不少「傳說」和「花名」,令到疾病的真面目與疾病的名稱愈走愈遠,因此對患者而言身邊的人而至整個社會對於類似疾病的認識程度和釐清十分重要。

所以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究竟是甚麼東西來的呢?這個疾病其實是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屬於重性精神病的類別,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病,不分男女任何年齡層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普遍患者發病年齡為10多歲至30多歲,所以身為年輕一族的你和我就要多加留意啦!

好混亂!到底 Schizoprenia 的中文譯名是甚麼?

相信大家在 Google 輸入 Schizophrenia 時會出現神奇且困惑的情況,有些解作「精神分裂症」,有些又解作「思覺失調」,有時候會聽到網友很生氣地阻止別人用「精神分裂症」這個名字,說已經正名了很久了,但另外一群人又說「思覺失調」形容的根本不是「精神分裂症」,究竟這是怎麼的一回事呢?

真相來了——其實一切都視乎大家身處的地方哦!

在香港,精神分裂症和思覺失調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來的。本文主角 Schizophrenia 在香港被翻譯為「精神分裂症」,而「思覺失調」則是指 Early Psychosis,也就是早期腦部思想和感覺功能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患者會出現思維、情感、感覺上與現實分離的情況如妄想、幻覺、思想及言語紊亂等。如果病情惡化的話,有機會發展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妄想症等情緒病。換句話說,思覺失調是一種精神狀態,不是一種精神病診斷哦!

這個改名的情況出現是因為2001年時香港醫院管理局推動一項專為 Psychosis 人士設立的服務,為了消除對精神分裂症的歧視,特別為 Psychosis 創立另一個新的名詞,也就是「思覺失調」。另一個原因是為了增加準確性,因為確實不是每個出現思覺失調的人最後都會患上精神分裂症,有時候如果能夠及早介入,患者的病情就能維持在良好的狀況,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惡化成精神分裂症。

在台灣,經歷了2012-2014年間「Schizophrenia更名運動」的投票後,心理學家決定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改稱為「思覺失調症」,目的是消除社會對「精神分裂症」的污名化,認為這能更有效地提升社會對疾病的理解,而 Psychosis 翻譯作精神病或精神症,所以台灣的朋友可以理解這篇文章為「思覺失調症」。

精神分裂症的迷思

在深入認識精神分裂症之前不如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坊間對疾病的誤解吧!

迷思一:這一定是《24個比利》還是《思.裂》裏面的那個吧!

相信這應該是坊間對精神分裂症最大的誤會了,很多人看到「分裂」二字,就顧名思義地認為這代表患者分裂出不同人格,患者出現幻覺就是因為有其他人格掌控了身體⋯⋯這真的是天下的誤會啊!Schizophrenia 的名字來自拉丁文「skhizein(分裂)和「phrēn(心智)」,意思是患者的言語和行為非常混亂,就好像他們的靈魂被撕裂、折磨那樣,跟人格的分裂半點關係都沒有!

事實上,精神分裂症跟解離身份障礙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前者屬於精神分裂類群和其它精神病症(Schizophrenia Spectrum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後者屬於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根本不是同一個類別的情緒病。徵狀方面,DID 患者會分裂出最少兩種完整和擁有自己思維的子人格(alters),同時伴隨大量的解離性失憶(Dissociative Amnesia),而且必須在9歲前遇到創傷,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則會出現思想、行為和情緒方面出現「故障」,最常見的症狀是陽性徵狀(Positive Symptoms),例如妄想(Delusions)和幻覺(Hallucinations),以及行為遲緩、情感麻木等等陰性徵狀(Negative Symptoms)。

迷思二:患者都是擁有「變臉神功」的「暴力狂」?

也許大家聽到「精神病」時,都會不自覺地聯想起驚悚片中拿着刀亂殺人的「暴力狂」,又或是說那些變臉就變臉的「反面角色」,但那些都只是故事,並不真實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沒錯,當患者處於活躍期時,可能會因為妄想和幻覺而做出比較戲劇化的行為,但那只是當他們急性發作時才會出現的行為,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都是比較平靜而沒有攻擊性的。就算他們真的發作了,大部分都沒有傷害人的傾向,更多是因為被害妄想而逃跑或躲避而已。

事實上,大多數患者反而是暴力下的受害者,隨著疾病的加劇變得愈來愈遠離人群,通常以傷害自身為主,自殺率也偏高,比一般人群高出20倍,有數據指出5%-6%患者死於精神分裂症,而大約 20% 的人不止一次嘗試過自殺,還有更多患者有明顯的自殺念頭。由此可見,其實精神分裂症患者並不是危險人物,反而是常常被忽視的受害人。

迷思三:一切都是是父母的錯!

很久以前,人們的確相信父母親應該為孩子患病而負上責任,要不就是覺得是教育的失敗,要不就是覺得父母的基因有問題,但是這種結論是非常片面的。精神分裂症的成因非常複雜,與患者的腦部病變、心理因素、外在環境、濫用酒精和藥物等都有關係,並不只是由單一原因導致的。

遺傳雖然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的因素之一,但有類似的基因不代表一定會患上。事實上根據研究指出,如果父母親一方患病,孩子的患病率為只有大概 10%,這也代表了有 90% 的機會是不會患病的。同時,現時是沒有任何能夠預測精神分裂症的的基因測試的,所以父母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屬於精神分裂症的高風險人群,即使想避免孩子患病也無從下手。

要知道家人對於至親患病這個事實已經感到十分辛苦和難受,實在不應該落井下石,強加不必要和不正確的指責到他們身上,反而要正確認識、給予鼓勵和以同理心支持患者和他們的家人。

迷思四:他們都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吧?

首先,這個絕對是以偏概全哦!大家在新聞中看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都是病情比較嚴重或處於急性發作的(不然也不會上新聞了),但現實中有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是看不出來的,也絕對有能力照顧自己。其中一個好例子是《Living Well with Schizophrenia》的 Lauren,她說話口齒清晰,知識量非常豐富,社交及溝通技巧與常人無異,能夠正常工作和養活自己,甚至還是個能夠把家居整理得井井有條、能夠照顧三個孩子的好媽媽。

無可否認的是,精神分裂症的確會影響部分患者的工作能力,例如因思維障礙而造成記憶和學習方面的困難,或者因為陰性徵狀而令同事誤以為他們性格孤僻或缺乏衛生等,但不少患者通過藥物、心理及職業治療後,成功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展現才華及實現理想。事實上,據社會復元治療(Social Recovery Therapy(SRT))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提供工作機會給患者,他們不但能好好工作,甚至連病情也有所改善。

如何診斷精神分裂症?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精神分裂症屬於精神分裂類群和其它精神病症(Schizophrenia Spectrum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終生患病率約為 0.3% 至 0.7%。這個疾病的精神病特徵通常出現在 10 多歲至 30 多歲之間,男性的首次發作的高峰年齡為早期20 多歲,女性為晚期 20 多歲,這本手冊亦概述了以下診斷精神分裂症的標準:

  1. 患者會出現以下兩項或多項的病徵並維持最少一個月的時間,且最少一項病徵為妄想、幻覺或言語混亂:
    • 妄想(Delusions)
    • 幻覺(Hallucinations)
    • 言語混亂(Disorganized speech),例如語無倫次 
    • 嚴重紊亂或緊張的行為(Grossly disorganized or catatonic behavior)
    • 陰性症狀(Negative symptoms),例如情緒方面減少表達
  2. 患者在一個或多個領域(例如工作、人際關係或自我照顧中)的表現和能力水平明顯低於發作之前
  3. 患者的病徵維持了至少 6 個月,最少有一個月出現了以上的病徵,也可能包括了潛伏期(Predormal)或殘餘症狀期(Residual)的徵狀
  4. 患者的病徵不是由物質或其他醫療狀況的影響而引起的

此外你可能也有聽說過,精神分裂症裏面能夠分成多個種類別,例如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緊張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c Schizophrenia)、混亂型精神分裂症(Hebephrenic or Disorganized Schizophrenia)等。現在還會這樣分類嗎?

沒錯,在以前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專家的確會根據患者個人的情況,分成不同類型的精神分裂症,但 DSM 委員會發現不同類型的症狀有重疊的情況,令到診斷精準度降低。因此,目前使用的手冊不再以這些類別為診斷標準,專家會記下患者的具體症狀和每種症狀的嚴重程度,以找出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

心情變差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先兆?

圖片靈感來自《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in Schizophrenia: From Fantasy to Reality》

很多人對於精神分裂症的印象,就是「幻覺」、「妄想」這些相對明顯的徵狀,但你有沒有想過一些看似普通的徵狀,例如失眠、興趣乏乏、思考變慢等等,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先兆?這是因為在正式發病之前的幾個月,患者通常都會經歷一些潛伏期徵狀,這時候如果能夠及早介入,就可以有機會防止病情惡化:

階段一:發病前(Premorbid)

患者表現如常人無異,很難看出有任何發病的風險。

階段二:潛伏期(Predromal)

通常在發病前的幾個月或幾年前,患者開始出現一些認知、情緒或身體徵狀,但因為與其他身心狀況(如壓力大、抑鬱症、焦慮症等等)有點相似,所以不容易被他人察覺。常見徵狀包括(來源)

  • 工作表現變差
  • 社交能力變差,不想見人
  • 缺乏動力
  • 多疑
  • 焦慮
  • 易怒
  • 思考、記憶、專注力變差
  • 生活習慣或正常作息突然改變
  • 失眠
  • 開始忽視個人衛生
  • 古怪的行為
  • 輕度幻覺

階段三:活躍期(Active/Onset/Progression)

患者開始出現明顯的陽性病徵,並進入急性思覺失調(Psychosis)狀態,需要盡快透過藥物來紓緩徵狀。如果病情非常嚴重的話,開始出現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傾向,則有機會需要入院接受治療。常見徵狀包括(來源)

  • 幻覺
  • 妄想
  • 思想混亂
  • 語無倫次,令人難以理解
  • 嚴重紊亂或緊張的行為
  • 到處漫無目的地走動
  • 喃喃自語
  • 無故發笑
  • 冷漠或麻木的情緒

階段四:殘餘症狀期(Residual)

在經歷了急性發作之後,患者一旦病情平穩下來,就會進入殘餘症狀期。患者的徵狀會變得相對輕微,通常會只有陰性病徵,而不會有太多陽性病徵。只要一直持續接受治療,大部份患者都可以回復正常生活能力。常見徵狀包括(來源)

  • 社交退縮
  • 思考、記憶、專注力較差
  • 難以計劃或參與活動
  • 相對平淡的表情
  • 扁平單調的聲音
  • 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興趣

甚麼是「陰陽」病徵?!與風水有關嗎?

相信大家在搜尋精神分裂症時都,應該會常常聽到兩個專有名稱:「陽性病徵」以及「陰性病徵」,還可能聽說過前者較為明顯,但後者持續時間很長。到底這陰陽指的是是甚麼?

陽性病徵(Positive Symptoms)

簡單來說,當患者「增加」和「感覺」到一般人沒的有體驗,就屬於陽性病徵。舉例,正常人不會出現幻覺,所以這屬於「額外多出來」的徵狀。除了幻覺之外,妄想、思想紊亂和行為怪異也屬於陽性病徵。陽性病徵的常見例子如下:

  • 幻覺(Hallucination)
    • 幻視(Visual Hallucination):看到不在房間裡的人,或者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閃光、形狀甚至生物
    • 幻聽(Auditory Hallucination):有聲音批評指罵或指令患者、聲音之間互相對話、描述患者的一舉一動等等
    • 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Phantosmia):嗅到燒焦的氣味,煙味、腐爛的食物等
    • 幻觸(Tactile hallucination):感覺到有昆蟲在自己的皮膚上爬行但見不到這些昆蟲、自己身體的器官在移動,或有人在觸碰自己的身體等
  • 妄想(Delusions)
    • 思想傳播(Thought Broadcasting):指一個人幻想並相信自己的思想正在被廣播,而且是環境中的所有人都能聽到自己的想法
    • 思想插入(Thought Insertion):覺得自己腦海中的念頭並不屬於自己,而是有人故意把它們插入到自己的腦海
    • 偏執狂(Paranoia):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覺得有人想要傷害或迫害自己,例如以為精神科醫生想用藥物控制自己
    • 自大狂(Grandiose Delusions):突然以為自己有不符現實的社會地位,或相信自己是某些超自然的人物,例如突然以為自己是富豪、名人、神、超人等等

陰性病徵(Negative Symptoms)

簡單來說,陰性病徵指的是患者「減少」了一般人擁有的能力。舉例,當患者的自理和社交能力變差了,或者比正常人的思想變得更緩慢時,因為這代表患者做不到正常人能做到的事,所以就屬於陰性病徵。社交退縮、缺乏動力、思想行動緩慢和木無表情等等,也屬於陰性病徵的一部份。相比起陽性病徵來說,陰性病徵因為沒有增加常人沒有的徵狀,所以相對較難察覺,如果發現身邊的人出現以上的症狀時,一定要盡快帶他們去看精神科醫生了。

為何會患上精神分裂症?

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患上精神分裂症,要得悉如何能有效減低患病風險前首先要知道患病的成因,可惜的是直到目前為止這個疾病沒有明確的原因,只知道大約的方向與患者的腦部病變、遺傳和環境因素等有關:

  1. 家族病史和遺傳:

正如剛剛在迷思時提到,基因在患病的成因中佔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除了上述曾提及過關於沒有相關病史的人士的患病機會,以及父母和孩子共同患病的數據外,研究也指出若有兄弟姊妹患上精神分裂症,個人患上相關疾病的機會亦會大大提升至10%,雙胞胎方面則有約50%。要留意的是盡管身體帶有類似的基因但絕對不代表一定會患上精神分裂症,還有其他的關聯因素。

  1. 腦部結構:

研究發現患者的腦部結構及中央神經系統出現了異常,也就是說他們腦部中的神經化學物質(Neurochemicals)沒有正常發揮作用,令到腦細胞間的溝通出現困難。其中一個很出名的假說叫「多巴胺假說」,就是指精神分裂症是由多巴胺(Dopamine,一種神經傳遞物質)分泌過多和不平均導致的。

不過也有最新的研究發現,一些較新的藥物(如安立復Abilify、銳思定膜衣錠Rexulti等)雖然無法阻斷多巴胺,但依然能夠成功減輕徵狀,所以多巴胺學說也受到了一定質疑。此外,近年亦有其他研究發現神經遞質 γ-胺基丁酸(GABA, γ-Aminobutyric acid)和麩胺酸(Glutamate)的異常與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關。

  1. 環境因素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經歷和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時的反應也完全不同,壓力是其中一個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成因,研究指出一些人曾患上創傷後壓力症(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有較大機會患上,而曾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較一般人對壓力和改變更為敏感,這也是復發的原因之一。此外,University of Liverpool 的學術人員研究了 27000 個學術文獻的數據,發現如果小時候曾經歷創傷的話,長大後患上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會高三倍。

  1. 生活習慣: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患病因素,研究發現大麻(Cannabis)、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s)和酒精有機會提高患病機會。當然,這不是說所有精神分裂症都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不過如果大家本身已經有精神分裂症的病史的話,建議可以避開大麻等物質,以減低患病的風險。

精神分裂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要治療精神分裂症是一個慢長的道路,基於個人的不同情況,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而主動了解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有助明白患者在努力康復時的情況,若自己或身邊的人不幸患病時也能減輕面對病情的焦慮,最重要的是改善大家對這個疾病的觀感,知道這個病並不是甚麼可怕的「絕症」。現今用來醫治精神分裂症的方法隨著各種的研究不斷增加,主要以藥物和心理及輔助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

現時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通常都是以針對陽性症狀和穩定情緒為主,能幫助患者重回現實生活,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發揮個人的技能。醫生會基於患者的情況、服藥的狀況以及對藥物的反應去處方合適的藥物,通常都會盡量處方副作用最少的藥物。而藥物一般分為:

  • 典型抗精神病藥:又稱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Typical antipsychotics),例子包括氟哌啶醇(Haloperidol)、硫利達嗪(Thioridazine)、氟奋乃静(Fluphenazine)等
  •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又稱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Atypical antipsychotics),例子包括氯氮平(Clozapine)、維思通(Risperidone)、奧氮平(Olanzapine)等

抗精神病藥是副作用相對強的藥物,因為有很多病友都對藥物治療產生抗拒。不過,請明白抗精神病藥在治療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當我們能夠消除陽性病徵、讓患者脫離思覺失調狀態時,就可以讓患者能夠恢復正常生活的能力,對心理治療也是事半功倍。如果擔心自己難以堅持下去,也可以考慮選擇注射而不是針劑的方式,這樣就不用每天記得服藥,只要每隔二至四星期注射一次即可。

心理及輔助治療

雖然藥物治療是最常見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但心理治療其實同樣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幫助。心理治療有助患者處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減輕病情為生活帶來的不便,更能幫助他們適應和重投社會。不少病友也表示心理治療令他們感到更受尊重,好像不只是讓他們服用藥物就算了,而是會真正地聆聽他們的想法。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

  •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透過改變患者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幫助患者學習怎樣應對陽性病徵,例如學習怎樣辨認及應對幻覺
  • 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有助家人適應患者病情及學習理解患者的感受,以達到改善患者與家人的關係的目標
  • 小組治療(Group Therapy):以分享經歷為主題,讓患者感到自己並不孤單
  • 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透過進行復康訓練,改善患者的工作、認知、社交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回到正常社會

資料來源

Abnormal Concentration of GABA and Glutamate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in Schizophrenia.-An in Vivo 1H-MRS Study – NCBI – NIH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38516/

Associ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Genetic Risk for Schizophrenia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685919

BDNF overexpression prevents cognitive deficit elicited by adolescent cannabis exposure and host susceptibility interaction 

https://academic.oup.com/hmg/article/26/13/2462/3574683

Different Types of Schizophrenia – Banyan Treatment Centers

https://www.banyantreatmentcenter.com/2020/04/24/different-types-of-schizophrenia-2/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What Is It, Symptoms & Treatment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9792-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

How Schizophrenia Is Treated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schizophrenia-treatments-2330662

Patient Story: Schizophrenia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https://www.psychiatry.org/patients-families/schizophrenia/patient-story

Prenatal Malnutrition and Adult Schizophrenia: Further Evidence From the 1959-1961 Chinese Famine 

https://academic.oup.com/schizophreniabulletin/article/35/3/568/1870704

Schizophrenia: A Pathogenetic Autoimmune Disease Caused by Viruses and Pathogens and Dependent on Genes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jpath/2011/128318/

Helping Someone with Schizophrenia – Helpguide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mental-disorders/helping-someone-with-schizophrenia.htm

SMART Goals – Mindtools

https://www.mindtools.com/pages/article/smart-goals.htm

Six Common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Schizophrenia

https://www.psycom.net/schizophrenia/six-myths-about-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Prognosis, Outlook, and Chances of Recovery

https://www.webmd.com/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outlook

Schizophrenia Myths and Facts – WebMD

https://www.webmd.com/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myths-and-facts

Schizophrenia: DSM-5 Definition

https://pro.psycom.net/assessment-diagnosis-adherence/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Diagnosis & Tests: How Doctors Know If Someone Has It – WebMD 

https://www.webmd.com/schizophrenia/schizophrenia-tests

Schizophrenia: Symptoms, causes, and treatments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6942#symptoms

Schizophrenia: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 Verywell Mind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causes-schizophrenia-2953136

Schizophrenia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schizophrenia/symptoms-causes/syc-20354443

Table 3.22DSM-IV to DSM-5 Schizophrenia Comparison –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19704/table/ch3.t22/

Toxoplasma gondii Exposure and the Risk of Schizophrenia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32237/

Treatments for Schizophrenia: Can Schizophrenia Be Cured with Social Recovery Therapy?

https://www.psycom.net/schizophrenia/social-recovery-therap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and Risk of Subsequent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 or Bipolar Disorder: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https://academic.oup.com/schizophreniabulletin/article/43/1/180/2503465

Types of schizophrenia: What are they, and are they still used?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92770

Understanding th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6942#causes

What Is Schizophrenia?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https://www.psychiatry.org/patients-families/schizophrenia/what-is-schizophrenia

What’s the Link Between Alcohol and Schizophrenia? – WebMD

https://www.webmd.com/schizophrenia/features/alcohol-schizophrenia-link

What ar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 Here to Help

https://www.heretohelp.bc.ca/q-and-a/what-are-positive-and-negative-symptoms

活動與消息/消息公告- 台灣精神醫學會

http://www.sop.org.tw/news/l_info.asp?/13.html

精神分裂症 – 智友站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99db6e3e-36ba-4d48-9705-bd193a4a67ca

「思覺失調」八大迷思:得了這種病會有多重人格嗎? – The News Lens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9221

把你關閉在精神病院做臨床測試?回顧Bedlam醫學道德爭議原點

https://www.hk01.com/%E8%97%9D%E6%96%87/594623/%E6%8A%8A%E4%BD%A0%E9%97%9C%E9%96%89%E5%9C%A8%E7%B2%BE%E7%A5%9E%E7%97%85%E9%99%A2%E5%81%9A%E8%87%A8%E5%BA%8A%E6%B8%AC%E8%A9%A6-%E5%9B%9E%E9%A1%A7bedlam%E9%86%AB%E5%AD%B8%E9%81%93%E5%BE%B7%E7%88%AD%E8%AD%B0%E5%8E%9F%E9%BB%9E

psychosis – 精神病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89920/

一週全球藥聞

https://www.taiwan-pharma.org.tw/weekly/1907/1907-5-2.htm

何謂思覺失調症 – 財團法人佑青醫院

http://www.yochin.org.tw/index.php/2017-10-26-02-55-15/53-2017-10-27-07-58-29

思覺失調– 思覺基金

http://www.episo.org/%E6%80%9D%E8%A6%BA%E5%A4%B1%E8%AA%BF/

香港心理衛生會精神健康急救手冊(香港第四版)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Authors

  • 作者:敲敲

    一個喜歡漂浮在小說世界的心理學學士生,現努力為未來做準備,願望是身邊的人都要好好的

  • 作者: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 圖文解說:Ally

    在2015年時,剛剛從焦慮症康復的Ally,決定創辦Fairy's Hear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五年後的今天,Ally依然每一天都為這個夢想努力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