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那些欺凌者他們攻擊我的話,直到今天仍然言猶在耳,甚至我今時今日的性格和價值觀,以及跟別人的相處方式,無一不受到那些話的影響。」
——金句改編自Demi Lovato
首先問大家一條問題:「你覺得自己被欺凌過嗎?」
別小看這條簡單的問題,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不知道怎樣回答」。很多人都會說過去自己是被排擠或討孤立過,但是要說是欺凌嘛,好像又沒有到這麼誇張,畢竟自己又沒有像電視劇那樣被毆打或被性騷擾,說自己被欺凌好像有點小題大做了⋯⋯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我絕對明白你的感受,因為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一直告訴別人我從來沒被欺凌過,因為我覺得我的情況沒有嚴重到可以被稱為欺凌。一直到後來我才發現,其實欺凌從來不只是身體欺凌。言語和排擠也許沒有那麼明顯,但是造成的傷害卻可以同樣大。
校園欺凌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可以很深遠的,因為它發生在一個人最脆弱、最迷惘、最需要他人認同的時光裡,不但沒有感受到來自世界的善意,反而一次次被傷害、貶低。當你看到其他人都在談笑甚歡,只有你一個人孤伶伶地待在角落,彷彿人人都能被愛和被接納,只有你一個沒人要;當全班同學都可以肆意地嘲笑你,把你當成是可以隨意踐踏的小丑,卻沒有半個老師或同學願意伸出援手時⋯⋯
那種感覺真的很痛,很痛。
如果你正在懷疑自己被欺凌,但是無法確認到底是否事實,也不知道怎樣解決,歡迎你來看看這篇文章;而如果你是過去曾經被欺凌的人,也很歡迎你來這裡,透過了解你過去發生的事情,並明白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不是你的錯,也許能幫助你踏出跟傷痛和解的第一步。
別忘記,文章有很多詳盡的資訊,如果覺得太長的話,請善用文章目錄功能,可以直接跳轉到你想要看的內容哦!
欺凌絕對比你想像中普遍

相信很多人一想到欺凌的時候,應該下意識覺得在香港不是很普遍,如果真的要比較的話,還是日本、韓國或美國等地方更多一點。而當被問自己有沒有被欺凌過,很多人也會下意識回答沒有。然而,你有沒有想過,香港居然是全球欺凌最嚴重的地方?!
根據城市大學馮博士馮麗姝博士說:「2017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調查了全球540,000 名學童,在72 個國家及地區中,香港是校園欺凌行為最嚴重的地方。」(來源)沒錯,跟很多人想像中不一樣,香港的欺凌嚴重性比常常爆出欺凌醜聞的日韓還要嚴重,甚至比台灣和美國分別高出三倍及一倍。
此外,在這個研究中發現,香港有近三分一的學生曾經遭受欺凌,換句話說,每三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曾經遭受欺凌。因此,不要再覺得校園欺凌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了,不管你是老師、家長、社工還是學生,欺凌都是值得你正視的事情。
什麼是校園欺凌?

簡單點說,欺凌(Bullying)是指重複的身體和心理打壓,而欺凌者比受害者更有權勢(例如在班裡更受歡迎、更高大強壯、以多欺少等等),如果只是偶發性事件則不算(來源)。舉例,如果你跟一個同學因為意見不合而吵架,但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類似事件,而且雙方在權勢上沒有差別,那就算打到頭破血流,也可能不是欺凌行為;但是如果有一群同學固定地嘲笑你,每次你進入課室時大家都會變沉默,對你指指點點⋯⋯這種即使沒有肢體衝突,但因為是重複性行為,而且欺凌者更有權勢(人數更多),所以還可以算是欺凌的。
南澳大學的兼職教授 Ken Rigby 博士把欺凌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惡意校園欺凌(Malign bullying),這一種一般是最令人擔憂的,因為欺凌者是有意甚至享受傷害受害者的,可能覺得受害者活該被傷害、排擠或懲罰,而且欺凌者已經意識到受害者不喜歡自己的行為,但是卻不願意停下來。另一種是無惡意校園欺凌(Non-malign bullying),欺凌者並沒有傷害對方的惡意,例如他們以為自己只是在開玩笑或打鬧而已,或是可能只是盲目跟隨或不敢對抗大眾,甚至可能以為自己在幫助受害者成長。
不過無論是哪種也好,對受害者帶來的傷害也可以一樣的嚴重,都值得我們正視和面對。
不是只有肢體暴力才叫欺凌
很多人對欺凌有著刻板的印象,以為只有毆打受害者才算是「真正的欺凌」,如果單純是取笑或排擠,則只是同學間的小衝入而已。然而欺凌其實有很多類型,有時候即便從未動過受害者一根指頭,也可以讓對方遭受極度嚴重的創傷。根據 National Centre Against Bullying,欺凌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身體欺凌(Physical Bullying)

身體欺凌:對受害者身體的任何攻擊和傷害,通常是最明顯的欺凌類型
- 拳打腳踢、打巴掌、故意絆倒或推倒等
- 故意偷竊、破壞或搶走受害者的所有物
- 把受害者關在課室、廁所或櫃子裡
- 用刀子、手槍、椅子或任何物品攻擊受害者
言語欺凌(Verbal Bullying)

言語欺凌:用語言侮辱、恐嚇或取笑受害者,常常被誤以為只是開玩笑
- 取笑或給受害者起難聽的綽號
- 辱罵、侮辱或人身攻擊受害者
- 攻擊受害者的外貌、成績、家境等
- 恐嚇或威脅受害者
社交欺凌(Social Bullying)

社交欺凌:損害受害者名譽,或鼓勵其他人孤立受害者,是最不明顯的欺凌類型
- 撒謊和散佈謠言
- 鼓勵其他人排斥和疏遠受害者(如「你跟她玩,我就不跟你玩」)
- 有活動時就故意不讓受害者參與
- 損害受害者的名聲
網絡欺凌(Cyber Bullying)

網絡欺凌:通過電腦、手機和網絡、社交媒體等電子工具而進行的欺凌行為
- 駭進受害者的社交媒體帳號或建立假帳號
- 持續傳送惡意評論、圖片和影片
- 偷拍受害者並將圖片上傳到網路上
- 搜集受害者的個人資訊並在網上發佈(起底)
欺凌和開玩笑的分別是什麼?

聽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不會吧,開個玩笑就算是欺凌?感情好的朋友都會互相打趣啊,你這樣也太誇張了吧?」事實上,很多老師和家長之所以不介入欺凌,正正就是覺得欺凌只是小孩子之間開開玩笑,根本不足掛齒。也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受害者也一直無法肯定到底自己是否真的被欺凌了,還是單純是自己玻璃心或小題大作。
沒錯,適量的開玩笑不但不是壞事,甚至是可以促進雙方的關係。然而,一旦開玩笑演變成欺凌之後,卻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分辨兩者:
- 地位:
- 當兩人只是開玩笑時,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不害怕對方
- 但是欺凌者明顯比受害者有權勢得多,受害者也明顯地恐懼欺凌者
- 雙方感受:
- 當兩人只是開玩笑時,雙方都玩得很開心,沒有人受到傷害
- 但是出現欺凌的時候,只有欺凌者感到開心,受害者根本就不喜歡,甚至感到非常痛苦
- 話語內容:
- 當兩人只是開玩笑時,嘲笑的內容相對無害,一般都是對方不在意的事情
- 但是言語欺凌內容通常是針對受害者的弱點和痛處
- 能否結束:
- 當兩人只是開玩笑時,只要任何一方玩得不開心,就可以即時結束
- 但是欺凌是無法由受害者結束的,受害者根本沒有選擇不被欺凌的自由
測一測:你也被欺凌了嗎?

很多人即使被校園欺凌了,但還是察覺不到,甚至下意識幫欺凌者開脫。要是你到現在都感覺很難判斷自己是否被欺凌,那我們可以嘗試填寫一下《受朋輩欺凌問卷》(來源)。根據《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他們是這樣介紹這個問卷的:
此問卷屬於一個多角度的自我評估,有21個項目量度學童在身體上(如: 打破或毀壞我的東西)、言語上(如: 說一些話去奚落我)和社交上(如: 不讓我參與他們正在做的事)被欺凌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請根據你過去三個月的情況,為以下情況出現的頻率評分(1=最少,5=最多):
- 打破或毀壞我的東西
- 起難題的綽號
- 不讓我參與他們正在做的事
- 假裝他們將會打我或傷害我似的
- 說一些話去奚落我
- 漠視或不理睬我
- 打我或傷害我的身體
- 取笑我
- 拒絕幫助我
- 散播有關我的謠言
- 沒有邀請我去玩樂、聚會、社交活動等
- 從我身上偷或搶走東西
- 說一些話去奚落我喜歡或關心我的人
- 用我不喜歡的方式去觸摸我
- 拒絕跟我一起做事
- 恐嚇會打我或傷害我
- 在午飯時間或上課時不願意坐近我
- 拒絕跟我分享資料或物資
- 向我拋東西
- 說些冒犯我的說話
- 試圖拋棄或擺脫我
評分方式:
直接欺凌 | 1 + 4 + 7 + 12 + 14 + 19 |
言語欺凌 | 2 + 5 + 8 + 10 + 13 + 16 + 20 |
社交排斥 | 3 + 6 + 9 + 11 + 15 + 17 + 18 + 21 |
綜合被欺凌指數 | 直接欺凌 + 言語欺凌 + 社交排斥 |
欺凌者不是你想像中那樣!

首先考考大家一個問題:「以下有六種學生,你覺得哪一種看上去比較像欺凌者?」
- 有權勢、人人都害怕的學生
- 人見人愛的校花
- 品學兼優的班長
- 成績差、老惹麻煩的學生
- 現正被欺凌的學生
- 一群友善聽話的學生
相信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會覺得那個「有權勢的學生」應該最像欺凌者,因為電視劇中那些到處橫行霸道的,不都是看上去凶神惡煞、以為自己很會打架或家裡有點錢,就可以為非作歹嗎?至於其他人,像是校花啊班長啊友善聽話的學生啊,這些可是好學生的模範啊,怎能可能是欺凌者呢?
要是你這樣想的話,那你就錯了!
答案是以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欺凌者。沒錯,就算是看上去很乖巧或很受歡迎的人,一樣都可能是隱藏的欺凌者。欺凌者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只有當你能放下對欺凌者的既有印象時,你才可以真正認知到欺凌者的不同面貌。
根據兒科心理學家 Dorothea Ross 和國際欺凌專家Barbara Coloroso,欺凌者可以大概分為以下六種:

首先第一種是自信欺凌者(Confident Bully),可以說是影視中最經典的欺凌形象,例如《Harry Potter》裡的 Draco Malfoy 和《Spider-Man》裡的 Flash Thompson。他們通常看上去凶神惡煞、不可一世,不少更有自戀者(Narcissist)的特質。他們一般會用很直接和明顯的方式欺凌對方,尤其是身體和言語欺凌,並絲毫不會隱藏自己的惡意。自信欺凌者的常見特徵包括:
- 欺凌是為了感覺優越或強大
- 非常自大和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 覺得別人有義務滿足自己的需要
- 對他人很少同情心或同理心

第二種是社交欺凌者(Social Bully),他們通常很受歡迎,表面上對誰都很友善、樂於助人和心地善良,但是卻暗暗利用自己的好人緣去破壞受害者的名聲,甚至鼓勵大家一起排擠受害者。這一種欺凌者基本上是旁人很難看出來的,因為他們很少主動去毆打或嘲笑受害者,他們只需要靠著「假裝自己被受害者傷害了」或「不小心把對方的秘密說出去」等社交欺凌手段,自然就會有人幫他們欺負受害者。社交欺凌者的常見特徵包括:
- 欺凌是因為嫉妒受害者的優點,害怕自己的社交地位不保
- 通常有著低自尊、容易感到被威脅
- 暗暗鼓勵他人排擠受害者
- 擅長抹黑、散播謠言、挑撥離間

第三種是重裝欺凌者(Fully armored Bully),是師長最難發現的一種欺凌者,也是受害者最難舉報的類型之一。他們一般都是雙面人,在老師面前一個樣子,在受害人面前另一個樣子,而且通常很懂得怎樣掩飾自己的行為,例如只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欺凌、鼓勵其他人幫他動手、欺凌卻不留下證據等等。雖然他們內心非常冷漠無情,但是一般都很有魅力,尤其擅長討好老師和家長。重裝欺凌者的常見特徵包括:
- 對受害者充滿著惡意,一旦下定決心要欺凌受害者,就不會輕易放棄
- 很懂得怎樣掩飾自己的欺凌行為
- 對同學很冷漠,但卻很懂討好老師
- 因為很懂得掩飾,加上形象太好,通常很難被老師發現

第四種是過激欺凌者(Hyperactive Bully)。跟前面三種欺凌者不一樣,過激欺凌者一般沒有明顯的欺凌目標或動機,也不會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欺凌行為。他們基本上是因為心情不好,所以很容易看誰都不順眼,再加上又很容易把他人無心行為(如不小心看了他一眼)看成是故意針對自己,所以常常就會無差別攻擊別人。過激欺凌者的常見特徵包括:
- 欺凌是為了想發洩內心的挫敗感,例如可能被爸媽罵了想要找人出氣
- 通常成績和社交能力都不好
- 性格衝動,很容易被刺激到爆發
- 沒有特定的欺凌對象,而是隨意找人發洩

第五種是被欺凌的欺凌者(Bullied Bully)。他們一般都是正在被其他人(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同學)虐待或欺凌,但是卻沒有辦法反抗。為了找回對人生的掌控感和控制欲,他們只好找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學洩憤,以證明自己也是有能力的。因此,你可能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情景,他們在欺凌自己的人面前唯唯諾諾,看上去彷彿是可憐兮兮的受害者,但是一轉身卻會對其他同學施加暴力,好像變了個人似的。被欺凌的欺凌者的常見特徵包括:
- 欺凌是為了想發洩被欺凌的痛苦
- 很可能現正被成人或年紀更大的人欺凌或虐待
- 無法抵抗欺凌者,只好欺凌比自己弱小的人
- 內心有著很強烈的無力感和無助感

最後第六種是一群欺凌者(Bunch of Bullies)。他們是班裡面的小群體,往往會對那些無法融入圈子的邊緣人進行攻擊。有趣的是,這些人大多本身並不是慣性欺凌他人的人,跟一般學生無異。如果他們單獨面對受害者的話,他們自己是沒有勇氣或興趣去攻擊對方的。只有在團體的時後,他們才會跟著別人一起欺凌受害者。如果你去問他們為什麼要欺凌的話,他們一般都說不出任何原因,而是只能說「我就是跟著別人做」而已。
- 故意排擠和傷害那些無法融入他們圈子的人
- 表面上看是正常、乖巧的學生,其他時候(例如獨處或在其他社交場合)很少傷害別人
- 只有在團體時才會攻擊,單人時不會
- 其他人為了融入他們的圈子,可能會加入欺凌
校園欺凌的生態系統

看了這麼多欺凌者的資訊後,這時候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欺凌者可以這樣肆無忌憚地傷害別人呢?他再厲害也只是一個人啊,難道沒有人阻止他的嗎?」
你說的沒錯,校園欺凌不是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間的事,旁觀者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旁觀者的態度會決定了欺凌的嚴重性。一個單獨的欺凌者無法翻起什麼風浪,能夠讓欺凌行為一直維持下去的,肯定是一個完整的校園欺凌生態系統。
假設我們把班裡的同學和老師簡單分為兩個陣營,一邊是支持欺凌者的陣營,一邊是反對欺凌者的陣營。如果支持欺凌者的陣營很強大(例如全班同學都認同欺凌者的行為的),但是反對欺凌者的陣營卻超級弱(例如老師只會息事寧人),那麼麼受害者就會孤立無援,欺凌也就可以維持下去,反之亦然。
根據著名的國際欺凌專家和卑爾根大學研究教授 Dan Olweus,旁觀者(Bystanders)可以被簡單分為以下類別(來源):
- 欺凌者陣營:
- 跟隨者(Follower/Henchman):
- 跟隨欺凌者參與欺凌,一般是類似跟班的角色
- 支持者(Supporters/Passive Bullies):
- 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是表達了對欺凌的支持,例如在旁喝彩
- 被動支持者(Passive Supporters/Possible Bullies):
- 內心支持欺凌者,但是表面上沒有流露出來
- 跟隨者(Follower/Henchman):
- 中立陣營:
- 被動觀察者(Disengaged Onlookers):
- 立場中立,不支持也不反對欺凌行為,覺得「與我無關」、「我不在乎」等等
- 被動觀察者(Disengaged Onlookers):
- 受害者陣營:
- 潛在保護者(Possible Defenders):
- 不認同欺凌行為但沒有行動,例如不敢反抗欺凌者,或是只想息事寧人
- 保護者(Defenders):
- 積極保護及為受害者發聲,例如積極想要消除欺凌的老師和社工、見義勇為的同學等等
- 潛在保護者(Possible Defenders):
為甚麼會有人支持欺凌?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到底這都是什麼人?為什麼他們會支持欺凌者傷害別人,甚至有些還直接參與欺凌?難道他們都是虐待狂,恨不得看到別人痛苦?」當然,我不排除有些人會有這種傾向,但是根據研究顯示,約 88% 的學生認為欺凌行為是錯誤的,以及我們應該幫助那些無法保護自己的受害者。既然他們知道欺凌是錯的,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參與欺凌或默許欺凌者傷害別人?
這就要說到一個叫道德推脫的概念了。簡單點說,道德推脫(Moral Disengagement)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偏離了普遍行為道德標準後,卻確信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是情有可原的。」(來源)換句話說,即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但卻透過找到藉口推脫,從而合理化了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這樣做是因為人們在進行不道德行為後,會有衝動想要保護自我形象(來源)和減少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來源)。
研究顯示道德推脫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來源):
- 第一階段:重新詮釋自己的不道德行為
- 例如:我又不是拳打腳踢,只不過跟著大家只是嘲笑對方而已,其實不能算是欺凌別人吧
- 第二階段:減少自己的重要性和自主權
- 例如:又不只我一個人做,大家都有在嘲笑他啊,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吧
- 第三階段:否認自己造成的負面後果
- 例如:不過是嘲笑兩句,哪裡可能會造成什麼傷害
- 第四階段:改變對受害者的看法
- 例如:如果不是因為他太奇怪,我們也不會嘲笑他啊,他也該自我檢討一下吧

雖然欺凌是那麼可怕的事情,但事實就是當大部分人參與欺凌行為時,通常都不是抱著「我就是想欺負你」或「我就是享受看你痛苦的樣子」之類的心態,而是通常感覺自己的行為是很合情合理,有著不得不欺凌的原因,甚至以為自己在伸張正義。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說任何人都有機會成為欺凌支持者——只要有足夠的誘因和藉口,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
如果還是有點難以想像,你可以觀察一下網民對公眾人物的網絡暴力。我說的不只是人身攻擊的那種酸民,也包括了跟著點讚及附和的其他網民。難道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會傷害對方嗎?他們當然知道,但是當下子他們會選擇性忽視對方的感受,不僅會說出平常根本不會說的話,更會完全無視對方的痛苦,甚至嘲笑對方太脆弱。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辨認道德推脫的模式,不只為了指出別人的錯誤,更是為了阻止自己做類似的事情。根據著名心理學家 Bandura,道德推脫有八個常見藉口:
- 道德解釋(Moral Justification):
- 將破壞性行為描繪為具有正面社會價值的
- 例如:明明是對方做錯事在先,所以才會被懲罰
- 委婉標籤(Euphemistic Labeling):
- 透過改變用詞或描述的方法來以減少行為的殘酷性和嚴重性
- 例如:不過是開開玩笑罷了,不能算言語欺凌吧
- 有利比較(Advantageous Comparison):
- 透過與更嚴重的行為或地區比較,好讓行為顯得沒那麼不道德
- 例如:比起其他學校/國家來說,我們這種只是小兒科
-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 透過貶低個體的影響力,從而減少自己所需要負擔的責任
- 例如:我又不是唯一一個人,其他人都這樣做啊
- 責任轉移(Displacement of Responsibility):
- 透過把責任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從而聲稱自己不需要負上這麼大責任
- 例如:我只是聽話而已,我不是真正
- 輕視或扭曲影響(Disregarding or Distorting the Consequences):
- 透過貶低破壞性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聲稱自己的
- 例如:校園欺凌能教會學生抗壓/人人都經歷過校園欺凌啊,不是什麼大事
- 非人化(Dehumanization):
- 透過剝奪受害者的人性特徵,將受害者貶低成低人一等、不值得基本尊重的怪物
- 例如:像他這種噁心的XXX,在他附近也會被傳染吧
- 責怪受害者(Attribution of Blame):
- 透過將自己的有害行為視為受害者造成的,從而把責任怪在受害者頭上
- 例如:那是他太玻璃心啦,不是我的錯/某些人確實是活該被欺凌啦
根據研究顯示,那些一般都有著更高的道德推脫的人,一般更願意支持或默許欺凌(來源),對欺凌者有著更正面的態度(來源),以及更容易成為欺凌者(來源)。由此可見,道德推脫與欺凌絕對是息息相關的。
被欺凌是因為受害者不夠好嗎?

正在遭受校園欺凌的你,在夜深人靜時,可能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為什麼是我?」畢竟班裡面有很多人不是嗎?為什麼就是你被別人欺凌?是你做得不夠好,是你不懂得融入圈子,或是你看上去太軟弱,還是什麼原因?
在這裏作為同路人的我想跟你說一句——這不是你的錯,事實上被欺凌從來不是受害者的錯。這世上沒有人值得被欺凌,不管那個人又怎樣的特質也好,都不應該被傷害。真正做錯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欺凌者,僅此而已。
最重要的是,其實決定一個人會否被欺凌的,往往不是一個人的特質。相信很多人一想到欺凌受害者的時候,腦子裡面都有很多既定印象,例如覺得他們都是怪胎、成績差異、不受歡迎等等,肯定是他們做得不夠好才會被欺凌。
然而,這並不是事實——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很多童星都提及過自己過去曾被欺凌,難道童星長得不好看嗎?事業不成功嗎?沒有天份和才華嗎?儘管如此,他們在學校還是被欺凌。由此可見,欺凌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有其他的理由。
那到底怎樣的人會被欺凌呢?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我會說:「只要一個人異於其他同學又無法保護自己,就會增加被欺凌的機率」。換句話說,通常被欺凌的人都是比較突出的,因而難以融入班裡的圈子,再加上如果他們同時欠缺保護自己的能力(例如家裡人完全不關心他們),那就會很容易成為欺凌者的獵物。
舉例,他們可能有以下特質(內容參考 stopbullying.gov 和 Very Well Family):
- 有異於其他同學的外貌特徵,例如體重過重或過輕
- 有異於其他同學的身分,例如是插班生、少數族裔、性少數等
- 看上去比較脆弱和無法保護自己
- 低自尊,容易不開心和緊張
- 有著比常人優異的特質,例如很成功、漂亮、受歡迎、成績好或受老師器重
- 朋友不多,就算被欺凌也沒有人會保護自己
- 患病,例如有特殊教育需要、身體殘疾、情緒病等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那還不是受害者的錯?如果不是受害者有著某種特質,他就不會被欺凌了,不是嗎?」然而,如果一個人想要欺凌你的話,不管你是個怎樣的人也好,總是會找到藉口的。舉例,成績差的人固然可能被嘲笑是「笨蛋」、「沒腦子」,但是成績好的人同樣可以被嘲笑「愛拍老師馬屁」、「書呆子」等等。社交能力不好的人可能會變成被排擠的邊緣人,但是人緣太好的同學也可能出事,例如因為惹來社交欺凌者嫉妒,最後被陷害而變成眾矢之的。
因此,如果你被欺凌的話,請不要再因此而感到羞愧或怪責自己了,這件事不是你的錯,知道嗎?
被欺凌後可能出現的兩種反應

為了準備這篇文章,我跟很多曾被欺凌的讀者和朋友聊過天,詢問了他們當時被欺凌後的反應。當然每個人的反應都有點不一樣,但是基本上他們的反應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怪責自己不夠好,覺得被欺凌是自己的錯,另一種是怪責傷害自己的人,並一直想要報復欺凌者。這樣的反應也決定了後面的應對方式,前者通常會嘗試討好和融入班裡的小圈子,後者則會用暴力等方式讓欺凌者知道自己不好惹。
根據 Project C.A.R.E.,以上這兩種人分別叫退縮型受害者(Pure Victim)和攻擊型受害者(Aggressive Victim),研究指出當一個人被欺凌後,成為其中一種受害者的機會率參半(來源)。雖然他們都是受害者,但是他們的外在表現和應對行為可以截然不同。
攻擊型受害者:覺得是世界的錯
- 性格較為沉靜、謹慎、焦慮及非常敏感
- 身形較為瘦弱,運動能力又不好,所以無法保護自己
- 認為被欺凌是自己能力不足或犯錯而造成的,因而感到自責
- 被欺凌時會哭泣、退縮、抽離人群和逃避世界
- 一般是班裡的邊緣人,跟同學關係疏離,反倒是與老師或社工關係更好
- 長大後不懂怎樣解決問題和處理衝突,常常選擇逃避
攻擊型受害者:覺得是世界的錯
- 性格較為易怒,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被刺激
- 認為被欺凌是他人的錯,痛恨欺凌者和袖手旁觀的人
- 被欺凌時會激動地反抗,甚至以暴力作出反擊,最後被老師或父母處罰
- 雖然他們是受害者,但是因為攻擊性較強,所以很少得到同學或老師的接納和同情
- 父母有著不一致的教養方式,例如一方過份保護孩子,但另一方卻常常不理會孩子,導致他不懂怎樣用正確的方式保護自己
- 長大後對他人較為猜疑,不容易建立信任關係
無論是哪一種都好,欺凌都會對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很多人即使已經成年了,但是還是無法放下那段回憶,甚至直到現在還有著創傷反應。請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好好療癒,重新接觸內心那個受傷的自己,再慢慢找到前進的方向吧。
欺凌不是成長正常的一部分!
接下來,有些人可能會說:「欺凌哪有這麼可怕?人人都有欺凌過啊,這只是青少年成長正常的一部分吧?」
然而,就因為欺凌十分常見,不代表這是一件正常或健康的事,更不應該被視為是成長過程的必要階段(來源)。跟很多人的理解不一樣,欺凌不但不會讓人變可以造成嚴重的的身體、情緒和行為反應(來源)。如果你留意到你本人或身邊人有出現類似反應,那就代表了欺凌可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果有需要的話記得去向專業人士求助喔!
身體反應

當一個人長期被欺凌時,不但很容易因為被身體欺凌而受傷,也會因為長期處於壓力而出現各種無法解釋的身體小毛病,甚至影響正常生活的能力:
- 直接結果
- 因為身體欺凌而導致瘀傷、割傷、扭傷等
- 因為被搶掉午餐或錢包而常常要挨餓
- 長期處於壓力的結果
- 頭痛
- 胃痛
- 肚子痛
- 肌肉疼痛
- 失眠
- 頭暈
- 容易疲倦
- 皮膚問題
心理反應

青少年正處於還在摸索自我的階段,所以校園欺凌可以嚴重摧毀他們的性格、自尊、和價值觀,甚至導致情緒病出現:
- 性格大變,突然變得很負面、憤怒和不講道理
- 變得非常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 因為害怕被欺凌,所以不能集中精神做事
- 腦海中常常浮現與欺凌有關的痛苦回憶
- 總是猜疑和無法信任他人
- 增加患上情緒病的機率,例如抑鬱症和焦慮症
- 出現自殺和自我傷害的念頭(來源)
行為反應

長期欺凌也會損害一個人正常生活的能力,包括社交、學業、自我照顧等等,甚至導致他們無法繼續上學:
- 對行為的影響
- 變得孤立退縮,常常躲在房間不願與人交流
- 容易發脾氣或與人爭吵
- 染上不良習慣(如煙酒、沈迷虛擬世界等)
- 對學業的影響
- 無心向學,總是遲到早退
- 害怕踏入校園和課室
- 成績突然大幅退步,常常欠交功課和不願溫習
如何面對欺凌?

在正式跟大家聊校園欺凌的面對方法前,我想跟大家解釋一下。
其實我很久以前就已經想要介紹欺凌了,儘管如此,我一直遲遲無法下筆,主要原因就是接下來的這個環節。雖然網絡上有不少面對欺凌的建議,但是因為欺凌是很複雜的主題,每個人的狀況都很不一樣,幾乎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解決方法。所以我一直很猶豫該不該寫這個主題,我很害怕我提供的就是一些老生常談,大家看完之後也無法真正應用在生活當中。
想了很久之後,最終我決定了不去選擇翻查文獻,而是改為去詢問一些曾經被欺凌的朋友和讀者的看法。我希望透過真正去聆聽過來人的經驗,找出一些可能有助解決欺凌的辦法。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我沒有辦法推薦任何一個方法或保證它們一定有用,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整理這些欺凌受害者的分享,然後讓大家自行決定是否要採取這些建議。
我不敢說這些建議一定能幫助大家擺脫欺凌,但是我希望無論如何,最少大家能夠從這篇文章中明白到——請記得,你真的不是孤單的。
Note: Fairy’s Heart 只負責整理受訪者的意見,不代表Fairy’s Heart的立場,無意推薦大家使用任何一個方法,也不能保證任何一個方法一定能夠解決欺凌。以下資訊只能作為參考作用,也不能夠應用在所有被欺凌的人身上。考慮到以下方法可能有風險,建議先三思再考慮採用任何一個方法。
Hearty心目中最好的解決方法

幾個月前,我透過 Instagram 詢問了一些曾被欺凌的讀者的意見,再在日常生活中詢問了一些過去曾被欺凌的朋友,最後整理出六個最常見面對欺凌的方法。最後,我在 Instagram 限時動態進行了投票,投票結果如下:
- 第一名:主動離開(66%覺得有用)
- 第二名:舉報(61%覺得有用)
- 第三名:表現出不在乎 (48%覺得有用)
- 第四名:嘗試融入 (32%覺得有用)
- 第五名:以暴易暴 (31%覺得有用)
- 第六名:忍耐至畢業為止 (23%覺得有用)
第一名:主動離開

簡單點說,主動離開是指離開出現欺凌的環境,例如申請轉校、轉班和出國等等。很多人認為欺凌者根本永遠不會認錯或改變,所以選擇主動離開是最好的做法。
根據我跟受訪者的討論,大部分受訪者都覺得主動離開是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那些能夠及時離開而事後再沒有被欺凌的人,他們一般都說欺凌沒有過度影響心理健康,因為他們明白有問題的從來不是自己,被欺凌不是自己的錯。而且不少受訪者也提及到一點,對於一些難以舉報的欺凌行為(例如言語和社交欺凌)來說,學校可以做的確實也有限,所以離開可能是比較有用的做法。
然而,主動離開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不是每個家長都會同意讓子女離開,例如父母可能未必留意到問題的嚴重性,或是不願意讓孩子離開好不容易考進的名校等等。此外,離開也未必能夠完全擺脫欺凌,例如網絡欺凌不能靠轉校解決,而且在新環境也可以再遇到新的欺凌者。最後,適應新環境也會帶來困難,例如需要重新建立新的朋友圈,所以建議衡量一下利弊再決定怎樣選擇。
第二名:舉報

很多人認為未成年人是很難自行處理欺凌,所以最好向成年人求助。舉例,你可以把事情告訴父母,讓他們幫你向學校投訴。你也可以跟校方(如老師、社工等)反映,讓他們懲罰欺凌者或提供額外的資源(例如讓你不要跟欺凌者同組,給你輔導資源等等)。假如情況嚴重的話,甚至可能需要報警求助。
根據我訪問時的感覺,受害者對這方法的觀感是比較極端的,有些人會強力推薦這個方法,有些人則極度反對這種做法。通常覺得有效的人,身邊都有願意幫助他們的成年人,例如願意懲罰欺凌者,或是雖然無法阻止欺凌者,但是最少願意安慰和支持他們,讓他們不至於覺得孤立無援。他們也提到如果有了犯法行為,例如身體傷害、性騷擾或金錢剝奪,那不要想著息事寧人,而是盡快向執法機關舉報。
而覺得無效的人,一般都說如果只有言語或社交欺凌,成年人根本不理會,說了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被成年人罵是在小題大作,造成二次傷害。就算真的成功舉報了,很多時候學校根本不會重罰欺凌者,頂多就是讓他們留堂或見家長而已,這樣一來舉報後反而會被欺凌者報復,讓接下來的日子更加難過。
因此,其實關鍵點就在於能否找到願意幫助你的成人,以及能否說服他們伸出援手。我個人建議如果你身邊的成年人(如父母)不願意幫助你的話,請不要放棄並嘗試堅持向更多成年人求助,直到找到願意幫助你的人為止。假如可以的話,也可以想辦法留下證據,例如驗傷、截圖、錄音等等,這樣會加強說服力及增加舉報的成功率。
第三名:假裝不在乎

不少人認為欺凌者就是喜歡看受害者氣急敗壞的樣子,所以只要假裝不在乎,欺凌者就會放棄。他們建議不管欺凌者說再難聽的話也好,都要假裝聽不見欺凌者的話,直接走開就好,總之無論如何都不要跟欺凌者互動。甚至還有受訪者建議可以把欺凌者想像成吵鬧的動物,他們不是在說人話,所以也沒必要理會(笑)。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個方法基本上還是蠻有效的。要是你的心理足夠強大,不容易被欺凌者的話影響,而且欺凌者只是排擠或言語傷害你,沒有更嚴重的行為,那麼透過不理會欺凌者,確實有機會讓欺凌者失去興趣。此外,如果你沒有辦法離開或舉報(例如父母不願意理會),必須找方法跟欺凌者共存,那可以嘗試使用一下這個方法。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這個方式對一個人的心理承受力要求很高,真的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舉例,很多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已經受到嚴重影響,根本不可能假裝不在乎,假如再不盡快處理的話,甚至可能會導致情緒病。而且如果已經涉及到犯法行為的話,假裝不理會並無法解決問題,必須要盡快舉報才能夠保護自己。
假如決定了選擇這個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記住這是長期策略,必須要堅持一段時間才會見到成效。正如之前我們在介紹灰石策略時說到(詳情請看這一篇),當受害者突然變得沒有反應,欺凌者只會比之前更加想要刺激受害者,所以在短時間內反而變本加厲,好像你越不理會他們就越愛挑釁你。這時候必須要堅持下去,不然只會前功盡棄喔!
第四名:嘗試融入

有些人認為欺凌者就是針對格格不入的人,所以只要改變自己,就能避開欺凌者的注意。他們建議可以嘗試學習和跟隨班裡的潛規則,大家喜歡做什麼就跟著做,也可以加入欺凌者的對頭圈子,尋求他們的庇護。你也可以嘗試改掉導致自己被欺凌的特質,例如你是因為過重而被欺凌,那就努力減肥。
這個方法是我個人嘗試過的做法,所以這方面我有點個人經驗。我會說在某些情況下它是有用的,但是也有很多情況下是沒有用的。有用的情況一般是欺凌者不是特別針對你,只是覺得你有點怪異,所以一旦你改變成他們喜歡的樣子,對方就會接納你。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欺凌者一般是針對那些異於常人的同學,只要你想法子融入到群體裡面,就可以避開欺凌者的雷達,讓他們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更奇怪」的人。從我個人經驗來說,這個方法是有機會成功的。
不過如果你已經是被針對的受害者,那這個方法就很可能用不上了。正如之前所說,一旦一個人決定了要欺凌你,那無論你怎樣改變自己或討好對方,欺凌者都會找各種理由攻擊你,甚至因為過度討好而會顯得很軟弱,讓對方更肆無忌憚。而且,不是每個人當下都有能力改變的,比如你心理健康很不好的話,你要天天踏進校園都很困難了,根本不會有額外的精力去改變自己。更重要的是,不是每個特質(如情緒病、種族等)都可以被改變的,所以這方法只適用於某些特定的情況。
第五名:以暴易暴

Disclaimer: 因為這個方法非常有爭議性,所以我一開始有點猶豫到底要不要介紹這個方案,不過由於確實有部分受訪者覺得有效,所以我會照樣介紹。儘管如此,由於這個風險真的比較高,所以真的建議請三思而後行。
有些人認為欺凌者就是欺善怕惡,只要受害者顯得不好惹,或是找到能震懾欺凌者的靠山,欺凌者就會收手。其中包括了努力鍛煉體能和肌肉,讓自己變得變得超級健碩,又或者跟欺凌者打一架,甚至於找更可怕的人去教訓欺凌者。
我身邊有幾位男性朋友曾經使用這個方法,例如有個人跟我說他打完欺凌者之後,因為沒有人想到他敢反抗,所有人都嚇了一跳,從此再沒有人敢動他;也有人跟我說過他苦練泰拳,讓自己從追巴士都會上氣接不了下氣的小胖子,變成擅長打架的肌肉男。還有一個更加誇張的,說曾經花錢僱過小混混,找他們去教訓欺凌者。
不過,我覺得這方法只適用於很特定的情景。首先,不是每個人都擅長打架,你未必打得過對方,就算當下子真的打得過,事後可能會遭到報復。是對上擅長掩飾自己的欺凌者,如果你嘗試去反抗的話,不排除對方可能會倒打一耙,假裝是受害者和到處抹黑你。最重要的是,這樣一來師長就會視事件為雙方鬥毆,更加不願意介入或幫助你。
第六名:咬牙忍耐

最後這個方法是大家最不推薦的,足足有77%的讀者覺得沒用。但不幸的是,似乎它也在我訪問當中的人裡面最多人使用的。他們一般會默默忍耐,希望等到欺凌者對自己等到失去興趣,或是等到升班或畢業後就能擺脫欺凌者,有時一等就是好幾年。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選擇這個方法?受訪者全都表示其實這是逼不得已的的選擇——他們身邊沒有任何可以支持自己的人,又想不到辦法去擺脫欺凌者,除了咬牙忍耐還真想不了任何解決方法了。
雖然不是不可能熬過去,但是這樣做帶來的傷害是很大的。幾乎所有選擇了此方法的受訪者都表示,雖然欺凌已經過去了,但這段經歷造成非常嚴重的陰影,到現在都難以忘懷。
而且也不是每個情況下都能適用,在沒有介入的情況下,欺凌者很可能永遠不會停手,欺凌行為隨時變得越來越嚴重,甚至有機會釀成可怕的意外。此外,如果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已經受到嚴重影響,如果再強迫他們繼續忍耐的話,恐怕只會導致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進一步惡化,甚至導致自殺傾向。
假如真的必須要選用這個方法,建議一定要考慮好自己的心理健康,確認自己能夠應付,同時多點尋找能夠陪伴自己的盟友,例如跟班裡其他同邊緣人建立友誼、認識在學校外面的朋友等,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這樣雖然無法消滅欺凌,但最少能讓你的青少年歲月容易渡過一點。
參考文獻
- Acalanes Union High School District. (2022). Bullying Information.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acalanes.k12.ca.us/cms/lib/CA01001364/Centricity/Domain/785/BullyingInformation.pdf
- Alannah & Madeline Foundation. (2022). Types Of Bullying.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ncab.org.au/bullying-advice/bullying-for-parents/types-of-bullying/
- Alannah & Madeline Foundation. (2022). Signs of bullying.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ncab.org.au/bullying-advice/bullying-for-parents/signs-of-bullying/
- Almeida, A., Correia, I., & Marinho, S. (2009). Moral disengagement, normative beliefs of peer group, and attitudes regarding roles in bullying.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9(1), 23-36.
-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1986(23-28).
- CITYCLASS. (2019). 正視香港校園欺凌 解決學童自殺危機.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cityu.edu.hk/class/media_events/magazine/issue9/zh-hk/tackling-hongkongs-bullying-and-suicide-crises.html
- Coloroso, B. (2015).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Not-So Innocent Bystander: From Pre-School to High School and Beyond: Breaking the Cycle of Violence and Creating More Deeply Caring Communities. HarperCollins.
- Detert, J. R., Treviño, L. K., & Sweitzer, V. L. (2008). Moral disengagement i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 study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2), 374.
- Gordon, S. (2021). 10 Types of Kids Most Likely to Be Bullied. Very Well Mind.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reasons-why-kids-are-bullied-460777
- Gordon, S. (2021). The Long-Lasting Effects of Bullying. Very Well Mind.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bullying-impact-4157338
- Hinduja, S., & Patchin, J. W. (2010). Bullying, cyberbullying, and suicide. Archives of suicide research, 14(3), 206-221.
- Hurley, K. (2018)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Effects of Bullying. Psycom.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psycom.net/effects-of-bullying
- Klomek, A. B., Marrocco, F., Kleinman, M., Schonfeld, I. S., & Gould, M. S. (2007). Bullying, depression, and suicidality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6(1), 40-49.
- Obermann, M. L. (2011). Moral disengagement among bystanders to school bullying.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10(3), 239-257.
- OECD. (2018). Chapter 2. Bullying. In OECD,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cd52fb72-en/index.html?itemId=/content/component/cd52fb72-en
- PACER Center. (2020). Common Views and Myths about Bullying.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pacer.org/publications/bullypdf/BP-1.pdf
- Perry, D. G., Kusel, S. J., & Perry, L. C. (1988). Victims of peer aggress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6), 807.
- Perry, A. (2005). Stand Up Against Bullies: Strateg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 Rigby, K. (2007). Bullying in school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Aust Council for Ed Research.
- Ross, D.M. (1996). Childhood Bullying and Teasing: What Schools Personnel, Other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Can Do.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 STOMP Out Bullying. (2022). The Effects Of Bullying.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stompoutbullying.org/effects-bullying
- Stop Bullying. (2022). Who Is at Risk.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s://www.stopbullying.gov/bullying/at-risk
- Thornberg, R., & Jungert, T. (2013). Bystander behavior in bullying situations: Basic moral sensitivity,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defender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6(3), 475-483.
- Wolke, D., & Lereya, S. T. (2015). Long-term effects of bullying.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00(9), 879-885.
- Wu, X., Qi, J., & Zhen, R. (2021). 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adolescents’ social anxiety: Roles of shame and self-esteem.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4(2), 769-781.
- 香港城市大學. (2019). 受朋輩欺凌問卷.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www.cityu.edu.hk/projectcare/questionnaire/quanti/student/PVQ.pdf
- 香港城市大學. (2019). 攻擊型受害者 (Aggressive Victim).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www.cityu.edu.hk/projectcare/tc/aggressive_victim.html
- 香港城市大學. (2022). 退縮型受害者 (Pure Victim). Retrieved 23 August 2022, from http://www.cityu.edu.hk/projectcare/tc/passive_vict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