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看醫生嗎? 8個看精神科醫生前要注意的事!

揭開精神科看診神秘的面紗,評估自身情況,手把手教你8個你未必知道但絕對實用的知識點。醫生,Here I Come!

引子

有沒有可能這麼一天,精神病在你毫無防備跟思考時,找上了原本健康的你?

請你想像一個情境:  「面對每天的壓力,你發現你開始很難露出笑容、常常睡不好、脾氣變差、想哭,對很多事失去興趣。身體變得容易疲累、心悸、腸胃時常不適。你覺得自己過得不好,但是又不敢跟任何人說,只能強顏歡笑的每天硬撐。」

這時你開始想:

「我該不會生病了吧?」

「會不會只是我想太多呢?」

「還是我不夠堅強?」

然後你又想到,如果踏進了精神科門診,路過的人會不會覺得這裡有個怪人?家人會不會開始用奇怪的眼光看你?看鏡子的時候,你還會用原本目光看著自己嗎?於是,你開始上網搜尋「精神科醫生」,你看到了一大堆的資料,某處有特別有名的名醫,好像很厲害,但是給他負面評論的人也不是沒有⋯⋯

接著你不安的靠直覺選定了一個醫生,掛了號 ; 卻發現每天硬撐著說「我很好」的自己,在跟醫生打完招呼後,將會不知道如何開口說出「我不好」。而你到底怎麼了,早就成了很難說出的話⋯⋯甚至連你自己也不清楚。你又想起那些聽過的傳言,如果我被診斷有精神科疾病,會不會好不了,最後被關到醫院裡?親友會接受嗎?自己能接受嗎?又聽說吃精神科的藥會傷腦?會越吃越重?會不會⋯⋯

別緊張,我們來看看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想,該怎麼做!

📌 謝謝大家對這篇文章的支持!本文主要跟精神科醫生及藥物治療有關,如果想了解接受心理治療的注意事項,請看姊妹篇《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嗎?見臨床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師前要注意的8件事!》

猶豫!真的要踏進醫院?

對於精神科病患者來說,往往最難的是下定決心看醫生的一刻。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自己出現的到底是普通的情緒低落,還是真的需要盡快治療的身心症。

如果想法仍很猶豫,我建議你可以參考簡易的量表。這些量表雖然很簡單,但是它們是由專家開發出來的,內容包含了很多身心疾病的主要特徵。所以,如果計算起來發現分數很高,可以鼓勵自己就醫。這邊我會推介:

📌  如果你覺得做問卷比較枯燥的話,也建議試試使用我們 Fairy’s Heart 即將推出的 AllyBot,可以幫助測試壓力水平和12情緒病風險哦!詳情請看這裡

1. 有名的醫生不一定是最好?

基本上你可以從網路, 朋友間口耳相傳詢問到相當有名的醫生,但是有名的醫生不見得跟你契合,且名醫通常看診人數多,等待時間會很久,且可能每次時間無法太長。所以還是建議回歸你的基本偏好:

  • 男性/女性/是否對LGBTQ族群友善?
  • 醫師的專長是什麼(可以從網路資料得知,例如失眠、強迫症、抑鬱症、工作壓力調適、青少年學業、家族治療等)
  • 離家距離(這個很重要,因為接下來你會需要經常往返回診拿藥)
  • 固定看診的時間

當然實際接觸還是最直接的方式,倘若醫師的態度讓你覺得沒耐心,只是開藥隨便打發你,讓你不舒服,那你可以選擇多諮詢幾位醫師,找到認為最能傾聽你、你願意對他說出內心的話並與他展開長期合作的對象。

2. 醫生你好,但我不知道要跟你說什麼

第一次見醫生,不知道該說什麼?其實醫生最主要想了解的是:

  • 你的基本資料(如學歷、職業狀況、家庭、婚姻狀況)
  • 近期的壓力源(如經濟、工作、感情、家庭)
  • 成長經歷
  • 病歷(如過去有沒有看過精神科、有沒有對酒或物質成癮等等)
  • 家庭病史(如家裡有沒有人罹患精神疾病)

一想到創傷經驗與壓力就情緒激動,不知道怎樣開口?建議在就診前,可以將上面的內容寫成文章或者畫圖讓醫師能夠了解你的經歷。至於你的症狀,是何時開始的?以前有過嗎?有沒有影響到生活?有沒有嚴重到有自殘或自殺行為?建議你照實回答,無需為了面子隱瞞,這樣看診才有意義。

3. 害怕醫生的目光,不知道是否應該照實說?

如果你的壓力源,涉及到暴力、性侵、受虐等難以開口的事,若你是受害者,請勇敢地說出來,化膿的傷口唯有好好的清理內部,才有愈合的一天。此外,如果認為自己有需要,不妨詢問醫師是否要轉介心理輔導,有的醫師也會根據你的狀況建議你往後同時進行精神科看診與心理師諮商。

4. 醫生下了診斷,於是我成了瘋子?

在台灣的健保制度底下,開藥是需要一個診斷的,但是這個診斷是可以隨著你的情況變動的。所以有些醫師不會告訴病人他們的診斷,怕你給自己貼上我就是某某精神科病人的標籤而挫折。因為治療過程中重要的不是你的疾病診斷有無變化,而是你的狀況到底有沒有變好。精神病人就如同其他慢性病的病人一樣,只是生病了,並不是丟臉羞恥的事

而香港的話,你的病歷基本上是私隱,除非你有危害自己或他人的性命,醫生才會有機會報警,否則是不會有他人知道的。而且就算真的報警了,除非你因為住院而需要請假,這件事也不會被僱主或學校得知的,更不會出現在你的履歷表中。

因此,不用擔心情緒病史會影響前途或升學,反倒是應該要及早求醫,盡快開始治療才是最聰明的做法,不然病情變得太過嚴重,就真的想讓別人不知道都不大可能了。

5. 吃藥居然會影響買保險?

這裡要先說一件比較現實的事,台灣保險公司在得知你有在使用精神科藥物,很大機會拒保。也就是說,在看診之前,建議你先規劃買好醫療保險,不然要停藥五年才會有公司願意評估你可否保險。而說到香港的話,曾有消委會報告指出,精神病患者在購買醫療保險時可能會遇上困難,例如會有較嚴苛的保單條款,甚至直接被保險公司拒絕承保。不過,自願醫保(VHIS)包含「未知的已有病症」,所以如果你是在購買保險之後才發現自己患上精神病,依然會有保障。

不過無論如何,請不要因為保險問題而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一旦病情變得嚴重,導致你無法上學或上班,它對生活造成的影響會更大,遠遠超過暫時不能買醫療險的問題。

6. 如果我要服用抗抑鬱藥物,我需要知道甚麼?

抗抑鬱的藥物目前主要是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與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它們起作用的時間大概要二到四週,但是副作用大概吃的隔天就出現了。主要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每個人對藥的副作用差異很大,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建議提早回診換藥。「試藥期」通常是痛苦又漫長的,但找到副作用相對較小的藥,可以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二,抗抑鬱藥物吃了並不會讓你感到亢奮與快樂,它只會緩緩拉高你面對壓力的閾值跟讓情緒較穩定,它不會讓你的生活或負面情緒突然有驚人的轉變,只是緩慢地讓你能正常生活。

7. 如果我要服用抗焦慮藥物,我需要知道甚麼?

在面對焦慮以及抗抑鬱劑尚未完全發揮作用時,醫生也會開立抗焦慮藥苯二氮䓬類藥物(Benzodiazepines,以下簡稱BZD),強度高或劑量高的BZD也可以拿來作為安眠藥。短效的BZD能快速讓你感到放鬆,想睡,效果明顯。但它的缺點是長期使用會有成癮與耐受性,並且已經有研究指出長期使用BZD就跟長期喝酒一樣,會影響以後的記憶功能。但是不需要緊張,只要不要濫用,按照醫囑在該吃的時間點才吃,基本上成癮機率不高。

而如果長期服用的話,不可自行停藥,否則會有戒斷症狀。因此,停藥需與醫生討論,慢慢減少劑量才行。最後,由於BZD在頭腦內的作用類似酒,並不鼓勵在服用BZD的時候,還有飲酒習慣喔

8. 下次回診該說什麼比較好呢?

基本上第一次初診開藥的天數不會很長,頂多一週就回診。若因副作用感到相當不適則建議提早回診甚至去急診。回診主要是看有無明顯副作用,如果沒問題,可能會將藥物劑量往上調到更有效的劑量。而回診要說的,其實可以參考我們Fairy’s Heart現在的思想日記,我認為它長期累積下來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參考。(思想日記使用教學按這裡

第一週抗抑鬱藥物的藥效可能沒很明顯,不過你可以注意抗焦慮藥物有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還是造成嗜睡頭暈,如此也要調整一下劑量。由於網路很方便,你可能藉由搜尋得到很多疾病相關的資訊與網友意見而產生疑慮與不安,記得有問題就大膽地問醫生解除自己的疑慮。相信有耐心的醫生是願意回答的。

  也許你很幸運,這樣的情境跟猶豫沒有發生在你的身上過。但它可能出現在你的親友或周遭認識的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初次接觸身心疾病的人,感到迷茫與不安是正常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初次就診精神科的你或你周圍的人有一定的幫助!

資料來源

目錄

如果你想支持 FAIRY’S HEART,買我們一杯咖啡,讓更多同路人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吧!

Discover more from Fairy's Heart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